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宋代的《营造法式》不仅是中国古建筑技术的集大成者,从某种意义看,也是中国古建筑美学的集大成者。其建筑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建筑与功用、建筑与礼制、建筑与神祇、建筑与法则、建筑的体势、建筑的装饰等方面。《营造法式》所涉及到的美大致上有三类:第一类为艺术美,主要表现为雕塑与彩画。第二类为社会生活美,它涉及到礼制、宗教习俗。第三类为科学技术美,这是此书所展示的最主要的美。先进的科学技术用之于建筑不仅创建了具有较高实用功能的建筑,也创造了美。  相似文献   

2.
从建筑史的角度来看,建筑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不可分,或者可以这样说,建筑作为一种人类的意识形式,一定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另外,虽然建筑的实用性(主要指居住功能)是其实质,但其所显示出的审美意义对于人居环境来说,已愈发重要,所以对建筑的哲学及美学思考也就成为了必须。文章拟从哲学及其美学的角度来说明建筑及其风格所承载的丰富内涵,并试图以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意义论证中国城市建设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建筑美学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美学是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本文简述了人类关于建筑美学的发展过程 ,东西方建筑美学的不同影响 ,以及当代建筑美学的发展现状。最后提出了建筑美学应该将“以人为本”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城市建筑的美学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建筑的美学诉求:体现时代精神;体现地域自然和人文的特点;注重群体的和谐、协调;技术的应用要以人为尺度。  相似文献   

5.
刘华龙 《中州学刊》2008,(3):230-232
整个人类的建筑史无疑也演绎着整个人类的文化史和美学史,古今中外的建筑所凝结着的无一不是文化中的美学积淀.不同的建筑风格体现了特定的生产力水平及特定的社会风貌,体现了一定的审美观念与哲学思维.审美观念与哲学思想的改变也会使建筑理念及建筑风格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国传统民居所表现出的生态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密不可分.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必须将哲学思想及其可持续发展原则引入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在顺应自然调试自我的基础上,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  相似文献   

6.
关于城市美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城市美的涵义和特性城市美有两层涵义。广义的城市美,是从城市的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城市是人类聚集、进行生产和生活,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也反映了精神文明的状态。因而,城市是文化的体现,而城市文化也是城市得以延绵的重要内容。可以把城市美概括为三个大方面:(1)生态健全;(2)人文景观优美和谐;(3)生活方便舒适。这是以系统观点探讨城市美的多方面关系的一种努力。城市的美学与艺术,不仅着眼于单幢建筑和建筑群组合,还要着眼于建筑物与自然结合,而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城市…  相似文献   

7.
卢静 《青海社会科学》2006,(5):96-98,142
《考工记》是古代关于百工技艺的文献,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然而,对这方面尤其是对建筑美学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从建筑艺术的角度对《考工记》进行研究,认为它体现了“正”美和“奇”美的辩证统一,并以“执正以驭奇”的审美终效,获得巨大的艺术魅力。它所奠定的重要美学法则,对我国建筑的设计与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道教建筑作为道教文化的物化形式,其作用不仅在于满足其宗教功能,如祭拜、修行、举行斋醮仪式等,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道教建筑这种物化象征形式使道教信徒获得对生命的审美感受,并由此展现道教的文化内涵、哲学理念以及神仙信仰。道教建筑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之美,二是"返朴归真",三是"天地为庐"的时空观念,四是重人贵生,五是重柔。  相似文献   

9.
建筑源于人类遮风避雨的实际需要,然而,建筑从来都是以物质性与精神性两方面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建筑也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建筑装饰作为建筑的细部构件,成为建筑文化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建筑总是以自有的特性承载着装饰,装饰又以其特有的形式表现着深层的哲学、美学、艺术等多重文化的内涵.建筑和装饰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自古成为一体,谱写着建筑辉煌灿烂的文化史诗.  相似文献   

10.
席慕蓉成名于上世纪80年代,时过二十多年,至今她的诗歌仍令读者津津乐道,经久不衰。其作品中的音乐美、绘画关、建筑美体现出席慕蓉诗歌的内在艺术魅力和美学品质,“三美”使席慕蓉诗歌达到一个相对完美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1.
艾伦·卡尔松对传统的建筑观念作了革命性的改造,他将建筑从传统的艺术范畴解放出来,让它回归服务人类日常生活之本性,使建筑的审美内涵发生质的改观;他同时又提倡日常生活建筑的审美欣赏,将审美视野扩大到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人造结构物,使建筑美学的领域大大拓展.这一方面为其建筑美学向环境美学过渡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也为其环境美学开辟...  相似文献   

