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土社会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中西法律文化矛盾冲突最为剧烈的地带.从乡土社会法治实践经验看,中国社会法治之路必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从根本上摒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治因素,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法治文化;另一方面,利用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有利基础,建设合乎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制度性文化与观念性文化的冲突。法治社会的有效建立,最为关键的是作为其基础以支撑整个法治大厦的精神层面的法治观念的确立。文章认为重视与之相适应的观念性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建设途径是当今法治观念建立的关键,并探讨了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法律意味着秩序,宗教意味着信仰。没有法律,人类便无法维系当下的社会;失去信仰,人类则无以面对未来的世界。在所有已知文化当中,都存在着法律价值与宗教价值的相互作用,都存在着宗教神性和法律理性的相互影响。西方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互动先后经历了由契合到冲突再到和谐的历史轨迹:远古时代,西方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往往是混同合一的,法律理性借助于宗教神性得以展开;到了中世纪末期,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不断冲突,法律理性从宗教神性中分离出来;然而两者的长期分野却使西方人陷入了空前的精神危机,迫使两者重新融合,并达到全新和谐,来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正义和推动法治进程。西方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辨证互动的历史轨迹为当代中国的法治发展提供了借鉴:中国的法治建设不仅需要进行制度上的建设,而且需要对整个政治文化、法律文化进行重构,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着鲜明的特征,有过辉煌的历史功绩.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的变迁决定二者之间丛然会有根本的差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然对传统法律文化有所发展;而文化的惯性力量和传统法律文化自身的一些积极特征.又使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然对传统法律文化有所继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化本身与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紧密相连 ,通过不同历史阶段划分的纵向比较可以发现 ,中国的法律文化有其固有的文化特质 ,这些因素至今仍对中国的法制进程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制约中国法治建设向纵深层面发展。正因为如此 ,法制建设的历程 ,总是伴随着各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整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民间规约作为传统习惯法中成文的、历经千年而未中断的代表,表达了传统法文化的精神以及包括公法文化、诉讼文化在内的传统法文化的众多特征。通过民间规约反映出来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影响着中国人对于规则或者法律的认识。我们可以借助民间规约相关材料来补充以往对于中国传统法文化中一些特征的认识,从而丰富与完善我们对于传统法文化在民间乡里社会中作用的研究。在法制建设面临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人民需求与制度建设存在着差距的当下,民间规约在与传统法文化相契合方面表达出的特征,可以成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可鉴之资。  相似文献   

7.
国家的法治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归因,过多地注重西方法治理念与制度的学习与移植不利于推进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建构中国的法治社会需要吸纳现代法治观念和先进的法律文化,同时也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基础,承继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以建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切合中国人习惯特点、具有现代法治精神的新的中国现代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建设具有何种关联,这是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一个核心议题。在"现代/传统"二元对立范畴中,"传统"逐渐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化了的话语,与传统相关的文化要素基本上被归入旧世界、旧秩序的符号谱系中。在此分类范畴中,西方文化代表着现代、全新、开放、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则被认为是滞后的、沉重的、狭隘的,因而是需要变革的。作为这种认知方式的实践,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法律改革总体上走的是西化的路子,大规模移植西方社会的法律制度,深嵌了东方主义逻辑。在法律移植的路径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被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事项,并且传统文化会阻碍现代法治建设,需要被批判、摒弃。当法律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冲突时,东方主义的思维方式使我们习惯于从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层面来寻找原因,如中国人的观念、习惯等。但司法实践一再证明,不受道德和价值观支持的法律系统容易失效,因此,法治建设需要观照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一味地无视它、摧毁它。  相似文献   

9.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式、社会控制模式以及价值系统,不仅强调国家通过法律来控制社会,而且也强调国家本身受法律的支配。但作为西方文明产物的法治有着深厚的西方文化基础,体现出人权、民主、平等的文化精神;而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具备民主法治的文化精神。因此,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探讨了我国法治进程中应正视和思考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贵族精神与现代性批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现代社会是由贵族社会脱胎而来的平民社会,现代性是一种平民精神。平民精神具有功利性、世俗性、平凡性,并形成了大众文化。贵族社会形成了贵族精神,具有超越性、自由性、高贵性,并形成了精英文化。在现代社会,贵族精神成为批判现代性的思想资源。中国传统社会在秦以后是平民社会,形成了平民文化传统,贵族文化传统薄弱。在五四运动和人民革命中形成了新的平民文化传统,贵族文化传统被清除。当代现代性也具有片面性,大众文化极端发展,缺少精英文化的制约,造成文化生态的失衡。因此,必须吸收贵族精神,建设精英文化,开展对片面的现代性和大众文化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论晋商经营体制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商在几百年经营中,所形成的经营体制深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作为经营主体的晋商,其自身以及其所创建的具体的经营理念和经营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已有法律制度的模仿和套用,在法律精神、法律原则上都体现了传统法律文化的意旨。分析晋商的经营体制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晋商,我们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法治社会对发展经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成果的积淀,反映着国家社会精神气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理想信念坚定、忠于法律、敢于担当的法治队伍,培养具有深厚专业素质的法治人才。  相似文献   

