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汉语为什么会定型为“四声”?陈寅恪先生早在 2 0世纪初就认为是由于佛经的转读与古印度声明论之三声的影响所致。根据现存沈约关于“四声”的材料考论 ,汉语“四声”形成的真正理论依据并非外来的文化 ,而是渊源于传统文化中古老的“四象”理论  相似文献   

2.
汉语"四声"之形成与佛经"转读"无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汉语四声形成的原因,陈寅恪先生认为是由于"转读"佛经与古印度声明论之传入所致.通过对六朝时期"转读"材料的专门考察证明,"转读"不仅不是源自天竺之梵音,反而是僧人入晋后"适时"的结果,加之"转读唱导"在佛界中地位低下,因此"转读"既没有、也不能对汉语四声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建筑文化"趋同"是一个较引人注目的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由于建筑技术在建筑文化形成中的特殊地位,使其在建筑文化的营造中尤显重要.技术与文化同生共进的密切关系,使建筑文化在体现技术逻辑性的同时,也表现出时代性以及地域性特征.以建筑空间形态文化为例分析建筑技术对建筑文化的影响,提出应理性认识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充分理解技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相随心生"的理念以及"新理性思维".  相似文献   

4.
段玉裁说:古四声不同今韵,犹古本音不同今韵也.考周秦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洎乎魏晋,上入声多转而为入声,平声多转为仄声.于是乎四声大备,而与古不侔.有古平而今仄者,有古上入而今去者.细意搜寻,随在可得其条理.今学者读三百篇诸书,以今韵四声律古人,陆德明、吴棫皆指为协句,顾炎武之书亦云“平仄通押,去入通押”,而不知古四声不同今,犹古本音部分异今也.明乎古本音不同今韵,又何惑乎古四声不同今韵哉!如戒之音亟,庆之音羌,亨飨之音香,至之音质.学者可以类求矣.  相似文献   

5.
关于上古汉语有无四声别义的问题,从清代顾炎武到现代诸位学者,一直有不同看法。本文通过对晋以前经师注音材料的分析,举出数十个例子,证明四声别义不始于六朝,而早在晋以前就有四声别义的情况。别义情况有二:1.因词性不同而变调:2.因语义不同而变调。研究上古汉语四声别义的具体情况,对于汉语词汇的探讨和字(词)典的编写都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五音集韵>是韩道昭对其父韩孝彦的韵书进行删削增改而成.它继承了前代韵书的诸多优点,并受同时代等韵学的影响,形成了"以平、上、去、入四声分卷,声类采用三十六字母名称,韵目为一百六十韵"的韵书新体例,在韵书制作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化旅游一直是政界、业界与学界共同关注的前沿问题,其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言而喻.以CSSCI收录的1998-2020年的文化旅游研究成果,运用Cite Space基本上可绘制出当前文化旅游的主要研究机构、学者和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等.从发文机构上看,以四川大学、吉首大学以及北京联合大学等主要高校为代表的研究贡献突出.从研究学者上看,王兆峰、侯兵、张晓萍等学者对文化旅游研究贡献较大,但是尚未形成高度核心的学术团体.研究内容逐渐多元化,研究聚焦在民族文化旅游、文化旅游资源等层面.文化旅游研究呈现出由浅入深、理论构建、视角转换的发展过程,热点研究问题与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全球文化方法在学术界已经是全球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重点是关注以正在形成的一体化大众传媒为基础的文化对民族认同所造成的问题;更为关注有关正在出现的全球意识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所牵涉的全球共同体、全球管理和全球安全.而随着国际文化关系在国际社会机制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文化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冲突、整合与交融对国际关系带来的重大影响,而全球文化方法则为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者拓展了一个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9.
英国学者C.P.斯诺的"两种文化"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日益分裂的担忧,在当今的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分析中找到了历史的回音与共鸣,其为当今的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锲入点。而生态文化显然是弥合"两种文化"的必要桥梁。从现今学者对生态文化蓝图的勾勒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分析来看,斯诺所谓的"第三文化"有可能就是生态文化的理论原型。  相似文献   

