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立普斯的移情说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19世纪后半期,西方的美学研究出现了两个重要转变:一是在方法上从自上而下的理性思辨方法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心理实验方法;一是研究的重点逐渐从审美客体转移到了审美主体,注重审美观照中的自我活动,特别是集中对审美活动进行心理分析,集中探讨“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等问题。立普斯的移情说美学,就是在这一潮流中涌现出来的一种理论体系。立普斯是移情说理论的系统化者和最大代表。他对移情说作了较充分的发展,把这一理论应用到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的每一个领域中去,作为审美活动的根本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  相似文献   

2.
审美符号论     
从符号学视角研究审美活动,是对审美主客体的价值关系的新探索,这种研究方法为美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空间。审美符号构成了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客体,因为审美活动象人类的其它认识活动一样,是由主体与客体共同参与的,不过,  相似文献   

3.
先秦两汉儒家美学与古希腊罗马美学在审美主体的认识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先秦两汉儒家美学常常把审美活动看成是传授教化乃至移风易俗的功利行为,要求审美主体应该是具有纯粹高尚的道德感的君子,并注重审美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古希腊罗马美学常常把审美活动看成是追求真理的活动,并不以伦理道德的限制为前提,强调使人的心理感官得到愉悦,心灵得到净化,进而使个体意识提到普遍性的伦理原则,故而作为审美主体并不要求他的道德感,有时他甚至只是一个替神代言的迷狂者.  相似文献   

4.
审美想象论     
人类何以会有审美活动?艺术审美价值又是如何形成的?长期以来,这一直是人类为之困扰的美学之谜。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剖析一下具体审美现象,便不难看出,所谓审美活动,归根结底,不过是一种自由想象活动;而审美价值的实现过程,则不过是人们借助特定媒介,通过自由想象,得到人性开放和自我价值肯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鲁迅美学思想体系中,有大量关于审美客体内蕴、形式如何引发审美主体进入"感发"状态的研究;同时对于"感发"中的主体如何发生着作用,亦有许多重要论述与精湛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后一层面,考察鲁迅是怎样认识接受主体生存状态、经验储存、能动创造等等对审美活动发生影响的,亦即从审美接受的视角对鲁迅美学思想遗产作以探索,以求教于美学...  相似文献   

6.
美学的人生视界是从本体论的最深层次透视人类审美的终极根据,它要追问人为什么需要审美,也就是审美活动的根源何在的问题,美学的情感视界是从现象学的角度透视审美活动的意向构成机制,它要追问人如何进行审美,也就是审美活动如何发生的问题;美学的形式视界是以符号学的角度来确定审美的形式特质,它要追问审美活动何以具有主体间性,也就是美感的普遍有效性如何实现的问题。通过这三维视界的层层叠加和彼此转换,我们似乎可以发现并建立一个完整而有机的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陈海静 《兰州学刊》2006,1(6):33-35
人的实践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从实践论的角度来考察审美活动,就不能仅仅拘囿于能动性这一个方面。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往往只关注于能动性而忽略甚至曲解了受动性,在对实践美学的研究中便出现了许多理论误区。笔者认为,受动性并不等于受制约性,它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调整自身的生理或心理活动来接受、适应并回应外界刺激的机能。人类的审美感性正是通过受动性机能进化而成的,只有深入澄清受动性概念的美学意义,我们才有可能重建实践美学的理论阐释力。  相似文献   

8.
当代环境美学不仅重申了自然作为审美对象的必要性,还把以环境为对象的环境艺术,以及由人类所设计、创造出来的一切环绕之物,包括艺术创造在内,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这是对仅仅专注于艺术审美问题研究的现代美学的极大拓展和扩充.环境美学将当代生态思想引入美学研究,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处于同一个生命共同体之中,环境状态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对环境的审美不可能与价值取向、利害关联毫无关系,从根本上颠覆了审美无利害这一支撑现代美学的主导审美观念,从而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维度上达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审美价值与伦理价值以及美学与伦理学的内在沟通.环境美学对传统美学建立在心物二元、主客分离基础上的审美静观模式普遍持否定态度,倡导一种人类与自然统一、主体与客体合一的审美介入模式,不仅强调人处于环境之中,对环境的审美需要人的多种感知能力的共同参与,还特别强调环境审美经验的社会性及其与日常经验的相通性,从而打破了传统美学对审美活动的超越性乃至超验性价值的迷恋,使审美活动重新回归其与人类日常生活本来具有的密切联系,重新恢复了审美活动的生活属性.  相似文献   

9.
几乎所有的美学都包括美、审美和艺术这三个内容,其中审美活动是联接自然界的必然与精神界的自由的桥梁。本文以审美态度为视角,描述了西方美学家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并将之与我国的"入出说"作对比。本文通过对"距离说"与"入出说"的比较分析揭示,审美体验中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辩证关系,两种审美原则的实质是对世界的审美态度,着重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多种文化体系之间对话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语境下,作为中国美学之独特形态的意境美学,与西方晚近兴起的气氛美学之间存在颇多可比照阐发、交流互鉴之处。在主客关系上,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都打破了传统美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分别以“心-物”模式和“身-物”模式致力于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间性关系的建构;不过意境美学融入与运用了综合的审美心理机能,侧重审美活动中精神性体验,将气氛美学中建立在感知学之上的“自然之物”进行了抬升和跨越,故作为意境美学基本单位的意象可以视为气氛之物的形而上之维。正是由于以上关联之处,一方面通感联觉是两种美学重要的审美生理-心理基础之一,另一方面作为审美范畴的“意境”和“气氛”都处于不断生成的状态之中,因而审美主体获得的美感体验都是历时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绵延”的美感。同时,意境美学和气氛美学都是在空间中进行审美,共同关注意境与气氛所营造的“虚实空间”。不仅如此,在情景创设、情调营造等方面,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又可落实为一种共通的审美创造方案。基于以上事实,在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之间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对话,既可为中西美学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创新融合提供案例,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中国古典美学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引言 审美活动及其历程表现为以文化——审美心理结构为主体的实践。文化——审美心理作为完整的概念被提出,是强调审美心理的文化色彩。不管人们如何进行审美,最终的归结点则是文化审美心理结构;它是审美的辐射光点。结构组合成机制,需要在长期的审  相似文献   

