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学不仅是以人为研究主体的哲学,而且是以人为研究客体(对象)的哲学。人不是任何一种片面的存在物,而是一种全面的存在物。换句话说,人是生命的、文化的或社会的存在物。但人学却在关注人的社会或文化等等的属性时,忽略了人的自然生命的属性,或者将这种属性交付给有关人的自然科学的研究。而哲学以及人文科学的研究则忘却了人的自然生命的属性。从而,灰色的理论变得更加灰色了。“生命人学”的提出就是要对抗这一理论现实  相似文献   

2.
神化人学与自然人学──西方哲学史上的人学思潮黄振定哲学可以归结为人学,现当代西方关于人的理论可以溯源于西方哲学史上的人性论。概括他说,西方哲学史上的人性论有两种基本的或主要的观点:一是用先验理性规定人,二是用自然属性规定人,这也可以说是神化人学和自然...  相似文献   

3.
1.关于社会科学的地位。很多人习惯上以为自然科学是科学,社会科学不是科学。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杠杆,好像说的只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无干,形成了社会科学地位低于自然科学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吴炜 《人文杂志》2004,(5):40-45
自然科学历来被看成是一种纯客观的、与人的因素无关的人类知识形式 ,而科学哲学也历来被看成是关于自然科学 (而不是人文社会科学 )一般方法的理论。这样 ,自然科学根本无所谓诠释学性质 ,不存在所谓科学诠释学 ,诠释学仅仅归属于社会历史领域。本文通过引述和发挥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现代西方哲学家的有关观点 ,否定了这一传统看法 ,试图论证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一样 ,也具有诠释学性质 ,传统的那种纯客观的、中立的、与价值无涉的科学观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5.
美学研究应将人文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相结合。人在审美时特殊的情感体验及知觉方式的存在表明:审美活动不仅与人的文化—社会属性相关联,还与人的自然属性相关联。正是这种自然属性使人感觉到审美活动具有区别于其它活动的特定性质。因而,审美活动之"审美"性质的界定,要以人的自然构成为参照系,应用自然科学方法来完成。目前,中国的美学研究已足以运用自然科学所提供的现代性材料来推动自身的现代性进展并因此而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化美学方向。它是对美学研究中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的必要补充,也是全面认识审美活动性质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6.
法兰克福学派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中隐蔽的人学逻辑加以拓展和深化,形成了“综合性的人学观”.这种“综合性的人学观”以马克思的“社会性的人”的理论为其基本底色,对以人的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传统人学进行了批判和补充,深入探讨了潜意识在人的行为和社会文明中的功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社会的学说,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革命新理论”.此外,哈贝马斯将传统人学所理解的个人的凝固不变的“自然理性”的本质,创造性地转化个体之间所共有的“交往理性”,并赋予人学理论更为具体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武建奇 《云梦学刊》2012,33(4):21-23
我的感觉是,我国社会科学学术管理和学术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有两个:一是社会科学的地位被贬低,二是社会科学管理被行政化. 一、关于社会科学的社会地位 社会发展的引领者:很多人习惯上以为自然科学是科学,社会科学不是科学.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杠杆,好像说的只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无干.其实,就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而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特殊节点上,社会科学甚至比之自然科学作用还要大.  相似文献   

8.
社会科学:复杂性的科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不少人(包括不少自然科学家)认为自然科学是科学,社会科学则不是科学(我这儿所说的社会科学,是广义的社会科学,是各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总和)。因此,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社会科学成果的价值有时就不被人们理解,甚至会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综合性大学也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这无形中给社会科学研究增加了许多困难。自然科学果真是科学的唯一形态,社会科学果真不是科学吗?人们习惯于用自然科学的眼光来审视社会科学,认为社会科学若是科学,就应当像自然科学,特别是像物理学。形成这种眼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  相似文献   

9.
1928年,高尔基首创了“人学”一词。“文学是人学”一语则是苏联人的研究著作中的提法,我国人转引时,误把它作为高尔基的原话。于是,“文学是人学”也就被视为一种“经典”了。“人学”作为“文学”的定义是否科学呢?我国学术界至今仍存在着分歧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作为定义,“文学是人学”是欠科学的。因为,研究人的学问学科繁多,不但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人,自然科学中的某些学科,如医学、生理卫生学、人类学以及人种志学,还有心理学、精神病学等也都是研究人的。文学不属于任何科学,只是文艺的一部分。高尔基从首创“人学”  相似文献   

10.
学术传真     
自然辩证法的新视野和新境界李醒民在 2 0 0 4年 2月 10日《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 ,在 2 1世纪 ,自然辩证法应该有、也完全能够有它的新视野和新境界。应把自然辩证法由“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的综合性、理论性研究”提升为“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和多维度透视”。把科学、技术作为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科学不仅是知识体系和社会建制 ,也是一种思想、方法、精神气质和科学家的安身立命之计。第二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技术不仅内含自然技术 ,而且也包括社会技术或社会工程或…  相似文献   

11.
社会技术:科学技术哲学的新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哲学不等同于自然辩证法 ,而是以人与技术的关系为基本问题的哲学的二级学科 ;技术不是等同于“自然技术”或者“物的技术”,而是包括社会技术等技术的“大技术”,就像科学不等同于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一样。确立并反思社会技术 ,深入研究社会技术中的哲学问题或带有哲学性质的诸多问题 ,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努力开拓的 2 1世纪技术哲学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科学是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与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相对应。对社会科学作出过规定的人为数不少,如涂尔斡认为,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的科学;杜维耶认为,社会科学是“研究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科学;何曼史则认为,社会科学是一切...  相似文献   