10.
"四声别义"作为一种语法手段,词语的单音节形式是其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随着汉语双音节化的发展",四声别义"所依存的语音环境受到了影响。在概念内容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声调来实现词语自身语法功能的变化,这决定了其在使用范围上的局限性,以上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四声别义"语法功能的弱化。  相似文献   

11.
沈约是发明四声的重要奠基者,也是将"四声"引入诗歌理论的首创者。"用四声以制韵"是"永明体"诗歌的核心特征,其具体内容是指:一句之中,必须避免同声同韵的字重复使用,并以"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为标准达到字调的相间。"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不仅不是"病犯"而是"用四声以制韵"的"韵",它只有在并提时才具有意义。沈约没有提出过"八病"之说,"八病"是后人基于"八体"言论而产生的一种附会,而将"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归入"八病"则是附会之上的附会。沈约的《答陆厥书》等文章廓清了"四声"与"五音"的区别。他的"声律论"建立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过渡的桥梁,也导致了"拘声韵"的后果。  相似文献   

12.
简单说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由"一个哲学基础"、"一个主题"、"四论"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和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简明回答,揭示出了社会主义的全面内涵.就这两论被提出的方法、视角及其涵义而言,蕴含丰富的社会主义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具体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五声”(宫、商、角、徽、羽)是否曾经作为汉字字调的一种标示方法?它与“四声”字调标示法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本文通过考证“五声”作为古代的一种数字序号曾被用于给汉字按照字调分类的事实,来证明早在沈约的四声说之前,汉字便拥有了“五声”字调标示法。并通过探讨“五声”字调标示法与音乐的联系,进一步揭示永明声律论的产生同音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因"这一范畴在老子以后的先秦道家理论中,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在现实中落实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国语》、《黄帝四经》中多提及"因天"思想,即顺应天道,《管子》中创造性的提出"静因之道"命题,完善了道家的方法论,为此,通过对以上思想的分析探讨了"因"这一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人声律理论的重要贡献就是将永明声律的“四声”、“八病”简化,使之不再繁琐苛细,免于触处犯禁、动辄得咎。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贡献与新变:四声的二元化,粘对规则的确立,对偶说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唐人很好地将格律形式和诗歌风格、情感抒发等问题联系在一起,推动了唐代诗歌艺术走向顶峰。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佛文化"的因缘,其一是鲁迅受"佛文化"相对自然、自在的濡染;其二为鲁迅对"佛理"的相对积极主动的钻研与运用。前者可以从家庭氛围、时代气息和具体环境三个角度见出,后者则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四个不同的阶段:兴趣的生成时期(1908-1911)、理解的强化时期(1912-1923)、纯熟运用佛理的经典时期(1924-1926)和广泛、多面地运用佛理的时期(1926-1936)。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王昌龄七绝诗的分析,发现一般人认为的近体诗歌声律理论只讲平仄,不论四声似嫌有失偏颇。诗家高手对于四声的调配运用,可以使之为表达思想感情,营造环境气氛,创造审美意境服务。四声在近体诗创作和鉴赏中的功用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18.
“文革”言语对修辞“四个世界”的负偏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革”时期人们的言语现象也是修辞现象 ,它们也理应接受“四个世界”———语言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制约或适应这“四个世界”。但是 ,“文革”言语在许多方面却背离了“四个世界” ,导致了修辞效果的负偏离 ,造成了语言污染、人际关系恶化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相似文献   

19.
公元1644年,清八旗劲旅大批入关,此后陆续驻防于全国各地的军事要塞,从而形成驻防八旗.其驻防地视情况分别修筑了满城或满营.庄浪满城是清代西北地区一个相当重要的驻防八旗地.本文试图从庄浪满城修建始终、满城规模及清政府对其管理直到清末满城的衰败这一历史过程的叙述中探讨庄浪满城修建的主要目的、所发挥的作用及后期的衰落原因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