12.
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感知、联想、想像、理解等一系列心理机能活动而形成的认识、体味、赏玩的审美活动.在这个审美活动中,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心理机能,彼此渗透,相互促进,使读者通过作品中所创造的意象、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玩味,获得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科学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教益.在文中,笔者从文学鉴赏的审美感受、审美判断、玩味评价三个阶段着力探究文学鉴赏心理机制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
现代认知科学的发展对美学创新的启示──认知美学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学探究自诞生之日起,一直处于哲学的影响之下。人们只能依靠想象和推理来把握审美活动的内在联系,缺少科学的根据。这种“形而上”的方法使美学研究如同没有根基的浮萍,总是随着哲学思潮的更迭而漂浮,至今不能科学地、合理地对审美现象做出解释。 现代心理科学的出现为美学研究提供了“形而下”的,即以实证科学为基础的方法。但是,在心理科学尚不成熟之时,仍然不足以揭示审美的奥秘。 随着现代科学的飞跃发展,不仅在心理学界形成了认知心理学派,更在多种学科的交叉、综合中形成了现代认知科学系统。它以人的心智活动为重要研究内…  相似文献   

14.
《文史哲》2010,(5)
在西方哲学与审美传统中,身体主体遭到忽视,一直是个突出的问题。实际上,审美主体乃是身心合一的身体,这是审美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身体要从事审美,必须给自身开发出一个具有自我超越性能的"形上"维度,方能使自己从生存与实践的主体转化为审美主体。这一自我超越的取向由身体本身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统一而产生,其最终根据即在于身体作为个体生命的"独在"及其与外在世界"共在"的双重性存在方式。身体的"形上"维度又是同其他方面的内涵相结合的,当它以自我超越的性能进入审美领域,便同时亦将其固有的生物学与社会学机能一并带了进去,这一整体机能的作用让审美体验的生成与发展有了保证,并使审美的生命感发能落实于人的行为方式,进而沟通了审美与现实人生的联系。时下"身体美学"的倡扬有助于提升人们对身体审美功能的重视,但一味突出官能享受和欲望满足,用感官娱乐涵盖审美,则容易导致割裂身心关系,消解审美应有的超越性能。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美学实现了对传统本体论美学的变革 ,开辟了生存论美学的现代美学范式 ,是美学现代性的开端。马克思美学从实践和异化两个概念着手 ,探讨审美活动 ,认为它是一种生命实践活动 ,具有本源性和第一性 ;认为审美与异化具有否定关系 ,审美是对异化的扬弃 ,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6.
李华 《河南社会科学》2001,9(4):159-160
效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事物的审美价值。事物客观上具备的美是产生审美价值的物质基础。编辑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编辑主体只有站在美学和社会学的高度,运用价值判断和审美判断等多种手段,才能准确而全面地认识编辑客体的价值。在此基础上,通过理性的分析,最终体现出对事物的审美态度。  相似文献   

17.
创造性地运用现象学的基本方法,从对审美对象的界定入手,深入地分析作为审美对象两极的艺术作品与审美知觉,揭示主客相融的审美活动的情感表现的特征,并对审美经验作了本体论的追究。杜夫海纳的美学既是现象学美学的最高成就,也鲜明地体现着美学的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18.
审美活动是独特的精神性实践活动,能让人的情感自由释放。电视美学批评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的审美需要为出发点,即揭示电视艺术文本中所承载的信息及审美意蕴能否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和丰富的审美需求,这是电视美学批评发挥审美导向作用的核心。西部电视剧创作的良性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全面、系统的美学批评的理论引导作用,也就是要强化关于西部电视剧的美学理论研究,全面提升西部电视剧的批评理论水准,揭示西部电视剧别具一格的美学意蕴,关注西部电视剧对西部人生存理想的艺术表达,并以科学的理论分析引导西部电视剧的产业化发展,使其更好地担当起电视剧艺术陶冶品格情操、净化心灵、提升理想境界的美学责任和文化责任。  相似文献   

19.
审美主体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的生成是一个历史的、现实的过程。在美学史上不乏美学家对审美主体作出理论上的诠释和规定,但直到康德为止,其理论内涵才被真正确立下来。本文试通过对康德美学的四个契机进行具体分析,从中得出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必须恪守的原则,即非功利性、无概念的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非概念的必然性,这些原则为审美主体的确立以及审美主体的自律具有理论上的奠基意义和实践上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在美学研究中,对审美活动的考察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却毕竟还应该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对人的感性存在的考察。为什么审美活动能够使人“飞入空灵”?为什么审美活动在根本上区别于科学或伦理活动?甚至更进一步,为什么审美活动与人类生存有着最为深刻的内在联系?诸如此类围绕着人类的超越性生存而展开的种种变奏,只有延伸、推进到人的感性生存,才有希望得以解决。 人的感性存在,你这生命之舞的发生之地,你这曾经为人们疏忽了的生命的秘密! 所谓感性存在,是指人的机体、诸感觉和实践活动本身。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