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纪之交 ,中国女性文学呈现出边际写作的精神格局。面对共同的精神困境 ,不同的女性表达营造出多元共生的审美态势 :以女性群体“她们”为本位、代女性立言的写作 ,旨在构建具有宏大叙事意味的母系寓言 ;以女性个体“她”为本位、自我独白式的写作 ,采用诗化的艺术手段呈现“私人”风景 ;以人性化的“我们”为本位、表现人间情怀的写作 ,通过与男性的潜在对话凸现女性化的“自我”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小说《呼唤》被西方文坛誉为作者“继《荆棘鸟》之后,最成功的家族小说和爱情传奇”。小说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成功刻画了茹贝、伊丽莎白、内尔等各具个性而鲜活逼真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们对爱与自由锲而不舍的孜孜追求改变了各自的命运并将她们的生活“塑造成艺术品”。作者这一女性生存美学思想给当下的女性生存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参照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在《传奇》中塑造了众多各具个性、命运悲凉的女性形象 ,挖掘出她们蕴藏的觉醒、抗争意识 ,揭示了她们女性意识幻灭的缘由 ,即“洋场社会”的浸渍、“夫权体制”的淫威、金钱“枷锁”的束缚  相似文献   

4.
在张爱玲的笔下,生活着这样一群女性。她们生活在大都市,受过一些教育,有一些见识与智慧,不少人还有独立的职业,因此,被称为“新女性”。但她们的生活似乎并没有与时代同步,追求物质享受,成为“女结婚员”依旧是她们追求的目标。然而她们的结局却是或死或伤,或沦为情妇,或变成高级妓女,或成为“活寡妇”,始终摆脱不了命运的桎梏,从而陷入生命的荒原。  相似文献   

5.
美国黑人作家理查德·赖特的小说《土生子》是一部反映美国当时社会制度的扛鼎之作.本文将小说中的三位黑人女性作为分析重点,以斯皮瓦克的属下理论来分析三位黑人女性的属下性.由于黑人女性长期承受着白人主流文化和父权制文化的双重压迫,导致她们不能发声,不能言说自己,失去自我意识,从而成为沉默的“他者”.斯皮瓦克的属下理论正是强调属下“不能说话”的特征.呼吁女性不能再做沉默的“他者”,树立自我意识,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女性导演作为一支重要的创作力量开始活跃在世界影坛,在创作取向和价值表达上,女性导演群体关注到了女同性恋群体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并通过塑造同性之间的“姐妹情谊”来建构女同性恋群体的主体性。作为一种反抗男权的同盟关系——“姐妹情谊”能够大胆地冲破传统的性别角色禁忌,并颠覆异性恋对于同性恋群体的刻板印象。在聚焦性别问题同时,女性导演群体亦关注了在拉美历史和现实中少数族裔女性所遭受的来自种族、阶层等方面的压迫,并通过赋予少数族裔女性一种“对抗性凝视”能力,来抵抗白人话语权威,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认同。反映离散女性在跨国阈限空间的边缘状态,同样是当代拉美女性导演电影中常见的主题。在全球化语境中,身处他国的拉美女性往往面临双重边缘的处境,她们既被本国父权制所压制,又被他国的种族主义思想所剥削。在电影创作中,女性导演群体不仅还原了离散女性的边缘状态,也刻画了她们是如何积极构建自身主体价值的。此外,女性导演群体还强调了历史现场中女性的生存体验,她们以女性独有的世界观表达了自己对于拉美社会历史的见解,从而为观众还原了拉美历史叙述中缺席的女性记忆。  相似文献   

7.
19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和夏洛蒂·勃朗特自觉地将她们的作品装裱在童话模式的镜框中,沿用了灰姑娘的童话模式,但这一传统经典童话模式被两位作家重新审视,并予以修正和颠覆,她们对其原型意义进行了一系列的扩充和变形,浸润了女作家对女性主体身份的思考,表现了作家对重建女性人格的积极探索,从而开辟出女性话语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8.
去年夏天,我被一位 50多岁的女性所感动。以拾荒为生的陈容女士从垃圾堆中捡了 5个被遗弃的病残女婴。她和丈夫叶新义无反顾地收养了这几个孩子,拯救了她们的生命。今年夏天,我被另一位也是 50多岁的女性所感动。她叫李圣珍,是一位中学教师。最近几年,她先后收留过大约 50个具有心理障碍的孩子,为他们排除心理的重负,抚慰心灵的创伤,将他们培养成热爱生活的人。 这是两位极其平凡的女性。一位是流浪者,流浪在北京的垃圾场上几十年。一位是普通的中学教师(这个职业很难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可是,这是两位伟大的母亲,她们极其…  相似文献   

9.
沉默与暗哑了千百年的中国女性,终于借了世纪初思想解放的强劲东风浮出历史地表。陈衡哲、冰心、庐隐、冯沅君、石评梅、凌叔华、袁昌英、陆晶清、苏雪林等女作家率先脱颖而出,登上文坛,她们发出了石破天惊的世纪呼喊,在女性文学的空白之页上谱写了开天辟地的篇章。从此,中国文学领域里正式树起了女性文学的猎猎大旗,丁玲、肖红、白朗、罗淑、草明、张爱玲、苏青等相继被召唤到属于她们自己的这方天地里一展身手,而丁玲,毫无疑问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位。 一与第一代女作家一样,丁玲经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充分洗礼,沐浴了…  相似文献   