13.
[提要]法治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与组成部分。但是,对于作为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乡村,在其实现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势必受到作为新兴思潮的法治文化的冲击。对于这种思潮冲击,如何既能保持乡村基本秩序与精神价值稳定,又能真正落实法治乡村建设,进而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探求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的沟通与融合的进路。传统文化“开新”是新儒家希望搭建传统与现代沟通和对话平台的尝试,近代以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的过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尤其是文化领域,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化的变迁中,找到其合适的定位,并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发展出新的枝丫,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构建现代化中国基础、方向和发展路径的现实需要。因此,法治乡村建设中传统文化开新的空间,实际要提供解决乡村权力格局的现实与法治秩序的冲突、法治知识与传统文化知识话语体系的冲突、法治运行成本与乡村治理资源匮乏的冲突的空间;法治乡村建设中传统文化开新的路径,应坚持国家在传统文化遴选和开新方向上发挥作用;以山东曲阜的“三治结合”为例,探求法治乡村建设中传统文化开新的竞合,即文化子系统的竞合问题。法治建设需要传统文化的支撑,因此传统文化的开新不仅包含了儒家,也包含了法家、道家等思想,在传统文化开新遇到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艰难一跃的同时,还面临着延续千年的传统文化之间的竞争。  相似文献   

14.
法律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及价值体系,乃是社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法律文化现代化作为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实现法治国家的重要条件和保证.通过对中西法律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轨迹的比较分析和研究,力图揭示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以及这两种异质文化产生冲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传统影响与现代需求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法律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一种观念、精神和价值体系。而这种观念、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形成渗透着它所孕育其中的社会道德价值。道德、经济、传统文化及旧的法律意识无不影响、制约着法律的发展。面对社会转型的时期,要以清醒的头脑选择正确的法律价值,以尽快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16.
楚秦法律之间的冲突与互补、碰撞与融摄,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法制演进的基本走向.比较楚秦法律的异同,探讨其规律,挖掘其精髓,寻求其与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某些共通精神,是一项具有较强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工作.本文并非对楚秦法律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只是从地理位置、生活环境、综合国力、历史状况、吏治观念、思想基础、价值取向、法律渊源、法治精神、法制理念等诸多方面,对楚秦法律的社会文化背景作了简要的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7.
由于历史、政治、经济以及地理、民族、法学教育等多重原因,中国法律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制约着中国法律文化的整体发展.然而,在中国统一的政治环境下,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区域法律文化是能够实现有效的整合的,这需要我们在把握中国法律文化发展的总体方向的同时,实现民主政治的社会化,适应法律文化发展需要优化经济结构,加强法学教育,为中国法治实践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法律诉讼的发展是在中国现代社会嬗变过程中,在西方诉讼文化和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的撞击和冲突中展开形成的.传统诉讼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的更替和历史的发展难将它断裂、中止或转向.今天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所沉淀和积累的以追求和谐、反对争讼、维护特权的价值目标的法律及诉讼文化正遭遇到空前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清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法律人,具有明显的法律人格特征。古代清官法律人格的外在表现既体现在司法活动的断案上,又体现在他们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古代清官法律人格的内在精神主要体现在其道德品质、知识结构和价值追求上。清官的法律人格是中国特定的文化塑造出来的,这种人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是,清官框扶正义的社会效果非常有限,而且麻痹了平民百姓的抗争行为,对中国的法治建设造成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法治化不断完善和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法治理念和封建遗留人治思想产生激烈冲突。无讼文化作为封建人治社会中形成的核心法治思想,被很多人认为是妨害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封建遗留思想,是必须剔除的。无讼文化在中国土地上繁衍几千年,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国人的处事和思维,其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被称之为熟人社会的广大农村,在法律框架内批判的继承,引导和吸纳传统无讼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将有利于我国法治化的推进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