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施籍贯考     
春秋吴越争战,越败夫椒。勾践为复国雪耻,听文种“九术”,献美惑吴,于诸暨苎萝山下,觅得爱国美女西施,郑旦。她们双双忍辱负重,衔命入吴。吴亡后,一说西施被沉于江,一说随范蠡而泛五湖。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流传以迄于今,世人多知西施为诸暨人。历代经史典籍亦多记载,已为历史定论。但至明清之际,有萧山来斯行、毛奇龄者,撷取南朝梁代刘昭为《后汉书·郡国志》作的一条误注孤证,提出“西施属吾萧”之说。但当即遭到众多学者的驳斥,此说昙花一现,终于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2.
士大夫是宋朝统治的基础,士风是宋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晚宋时期的变节之风是士风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有诸多表现.一大批士大夫在国难当头之际,或临难脱逃,或在宋亡前投降蒙元,或在宋亡后变节仕元.晚宋士大夫变节之风形成的原因,主要为穷奢极欲,志于享乐;贪恋权势,志于爵禄;理学的负面影响;而最根本原因即为晚宋士大夫普遍性的道德沦丧.士大夫变节之风严重危害了晚宋政局,加速了南宋的覆灭,还对元朝的重吏贱儒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嵇康的代表思想,但它并不能完全揭示嵇康思想的全貌.嵇康提出“越名教”的目的是“任自然”,但“任自然”的真正落脚点却在“归仁义”.他认为,先圣体悟自然之道,顺应自然之情,才创立仁义制度,行仁义于世.为了实现仁义,嵇康又提出践行礼法的主张.嵇康的思想以“越名教”始,以践礼法终,在这个循环中,人的精神得到升华,变得成熟.  相似文献   

4.
考证“YI”字为汉《衡方碑》“褘隋”之“隋”辗转而误,“褘隋”与《毛诗·羔羊》“委蛇”音义相同;《隶释》谓“褘隋”出《韩诗内传》,本员兴宗之说,并非洪适臆说;《韩诗》在宋孝宗乾道年间尚未亡逸,《韩诗》亡于五代后、亡于政和建炎间、至宋亡之已久诸说,皆非是。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论述春秋时代越国君民兴建句践大、小城,治理山会平原入手,展现了一幅古代越人驾驭、利用水环境,复国振兴的宏伟画面.  相似文献   

6.
宣汉篇今百姓安矣,符瑞至矣,终谓古瑞河图凤皇不至,谓之未安.黄晖曰:朱校元本无此四字(按:指“符瑞至矣”四字).礼鸿案:黄氏无说.今案:仲任虽云“圣主治世,期于平安,不须符瑞”,而实谓汉家符瑞累积,但不与古瑞重复耳.即以仲任所处章帝之世言之,即有麟、甘露、醴泉、神雀、白雉、紫芝、嘉禾、金出鼎见、离木复合诸瑞以上并见本篇,故云“今……符瑞至矣”.下文曰:“俗好褒古称远,讲瑞则则字依刘盼遂、黄晖说补上世为美,论治则古王为贤;睹奇于今睹当作睹,终不信然.”正与此文言“符瑞至矣,终谓古瑞河图凤皇不至”义同.“符瑞至矣”四字当有.  相似文献   

7.
安仁县域,古为容陵县地;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容陵县划属阴山县。唐武德五年(622年),以阴山县地原容陵县大部分地域,置安仁镇;后其行政、军事区划数次调整。北宋乾德三年(965年),终以安仁场置县,县治始驻古城市;宋咸平五年(1002年),迁县治于今址。  相似文献   

8.
《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汉武帝开西南夷,于元鼎六年(前111年)(以邛都为越郡。据《汉书·地理志》,越郡辖邛都遂久、灵关道、台登、定筰、会无、筰秦、大筰、姑复、三绛、苏示、阑、卑水、街、青蛉等十五县、辖境略相当于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渡口市及云南省祥云、大姚县以北、丽江县以东一带地区,治邛都县,令凉山州西昌市。近世学者有以“越”之名  相似文献   

9.
越王世系序列,是越文化史研究中的一大难题.该文根据古籍中的有关记载,爬梳考索,并对影响越王史系问题正确认识的"越为禹后"、"越亡于楚"等传统说法提出质疑,然后整理出从句践先祖至秦灭越前的越王世系表.  相似文献   

10.
宋代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阶段。盛唐的蒸蒸日上,国力强盛已被两宋时期的战乱频繁、内外交困局面所代替。时代主题的变化,深刻影响了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故虽有“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竟驻于大街,宝马争驰于路,金翠耀目、罗绔飘香……”①的表面繁荣,却终无法掩藏其深刻的杜会疾病和柔弱精神。有宋一代,由于外族的不断入侵和骚扰,统治者没有间断地处在于戈频仍的困境中。在对辽、西夏、金、蒙古的战争中,宋屡战屡败;“澶渊之盟”、“绍兴和议’、“隆兴和议”等割地赔款的屈辱条约,也挽救不了宋朝败亡的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