12.
曹谦 《学术界》2011,163(12)
上海在近20年大规模城市改造中,有意保护并凸显了欧美风格的旧建筑,这种表面上的“复旧”背后则是一种“图新”,其真正目的在于打造摩登时尚的现代化大都市.与此构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工业建筑的逐渐消失,工业建筑不仅承载了上海的重要城市记忆,而且本身具有美学价值:它体现了线条明晰、造型简洁、技术与艺术统一的美学特征,是现代建筑的雏形,因此,上海城市建设中不应当忽视工业遗迹的保护.如今上海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住宅小区,多是些高楼大厦组成的楼群,不仅导致人口密度过高、降低了环境品质、而且妨碍了住户间的自由交往.理想中的住宅小区应当是在“柔性城市主义”理念指导下的,以中低密度公寓、“混和居住”为主要形态的住宅新模式.本文试图对上海近20年建筑景观的若干变化进行反思性分析,兼以探讨建立宜居理想城市的某些可能性方案.  相似文献   

13.
王家大院是晋商文化与官商文化在民居建筑中的完美体现,是融我国建筑南北之风以及多种美学理论于一体的山西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王家大院建筑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可观、可赏、可读,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家"之载体追求的高水平体现。  相似文献   

14.
1.美学(环境美学)与城市科学的结合是城市研究扩大和深入的表现。城市是一个大系统,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剖析它,不能离开城市建设系统讲环境建设。城市环境美的创造需要剖析环境美的本质,以及规划建设、设计、施工、管理等多部门的共同探索。2.社会美与体型环境美的多项探索,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共同建设。建筑师习惯于从体型环境美探讨问题,要克服这种专业的局限性,就要探求美的社会价值,认识社会美的重要性。城市之美首先蕴藏在人及整个社会的内在素质之中,它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物质环境建设又要十分讲求艺术创造。要创造城市自然环境之美,建筑环境(历史文物环境、现代建筑环境)之美。  相似文献   

15.
赫哲族建筑是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上最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本文分析了赫哲族建筑的产生与发展,并对该民族建筑艺术特色进行了较详细分析。它在建筑材料、建筑色彩等方面与当地生态景观融为一体,体现了天人合一与美善合一的美学思想。因此,赫哲族建筑艺术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挖掘和系统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李纯 《船山学刊》2010,(4):173-176
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包含着皇家居住、行政、游憩和礼制等物质和精神功能,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技术和美学思想,为我们解读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提供了最完整的范本。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美学视阈来看,乡村生态具有多样的生态功能和丰富的文化美学价值.作为文化遗产的古村落,是经过历史人文积淀所形成的生态存在,是自然美、社会美和建筑形式美的和谐统一.乡村自然生态既以原生态和本真性而显现其魅力,又以人类合理改造利用所形成的"人化自然"展现其风采.加强生态保护教育和生态审美教育对乡村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美学的抗争     
美学在学术体系中的地位体现了人类感性力量的抗争。在中西美学中都存在着“以理杀美”,即用“形而上”的“道”、“理”、“逻各斯”、“神”等来窒息、扼杀感性欲求,从而扼杀人们美感的理论。政治美学中把美学作为改革政治和改造人性的手段,则使美学成为意识形态的工具。只有明确“美是目的”,美学才能从中介变为目的,才能获得学术“合法性”。也才能成为人性本身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9.
四川传统山地建筑的文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传统山地建筑意指四川省内未涉及现代建筑技术的山地建筑。它基于山地地形,以穿斗式结构为典型,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特色鲜明的一脉。杂合与封闭的矛盾性架构,平民文化根基,更明确的实用主义原则,以及建筑美学中更深切的自然主义情结,是四川传统山地建筑的鲜明的文化特色,并使之在建筑学、史学、美学等诸学科中都表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江 《新疆社会科学》2013,(4):93-97,150
对城市建筑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既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也是建设低碳城市,实现城市发展生态化的重要内容.相较美、德、日等国在城市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的立法,我国在建筑废弃物管控方面的法律制度尚有诸多缺失.在建设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的背景下,应从立法和制度构建两方面完善我国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