10.
陈海燕  张启智 《理论界》2008,(7):128-129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中,女性文学始终占据着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潮流,曾涌现出众多优秀的女性文学作家及作品。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女性文学逐渐走向蓬勃之时,女性作家群体中却突然产生了一股“异流”,一部分自诩“前卫”、“先锋”的女性作家们在其作品中充斥着性欲望、性描摹等内容。她们对于女性身体的过度关注及对性体验的细致描绘,又体现出她们在创作中心理的庸俗的逢迎情绪,从而使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走入误区。其实,这些作品已经不是真正的“女性文学”,她们在创作的发轫阶段就迷失了自我,从根本上背离了女性文学展示女性自我价值的要素。  相似文献   

11.
革命女性是中国现当代史上一道颇为引人注目的风景,近年来一些随笔中对她们也多有涉及。她们曾经为革命和“进步”而迷失。当今天中国人的生活逐渐走出泛政治化的氛围时,我们应该历史地看待她们,认识到她们的极端革命性与进步性是“五·四”以来女性“走出家庭”的意识在建国后的畸形发展;是各种宣传媒体不断催化的结果,是当时整个国家和社会高度政治化的缩影;是女性在紧张的政治气氛中形成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同属于“被弃绝的女人”的两位山林女神———屈原诗中的山鬼与奥维德诗中的Echo进行了比较研究。先浅谈了山鬼的几个母题 :神女之恋、隐于山林、被弃绝 ,并以之为例简说了这两篇源头之作的文学母题在后世的演变。然后通过类同比较推出山鬼与E cho之异于传统 ,是女性追求者的原形 ,并将她们作为人间苦———追求与寂寞的象征。最后在区别研究中以人们对Echo与山鬼接受心理上的差异为切入口 ,深入两种不同文化 ,提出并论证了东西方文化分别是以对“位”和对“欲”的追求为追求之主流的  相似文献   

13.
从人文的角度看香港文学 ,不难察觉到某种女性的色彩。这也就是为什么 ,香港会有如此之多的女性作家 ,而且从整体上具备颇大的创作优势。女性作家相比之下就显得私人一些 ,她们更关心自己在这个城市的个人生存问题 ,探索自己的精神如何才能保持平衡以及获得恰当的安置。香港这座“孤岛”和她们心灵之间所建立的复杂关系 ,不独因为她们居住在这里 ,还因为她们比男性作家更需要寻求精神的依傍 ,并且把丰富的情感投射进去。在香港的女性写作中 ,不管是爱情、婚姻、家庭、还是青春、生命、男人 ,在这些永远言说不尽的话题中 ,她们总是更乐意于找到一个可以把种种精神的内涵放置于其中的“容器”。这样的“容器”通常展开为有一定疆域和内部分界的空间布局(从住宅、公共场所到一座城市) ,能够让她们安排一幕幕人生的活剧在其中上演。与此同时 ,那里也就成了她们永远的念想 ,成了心灵安息的所在。当“房子”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意象相当突出地呈现在香港女性作家的作品中时 ,谁也不会怀疑其中包含着命定的成分。  相似文献   

14.
孙旋 《江汉论坛》2006,(8):129-131
方方、池莉20世纪80年代均以“新写实”作品轰动文坛,并逐渐成为当代特色各具的优秀作家。她们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艺术个性一直为评论界关注。本文从两人以描写知识女性为主题的作品入手,着重分析两位作家在展示女性生存境遇与女性情爱尴尬困惑的不谋而合及由此体现出的鲜明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5.
女性的身体化是女性在消费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女性身体在消费社会凸显的现象背后是女性被身体化、物化、商品化的实质。女性被身体化、物化、商品化是消费社会与父权制文化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6.
女博士是社会的一个精英群体。除了性别差异外,她们同男博士别无二致。可事实是,女博士不但无法同男博士一样享受自我实现的喜悦,还背负上了一个沉重的称谓——第三性,即不被男性认可也不被女性接受的“另类”群体。这样,除了来自家庭、职业、学术等方面有形的性别束缚之外,在通往她们事业成功之路上,叉多了一道“身份认同”这个社会蓄意树在她们面前的无形屏障。文章试从文化的角度对此现象进行解读,以唤醒大众自觉意识,改变女博士的尴尬际遇。  相似文献   

17.
女性人格的异化及其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人格的异化及其重塑何锡蓉女性,从来没有独立的理想人格,在以往的历史中,她们或受欺凌,没有人格;或被异化,扭曲人格。男性一直成为女性人格的观照座标,或是“男尊女卑”,女子成为男子的附属品;或是“男女一样”,女子具有男性化倾向。这一切的形成,有经济原...  相似文献   

18.
追逐流行。这是不少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的共同特点。她们挡不住流行的诱惑,对季节的变化相当敏感,总是比其他人更早地换上季节性服装而决不愿落后半步,这也恰恰印证了生意人“冬置单、夏购棉,把准时机赚大钱”的生意经,她们已忘记了“有钱不买半年闲”的古训。  相似文献   

19.
哈代笔下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在他的“威塞克斯”小说中创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背离了传统价值取向和世俗道德标准,凸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将以他笔下的游苔莎、苔丝以及淑等女性形象为对象,从性爱意识、自主意识和自我意识三方面分析了她们“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20.
姚婷 《南方论刊》2007,(10):85-86
夏绿蒂·勃朗特是被人熟知的英国女性作家,她的一部《简·爱》更是风靡世界。玛雅·安吉罗则是当代美国非常出色的一位黑人女性作家。她们都在各自的作品中描述了女性青年成长奋斗的历程。本文试图通过种族主义的观点,来考察不同肤色的女性成长经历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