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剧《含嫣》里刘雪梅"采桑"时有一唱段——"四月里南风吹动麦梢黄",习惯上人们简称"四月里"。这个唱段,从20世纪60年代问世,王爱爱首唱,一炮打响,想不到一唱就是五十多年。"四月里"早已成为三晋大地家喻户晓、广为传唱的名段之一。不知是唱腔奠定了演唱美,还是演唱美成就了唱腔美,应该说,唱词写得美,唱腔写得美,演员唱得美,三美合一,汇成了"四月里"的美  相似文献   

2.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 ,学生要唱好一首歌曲 ,除了要有音乐感知能力、良好的嗓音条件和声乐技巧、一定的文化音乐修养之外 ,十分重要的就是学生对所演唱作品的内涵要有深刻的理解 ,并展开合理想象 ,这样才有可能准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作品的内涵 ,从而获得作品所希望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部艺术歌剧或一段浓缩的精神生活是作曲家和诗人有感而发的创作,而对艺术歌剧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的"把握",对角色性格和歌剧特色的"解读",对演唱处理和演绎技巧的"表现"均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演唱者只有通过对作品全面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诠释作品,形成作曲家、诗人、表演者三者的统一,最终求得演唱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4.
歌唱是一门用人声来表达各种情感的艺术形式。基于她所具有的特殊性,在演唱及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提喉头、舌根音、声音抖动等情况。如果学习不当,产生的后果将是严重的。在此仅根据个人在演唱及教学中积累的经验,简略谈谈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的办法。 1、提喉头 这是歌唱中较容易出现的问题,特别是男高音声部。所产生的后果也是严重的,声音出现紧、挤、暗淡、喉音重演唱高音较困难,即使能够演唱高音,声音也不规范。 提喉头主要有两种情况:①平常说话喉头较稳定,但是唱歌时喉头就上堤。还有一种情况是唱低声区时还较稳定,唱高声区就上提,但喉结可以上下活动。②唱歌初期喉头较稳定,由于学习方法不对,在演唱过程中提喉头。  相似文献   

5.
听觉训练中的默唱石蔚默唱是一种内心的读谱或背谱形式,即准确完整地再现音乐的心理想象过程。它是视唱练耳教学听觉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通过默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内在音乐听觉,达到训练发展学生音乐听觉的目的。笔者在师专音乐系教学多年,在实践中认识到,...  相似文献   

6.
主要由文人创作的昆剧,是中国戏曲中最"雅"的一种。但昆剧之"雅"主要是作品形式(文词、演唱等)文雅,作品内涵并非都属"雅正"。场上搬演的昆剧包含了昆班艺人的创造,这更为昆剧加入不少"俗"的成分。在清代,昆剧和乱弹的服务对象不尽相同,而且乱弹艺人常常努力学习昆剧,昆班(雅部)的所演所唱与乱弹班(花部)的所演所唱常常"交错",故昆剧与乱弹并非不共戴天。近数十年来学界常将清代剧坛大势归结为"花雅之争",但一个"争"字无法概括昆、乱之间的复杂关系。昆剧的衰落也需要从昆剧自身寻找原因,而不应简单归因于乱弹的强盛。  相似文献   

7.
演唱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对歌者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体会歌唱艺术的深刻内涵,提高歌唱的整体水平是必不可少的.要演唱好这类艺术歌曲,首先必须对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了解其历史背景、曲式结构、作品风格和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其次要求歌唱家与钢琴伴奏默契配合,经过他们共同的"二度创作",才能赋予歌曲声音的形象;闪现出活生生的情感;使它们焕发生命和光彩.  相似文献   

8.
美声唱法的演唱方法和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大利"美声唱法"其原文字意是"美好地歌唱",即指造就美妙的声音进行歌唱。而人们对美声唱法的理解是指一种声乐作品的演唱方法。现从它的产生和漫长的发展过程,并认识它的演唱方法和演唱风格。  相似文献   

9.
演唱是对歌曲的再创造 ,而欣赏则是再创造的起点。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 ,是演唱好一首歌曲的重要前提。只有在熟悉作品内容、掌握作品风格的基础上 ,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好作品内涵 ,演唱好声乐作品  相似文献   

10.
潮词点击     
《山西老年》2013,(9):41-41
唱商"唱商"类比于"智商""情商"等概念,指一个歌手对一首歌曲的理解、把握和表现程度。从大处而言,通过这首歌应该有多少技巧、放多少情绪、层次感如何体现等方面来体现"唱商";从小处而言,演唱中如何断句、吐字的轻重、麦的远近都体现出"唱商"。青春期后置所谓"青春期后置",其实就是在成年状态下表现出具有青春期的特质。中国男性的"青春期后置"现象尤其严重,这和中国家庭结构以及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有关。"青春期后置"的男性,表现的方式是需要"母亲",但又怕"母亲"的控制让自己失去自由。  相似文献   

