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探讨应付方式对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我们采用应付方式问卷和一般心理健康问卷,对太原市521名大学生村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女生求助得分明显高于男生,男生在躯体症状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女生,独生子女的焦虑因子得分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自责和幻想对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健康水平的躯体症状、焦虑和抑郁三个维度及总分都具有最强的预测力。因此,应付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该研究旨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了解调查,为进一步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GWB)对粤东地区五所大学的29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男女、本专科的差异上未达到显著水平;而在城乡、是否独生子女则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城高于乡,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结论:要注重对大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独生子女人群的大学生进行幸福教育。  相似文献   

3.
采用自编《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对某高校的380名本科生进行施测。结果显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总体水平较好;不同性别、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不同来源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而言,男性大学生在影响力、开放性、包容度和人际结交能力方面均稍好于女性,但在情绪控制、友谊表达、人际理解能力方面,则女性好于男性;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能力的很多方面都优于非独生子女;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要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在人际结交能力、包容度方面,理工类学生要强于文科类学生;人际处理能力、人际理解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4.
网络具有二重性,它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生活方式也具有二重性,它既有现实生活方式,也有虚拟生活方式;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网络二重性对大学生生活方式二重性产生直接的影响。网络的自然属性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生活资料,二重地改变大学生生活的时空结构,对大学生自身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诸多方面改变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自然属性。网络的社会属性通过以人为中心节点的互联,对大学生的劳动方式、劳动地位以及协作模式等产生了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蓉蓉 《兰州学刊》2011,(11):64-69
利用2010年在上海市静安区进行的老年独生子女父母状况与需求调查数据,在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后劳动参与现状和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的双变量统计基础上,利用二项Logistic方法实证分析独生子女父母的性别、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子女性别、子女健康和婚姻状况等变量对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后劳动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除了老人自身特征外,子女性别、健康和婚姻状况也是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后劳动参与的主要影响因素,但老人的经济状况和子女的生育状况对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研究宿州学院独生子女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以及出现的问题,结果显示:该群体从事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和动机各有不一,总的来说意识都相对薄弱,想法和行动存在较大偏差;课余体育活动的参与时间、频度以及方式也存在差异。根据现阶段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找出了影响该群体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客观因素,并提出高校应当从思想和行动等多方面给予该群体大学生特殊关怀等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柏珂 《天府新论》2004,(Z1):212-214
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中国社会正逐步进入"独生子女时代".独生子女独特的成长经历,形成和造就了独生子女大学生思想、行为、性格和心理等方面的新特点,高校应当重视研究,把握规律,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主流价值观,有助于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综合能力的持续发展,对于他们健康人格和良好社会适应力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产生了数以亿计的独生子女人口,独生子女在高校中的比例已经超过非独生子女。文章基于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系统梳理了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培育路径,认为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前置性工程,应该同时发挥多方面的力量,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为其价值观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教育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谈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个性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因素主要是家庭、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 ,高校应从心理教育、群体示范、团体建设等方面入手 ,探讨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个性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独生子女研究已开展了30年.相关研究基于两种视角:一种视角是把独生子女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社会化、社会适应等问题;另一种视角是把独生子女作为研究变量,探讨独生子女现象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已有研究至少有三个问题没引起足够重视:独生子女人口对社会结构各层面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成年独生子女和"独二代"研究;农村独生子女问题.这也是继续开展独生子女研究需要着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一是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二是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人口大国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三是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四是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在未来仍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  相似文献   

13.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共产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起源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形成于苏共,对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极大。邓小平身体力行地作出了表率,废除了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这是对毛泽东干部路线的直接承存和发展,不仅在中共历史上,而且在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史上也属首创,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地理空间移动是人类基本的空间行为之一.本文分析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基本类型,重点探讨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特点及其对回族的影响,对深入研究大分散状态下回族族群认同及其文化一体形成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在中国政治系统中充当着中央政府行使职权的代理者和具体执行者的角色,在社会转型期,更多地承担着直面各种社会矛盾的重任,其公信力建设对于提高国家整体治理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弱化不但增加了政府运作的实际成本,而且威胁到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深层次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现有央地权力配置模式,是当前央地关系运作逻辑下的必然结果。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是与央地规范分权同行并交织在一起的,要实现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塑就应着眼于央地规范分权,力求在共同战略目标之下构建两者的和谐支撑机制。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理论到实践探讨了贪污罪主体的演变过程,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村民小组长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人民团体委派到非国有企业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是否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贪污罪主体共同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五四爱国主义在继承传统士大夫济世拯民、爱国报国精神的同时,更赋之以全新的内涵。它摒弃了传统士大夫对于君主权威的依附人格,代之以生机勃勃、个性独立自主的民主气息;它饱含着浓烈的忧患意识,又充满着源于开放意识的信心与乐观;它不是盲目的“忠君报国”,而是立足于“科学”、“民主”之现代意义上的理性爱国。  相似文献   

20.
从第三人为抵押人出发,抵押人凭借专有抗辩权不仅可以对抗抵押权人的抵押权,而且可以暂时或永久地摆脱担保责任的束缚,保全自己的财产利益.我国相关法律对于抵押人专有抗辩权的规定十分模糊,应从担保法原理及相关法律规范出发,对抵押人之专有抗辩权进行分析与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