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他者”的浮沉:评贾平凹长篇小说新作《高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平凹新作《高兴》塑造了一个具有新质的农民形象——刘高兴。他自觉认同城市,却遭到城市中国的拒绝。“垃圾伴生物”是进城农民在“城市中国”存在的隐喻性描述,无论是表层话语还是深层文化结构,刘高兴都是“城市中国”的他者。“最丑,也最俗”的五富是乡土中国农民形象的“代表”。刘高兴作为城市的“先适者”,自觉地带领“五富们”进入城市生活之中。刘高兴追求的不是个体解放,而是一个群体的解放问题。拒绝个体超脱、追求群体解放的刘高兴形象使当代底层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揭示贾平凹对当代乡土中国农民整体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促进中西文化的平等对话是赛珍珠创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为了抨击西方文明凌驾于中国“他者”之上的姿态,赛氏在其中国题材小说中采取从中国人的视角出发来构建西方人自我形象的手法。其后期作品《群芳亭》即以中国主人公吴太太的视角来解读夏小姐、安德雷两位西方传教士,典型体现了赛氏借“他者”之镜反观自身的创作手法,这对强势文化来说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崇的反思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离骚》中,屈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极具个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灵均"形象。"灵均"形象的塑造背景,主要体现在国家危机、社会思潮、政治困境、身体焦虑等四个方面。"灵均"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哭己不幸的失意者形象,而且还是一个歌己不屈的反抗者形象。只有当这两种形象共同存在时,他才是屈原自我形象的完整投影。如果说前者形象引发了后世文人对屈原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与同情,那么后者形象才真正引起了后世文人对屈原的不屈精神产生崇拜和追求。  相似文献   

4.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无论是悲剧、喜剧还是历史剧都体现出其主题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来自于莎士比亚很强的处理主题的自我意识,他采用一般到特殊的模式,有意识地避免对择选素材的设限归类。从公众话题转向个人事件,创造喜剧的美学价值。作品具有重复的多样性。主人公看似重复,实则不同,如一系列女性形象,国王形象,弄臣形象都很典型。传统意象的继承运用加上单词复指与修辞学编码的运用,以此来引出具有根本意义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文学与音乐的结合是哈代小说的一大特色。他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具有强烈的音乐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音乐性是哈代进行景物描写和塑造主人公诗化形象的重要手段。其次,哈代借音乐性来揭示主题,“主导动机”的音乐手法与小说表现的悲剧内容相一致,有力地渲染了悲剧气氛。再则,哈代成功地借用音乐中的一些技巧于作品总体构思中,体现了小说叙事立场的多元化,展示主人公悲喜交织、起伏不定的生命旋律。  相似文献   

6.
城市作为一种人类的聚居形式,是工业文明催生下的产物,首先表现在建筑空间的多样化上。因此谈及程乃珊作品中的上海形象,自然离不开对于上海都市空间的展现;而真正能够塑造一座城市的形象、体现城市文化性格的市民,则是城市的中坚力量,日常生活、喜怒哀乐、思维方式最终沉淀为城市的文化结构。研究上海,探究程乃珊作品中的上海城市形象,需要透过城与人的共生关系来发现其深层意蕴,在城与人的碰撞之中,上海形象逐渐走出文本,转化为直观的体验。  相似文献   

7.
在托马斯·沃尔夫的作品中,"寻找父亲"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在他的初期作品中,随着作品主人公尤金的不断成长,他心中的"父亲"也相应地变化成各种不同的精神力量。文章结合西方文学中"父亲"形象的演变历史,重点探讨沃尔夫作品中的"寻父主题",分析主人公心目中"父亲"形象的六种原型,探寻其精神追求的实质与内涵。"寻父"主题的扌契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丰富了故事的内涵,使小说的外在形式与内部思想更趋于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8.
哈代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强烈的音乐性,而且,他的作品中的音乐性还具有语义的载荷,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哈代成功地借用音乐中的一些技巧于文学创作中,在作品的总体构思中,音乐性起着独到的作用;其次,哈代往往借音乐性来揭示主题,表现他的悲观主义和“进化向善论”等思想,以及他的自然观、命运观;再则,音乐性还是哈代进行景物描写和塑造主人公诗化形象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惠特曼·阿新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一书中的主人公。不同于她前两部作品中的传统华裔形象,惠特曼是一个叛逆的美国嬉皮士,他的行为、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体现了当时美国的社会文化特征。文章通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批判了美国东方主义话语中华人的"他者"形象,重新认定了华裔美国人的自我身份。通过对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华人形象的研究,探查人物身上蕴含的深意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更好地促进中美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永别了,"小羊羔"!》是19世纪西班牙著名作家克拉林的短篇小说,对其空间形象的解读是理解作品的重要因素。根据格雷马斯的符号学理论对作品进行分析,故事中的空间可以划分为两个相对的空间,即代表自然的理想空间和代表文明的敌对空间。主人公的悲剧正是由于两者之间的冲突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荒野的呼唤》中“巴克”的多重性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野的呼唤》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成名作.狗主人公巴克的形象是作品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作者的思想在巴克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文章通过剖析巴克的性格特征,揭示了其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从而展示了主人公艺术形象的永久魅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一文中作家塑造人物动机的观点入手,以全新的角度分析了艾米丽·勃朗特在其作品《呼啸山庄》为中女主人公凯瑟琳精心塑造两位性格、身份、地位迥异的男主角的深层次心理动因。在现实生活中艾米丽过着凄苦且没有爱情相伴的日子,在小说中却为自己勾画了理想丈夫的形象,同时作品中体现的对两个不同魅力的男主人公希冀兼而得之的美好构想映射了艾米丽本人内心深处对美好爱情的渴望。  相似文献   