11.
顾晓晖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6):85-87,90
本文介绍了歌唱的二度创作与声乐作品的情感表现与处理。在歌曲的表演艺术上有两个创作过程;它的前期创作是词曲作家合作谱写声乐作品的音乐创作是"一度创作"。这一创作的艺术作品,只是停留在谱面上的,由歌唱者在原作的前提下,根据自己对歌曲作品的深刻理解进行艺术处理与加工。将声乐技巧同歌曲的艺术表现密切结合而演唱出来的过程,称为歌唱者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其表现在歌唱的最高层次,最终目标是要将确定静止的声乐作品包含的声乐形象,通过科学的发生方法和技巧,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再创造出具有原作和歌唱者本人所应有风格的音乐形象,并通过中外音乐作品实例加以具体分析。从而对声乐作品本身塑造完整的音乐形象,歌词内容和音乐形式有其独特的"形象"。即对作品情感表现及艺术处理上,有一个整体的构思与布局。通过举例对声乐专业技能的学习及体会,使其真正的把声音,呼吸,吐字,感情带进歌曲中,达到艺术歌曲"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演唱。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族声乐一直在学习中探索和发展,但目前我国民族声乐发展呈单一化趋势,在创作和演唱方面都存在对传统民族音乐研究不足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民族声乐创作和演唱方法的多元化,努力突出作品个性和演唱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融入传统戏曲演唱技巧,是近年来学科内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文章以创作歌曲《梅兰芳》为例,对作品进行多维度人文解读与创作技法剖析,以亲历者的切身体验,阐释演唱过程中的理解与诠释,在把握中国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演唱的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上,在"润腔"与"表演"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重点探究。  相似文献   

14.
库伦历来被誉为歌的海洋,库伦人民历来就有编唱民歌的好传统。演唱民歌也与演唱安代一样成为库伦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对于解放前交通闭塞、生产力不发达、文化落后的库伦来说,演唱民歌可谓是消遣娱乐的极好方式,如果安代和民歌是两朵花,那么民歌是一朵易栽、易活、易开的鲜花。无论是在軎庆节日的筵席上,或者亲朋妤友欢聚取乐之时,畅饮高歌已成了库伦人民美好生活中的"佳肴"。  相似文献   

15.
我国声乐艺术已经取得很大发展,但人们对于歌曲欣赏没有停留在固有的一些艺术形式上,人们关注的作品种类多样,从题材到内容以及艺术形式。而作为中国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中的古典诗词,它与声乐相结合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古诗词声乐作品,令人魂牵梦萦。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群体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逐渐由少数人选择演唱发展到整个高校声乐专业学生的演唱。学会研究分析古典诗词声乐作品,把握其中所蕴含的"情"、"境"、"景",对于我们展现和赏析古典诗词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都又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美声唱法"在大众的心理上普遍是与我国的"民族唱法"相对而言的。其特点是:歌唱要求的气息是深的、有弹性的、可自由控制的长的呼吸;声音位置要高,并且非常注重整体共鸣;语言上特别讲究要打开腔体把字咬到腔体里、唱在气上。用这种方法演唱,声音既得到统一又有柔和的色彩,它目前已被世界公认为最科学的方法,也成为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然而,我们时常看到这种现象:一部分声乐老师和学生一味地追求"美声",不管是唱外国(主要是意大利、法、德)歌曲,还是中国歌曲,对声音过分注重,生怕美声味不够,唱的中国歌曲却让人听不出"中国味",这就陷入了美声教与学的误区。鉴与此,笔者尝试对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艺术歌曲提出一点拙见。  相似文献   

17.
论昆山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山腔是宋元南戏四大声腔之一.早在元末,昆山千灯(墩)的声腔家顾坚把流行于昆山各地的民歌、小调、山歌汇收起来进行加工,使它们更加适应于歌唱南戏,终于在明初取得了"昆山腔"的"冠名"权.昆山腔的演唱分二种,一种是散曲形式,如唐寅、祝允明等均是著名的散曲家,他们创作的部分散曲就用昆山腔演唱过;另一种成为了南戏声腔,吴中著名的南戏作家如陆天池、郑若庸等,他们的作品多曾用昆山腔演唱过.据考用昆山腔演唱过的南戏作品在魏良辅创研的昆曲问世之前,已多迭30种.  相似文献   

18.
唱歌是整个人在唱,而不是仅仅喉咙位置在唱,是一种整个人都在其中的感觉,并试着分散到身体的每个部分的共同努力,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受迫振动所形成的交混音响效应。学界有关声乐演唱中的共鸣的阐述颇多,但其中仍有可商榷之处。文章主要就声乐演唱中的声音放大现象究竟是"共鸣"还是受迫振动这一问题,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9.
默会知识是一种未被重视的知识,默会认知是一种常被忽视的认知过程,根据默会知识、默会认知的特点原理,分析研究了高中历史教学。默会知识是高中历史知识和能力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默会认知也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兴国客家山歌有非常独特的表现风格和演唱形式。通过对兴国山歌样式的研究和分析,阐释了兴国山歌中独唱、领唱合唱、对唱、猜花等演唱样式的艺术特色,从而对兴国山歌的表现手法、演唱形式、表演风格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