13.
一定的学科,如果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信口雌黄,不是重复别的学科的现成结论、人云亦云的话,就总是与特定的学科对象联系在一起。而且,特定的研究对象直接决定着这类学科的性质和方法。那么,人文科学的对象是什么?有没有一个与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自然”、社会科学的“社会”相区别的属于人文科学的对象或领域呢?本文对此是肯定的,并对此相关问题作些分析与探讨。一、不能把人文科学的对象仅仅归结为个体的人美籍台湾学者林统生曾在一篇讲演中力图把“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区别开来。他说:“什么是‘社会科学’呢?社会科学也与人有…  相似文献   

14.
人首先是并永远是自然存在物,永远是地球上的一个物种,它的自然本质并不因为人类结成怎样的社会关系而改变,这正如松树生长在其群落、黑猩猩生活于其群体(社会),其植物或动物的自然本质不会改变一样。故人在研究人自身时,应用自己既有的科学知识对待之,即运用自己学到的自然科学知识来研究人的自然本质,运用自己学到的社会科学知识来研究人的社会本质,并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采作综合研究。提倡把人的研究置于科学基础上,其侧重点是强调人学要有自然科学的基础,因为没有自然科学甚础,仅从“哲学’来研究的人学不是整体意义上的人学,充其量只是一种人类社会学。本文只是从方法角度采谈四个问题:把人的科学包括于自然科学:在自然的意义上理解人的社会性;多从自然科学了解人自身;论人与作人相统一。  相似文献   

15.
近百年前,英语Social Science被日本人误译为“社会科学”以后传入中国,导致中国学界至今对什么是科学未达成共识。英语Science是一个多词义,第一个词义是科学、自然科学,第二个词义是人文社会学中的“学”“学问”或“学科”。学术界一直将意义为社会研究的Social Science误译成“社会科学”。所谓的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不是科学,应是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将一种不是科学的社会研究戴上科学的帽子,给学界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维柯的人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维柯的新科学,就是关于人类本性和人类自我发展的科学。尽管维柯没有提出“人学”概念,但是他确实在尝试建立一种关于人性和人类创造物的科学。维柯认为,人类世界是嵌入在自然世界之中的,在上帝眼中人类世界是自然世界的延续;可是在维柯的心目中,人类事务则是人类自己创造的。这就是说,重要的问题不是人是什么,而是人做什么。人怎样做,就生成为什么样的人。维柯还把这种人学观贯彻到他的历史观中,认为人的能力的发展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有结构上的类似性。维柯以此确认人类的共同本性,并且确认人类的共同本性是人类历史有规律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理论界关于人学研究对象问题,观点已基本达于一致,即人学是关于整体的人及其本质的科学,人学应达到对人的完整图景的把握。但在完整图景的主体人及完整图景的具体内容上却存在着分歧。在完整图景的主体人上,大致有两种基本观点。一种是将完整图景的主体人视为“人类”①,一种将完整图景的主体人视为“个人”②。而对于完整图景的内容,有的理解为人各方面综合的图景,注重于全,有的理解为根本图景,注重于深。我认为,无论历史地还是现实地把握人,人都是自己的实存。实存即人实际的存在,实际的生活。马克思说:“人们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科技拜物教”在一些人关于“知识经济”的炒作之下,于20世纪末仍以兴盛。对此,必须冷静地分析。也正是在这种炒作中,使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日益突出。唐袅所著《科技属于人民———全球化与科技》一书通过对科学技术的精彩分析,提出了明确社会科学地位的新见解。目前对科学技术约定俗成的理解是指自然科学及其应用,认为自然科学没有阶级性,是公正的“纯科技”,并以此为由把社会科学排除在科学之外。正如书中写道:“仿佛技术和自然科学只是抽象个人用来呼风唤雨的什么阿物儿,不是一定社会历史环境的产物并且对其发生影响,简直同一定的…  相似文献   

19.
“真理没有阶级性”这一命题究竟是不是一个普遍命题,是否也适用于社会科学真理。在这个问题上,哲学界仍然存在着很大分歧。有的人说“真理没有阶级性”只适用于自然科学真理,而不适用于社会科学真理。我认为,这种看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无法彻底坚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一所谓“社会科学真理的阶级性”,其涵义无非是说:人们对于社会科学真理的认识和运用受着他们的阶级地位、阶级立场的制约,或者说,社会科学真理只能被某一阶级所认识、所掌握、所利用。因此,揭示这种真理的社会科学只能为一定的阶级服务。表面上,这种解说貌似有理。但是,只要我们追根究底,就不难发现:由此概括出“社会科学真理有阶级性”这一概念是不科学的。它把社会科学认识的真理性和阶级性这两个不同方面的属性混淆在一起,因而推出一个荒谬的命题:“社会科学真理有阶级性”。  相似文献   

20.
一、充分认识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的重要意义 社会科学是什么?有什么用?这一类基本性的问题在我们的部分领导干部和群众中.可能还有不少人认识不够清晰.甚至是一头雾水。因为大家接触多、了解多、认识多的是自然科学。学得多的也是自然科学知识,但是自然科学的方向、方法等理论体系属于社会科学知识。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社会科学的独特学科性质和为现实服务难以监测.难以评估等特点,使它总是难以走出学府、走出书斋,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