13.
《夜》以一个弱智者的视角展开叙述,以主人公臆造的童话世界来映射现实世界的苍白与残酷。小说创作于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发展的背景之下,荒诞性、幻想性、童话性是其鲜明特点。作品中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文学成规及对传统理性世界观的颠覆,还是多元的叙事角度,都体现了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4.
城乡冲突的实质在于空间冲突,即两种文化形态以政治的名义进行权力博弈。王安忆的《富萍》和铁凝的《哦,香雪》是当代女作家书写农村题材的重要作品,两篇作品尽管篇幅不同,但表达的内容却有相似之处。《哦,香雪》勾勒了原生空间被侵入后的诗意现场,主人公香雪一心向往乡村外的世界,却在看与被看之后沦为他者;《富萍》是漂泊者的史诗,主人公富萍走进城市却不被城市所容,命运在城市与农村间辗转徘徊。香雪是富萍的前身,香雪在没有成为富萍之前保留着淳朴的本真,当现代文明裹挟着香雪的灵魂,以不可知的未来和高贵的文化形态相要挟时,迫使香雪们由内到外地转变为漂泊的富萍们,富萍们看似无根却立场坚定充满进取地漂泊着。女作家们的互文写作,呼唤一种城乡共生的良性文化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勒克莱齐奥于20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他的作品中,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与游走世界各地的经历,展示出一个丰富而多元化的世界.勒克莱齐奥冷静而深刻地挖掘出各种文化冲突以及青年人与世界之间的断裂,伴随这种冲突与断裂而诞生的是一系列被放逐的角色,主人公在流浪中追寻生命的自由与本源.在此选取<金鱼>与<沙漠的女儿>这两部作品,对勒克莱齐奥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流浪主题进行初步探析.两部作品分别塑造了莱拉与拉拉这两位主人公的成长故事,通过她们的见闻与经历写出不同的社会制度与文明之下,处于社会边缘的这些小人物的流浪之旅,反映出文化与身份的缺失下她们最终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6.
《高兴》是贾平凹取材于当下现实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在对五富、黄八等打工者群体命运的书写基础上,通过刘高兴这一另类农民工形象,探讨思考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可能性和途径,从而使作品不仅呈现出与以往大量渲染苦难的底层写作不同的风貌,同时也成为记录农民工城市生活的鲜活文本。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是一部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长篇巨著。作品主人公之一的孙悟空,其身上反映出浓厚的宗教意识。一、从孙悟空的斗争中,反映出来的佛教教义"法识"观,孙悟空身上反映出来的佛教思想。二、孙悟空皈依是不彻底的,在其身上还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与佛教思想相背的,却与明代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相统一。孙悟空的形象体现了人、动物、神魔、宗教四个特点的结合,他是一个宗教的战斗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太原,也在为建设成国际化的大都市不断地努力。公示语,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同城市的形象、面貌及其国际化建设密不可分。公示语英译的规范化是一个国家或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也是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的体现。城市英语公示语的翻译水平同其对外形象紧密相关。经实地考察发现太原市很多英语公示语的使用情况都不尽人意。此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大致可以归于文化传播与交流滞后和公示语英译标准不统一及政府与媒体关注度不高,因此为了促进太原创建国际化大都市的进一步发展,增删部分英译公示语及尽快确立规范化、标准化的公示语英译标准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很多都以儿童为主人公.由于童年经历的影响,这些儿童形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狄更斯自己的童年生活或者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也成功地塑造了很多儿童形象,或者成功地以儿童为主人公展开创作.文章试图通过分析比较狄更斯和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作品,对二者进行归类.  相似文献   

20.
薇拉.凯瑟与欧洲移民朝夕相处以及自己的历次迁徙,是以潜文本的形式存在其作品之中。《我的安东妮亚》探索了美国作家情有独钟的成长主题。小说在叙事线条并行和时间历时推进的聚焦中,通过对女主人公富有开拓精神形象的塑造,反映作者对工业文明的反抗与对农业文明的推崇,洞悉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变迁,文中成长历程的叙述、成长隐喻使用、成长引路人的出现恰恰彰显了小说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