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海南州藏区集中了青海藏区所有贫困的类型、特点和困难,藏族人口在全省六个自治州中占比最高,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生态地位、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其整体脱贫对于推动青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维护青海藏区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海南州藏区特殊类型扶贫攻坚要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创新机制、精准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总要求,通过理念创新、政策整合、特色产业培育、拓展完善扶贫开发方式、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教育培训扶贫力度、强化工作责任制等举措推进整体脱贫。  相似文献   

2.
青南藏区是全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藏区纯牧业区,也是青海"十三五"期能否顺利实现提前整体脱贫的难点地区,具有经济发展水平、三次产业发展水平、农牧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整体落后以及生态保护与建设责任重大的"五落后一重大"特点。"十三五"期,坚持市场导向与政策扶持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生态畜牧业发展为核心,结合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种养业、高原生态旅游业、民族手工业、畜产品加工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和新兴服务业,是加快青南藏区产业脱贫的现实选择。通过创新产业脱贫模式,对产业脱贫政策自身机制和产业脱贫具体实施层面进行调整创新,将产业脱贫重点由以往的"重生活"向"重生产、重发展、重生态"的转变,形成政府扶持引导、企业主导、贫困人口积极参与的产业脱贫新格局,才能取得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实效。  相似文献   

3.
根据我国当前全面实施精准脱贫重大战略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共享发展与藏区精准脱贫学术研讨会"主题,结合我国实施精准脱贫基本理论与政策措施,系统梳理、归纳了研讨会主要理论观点及政策措施意见、建议,对于丰富和深化藏区精准脱贫理论与政策研究,以及更好推动藏区精准脱贫实践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残疾人“精准扶贫”是一项迫切任务。在“精准扶贫”的总体框架下,鉴于残疾人群体的自身特点,残疾人 “精准扶贫”具有其特殊性与特殊实施路径。基于协同治理视角,把残疾人精准扶贫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融合起来,建立“+康复”残疾人精准扶贫新模式,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供给侧革新,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对接,确保残疾人精准扶贫的针对性、全面性和高效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精准扶贫”战略中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之必须。对推动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良性发展,无疑具有极为深远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层精准扶贫的成效直接决定了我国能否如期全面地实现消除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一支专业化的扶贫人才队伍,是壮大扶贫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随着"因村派人精准"思想的提出,基层扶贫干部的选派逐渐趋于合理。但通过在基层的调研中发现,某县扶贫队伍建设中仍存在着无效会议、文件材料过多等形式主义,行业部门扶贫干部效率低等现象。当前的基层政府必须重视扶贫队伍的建设问题。提升扶贫干部的政治素养,扶贫材料的精准化,行业部门间沟通机制的精准化。以此打造一支专业化、精准化的强大扶贫队伍,为全国的精准扶贫工作注入不竭的动力,助力国家顺利实现精准脱贫目标。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精准扶贫资源配置正面临着严重的"内卷化"困境,"碎片化"已成为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精准扶贫不仅要求政府在扶贫发力上的精确化,更需要贫困人口的主动积极参与和社会慈善力量的广泛参与。近几年,中国社会慈善精准扶贫已经渐成趋势,学术界却很少给予关注。当前慈善税制存在的不少问题,客观上成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如何推动社会慈善组织积极地投入政府主导的精准扶贫中来,税收激励是关键。须进一步完善《慈善法》中的税制规范,推动慈善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慈善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可包括:创新企业慈善合作,助推精准扶贫模式;创新慈善扶贫助学项目,开发绿色银行和慈善旅游路线;创新慈善组织向企业筹资,开展产业扶贫新模式;创新"一帮、十联、六送、六助"慈善救助模式,打造慈善公益载体品牌;创新设立精准扶贫慈善救助专项基金。  相似文献   

7.
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给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救助政策已逐渐迈进了"内涵式"建设的轨道,但在新常态下,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还将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社会救助政策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托底性"地位,决定了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应将社会救助政策作为重点突破口。应当结合"十二五"时期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以及精准扶贫的战略要求重新反思社会救助政策的目标定位问题。未来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应从基本价值理念、宏观福利治理和微观实施机制三个层面予以展开。  相似文献   

8.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精准扶贫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绿色发展原则没有得到落实、精准扶贫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没有厘清、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规划缺乏生态要素、精准扶贫项目实施的负面生态影响等问题.在绿色发展理念引导下,推动精准扶贫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做好精准扶贫顶层设计;正确认识贫困区优势,保障生态资源物尽其用;注重精准扶贫项目实施中的生态保护;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生态产业,积极培育地理标志产品.  相似文献   

9.
我国在扶贫脱贫的伟大实践中,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新时代确立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开辟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本文通过对广东封开县南丰镇侯村的扶贫案例和梅州市大埔县扶贫样本作比较分析发现:侯村的样本主要以政策性扶贫样本,短期来说,见效快;长期来说,持续性不强;大埔县的调研样本来看,总体来说,是走市场的方向,打造龙头企业,效果比较好,持续性也比较强,但也有缺点,龙头企业不大不强,同样影响扶贫效果深度和广度。因此,为了提高精准扶贫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我们提出解决的思路是,短期的扶贫方式(一年以内),建立以保障为主线的扶贫策略;中期的扶贫方式(一至三年),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主线的扶贫策略;长期的扶贫方式(三年以上),以乡村振兴,经济发展为主线的扶贫策略。  相似文献   

10.
绿色发展框架下精准扶贫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发展理念不仅为精准扶贫的推进提供了新契机,也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精准扶贫的战略目标不仅是实现贫困地区的精准脱贫,更主要的是精准探寻贫困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做好精准扶贫顶层设计;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筑精准扶贫内生力量;牢牢守住生态底线,打造精准扶贫生态屏障;合理引导生态资源整合,拓展精准扶贫合作平台;全面推进生态移民工程,提高精准扶贫生态效力。  相似文献   

11.
"微腐败"是扶贫开发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是影响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国家通过扶贫开发向贫困村庄下沉、开展嵌入式扶贫,使国家与农村社会之间的关系转换呈现出崭新的图景。依循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转换中的嵌入逻辑,面对贫困村民主监督机制运行乏力的现实困境,广东积极推动国家反腐力量同步嵌入贫困村庄,通过监管下沉、健全网络和信息共享三大机制推进扶贫"微腐败"治理,强化监督力量和化解信息不对称困境,以精准监管保障精准扶贫,为国家扶贫领域的腐败治理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精准扶贫的提出是扶贫攻坚进入新阶段的重大战略性调整,是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环节。调研结果显示,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过程中,不同区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在个体性贫困与整体性贫困交织的地区,扶贫工作过于强调"精准",而忽视了贫困地区的整体性条件改善,个体发展缺乏外部带动和支持;政府全面主导的模式对市场机制形成了排斥和挤出效应,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因忽略了"精准脱贫"的目标,单纯追求脱贫手段的形式化和政绩化,扶贫目标难以实现;过度重视物质投入而轻能力建设,形成部分贫困者的"福利依赖"。因此,精准扶贫必须把握好整体与个体、政府与市场、目标与手段、物质帮扶与能力建设四大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210-216
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举措的精准扶贫,仅仅依靠物质帮助显然不够,它还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满足。长期以来的被动式扶贫模式,不仅使扶贫对象丧失了自我觉醒与发展潜能,而且还使其深陷精神困扰之中。对于精准扶贫的认识,不能认为"扶贫"就是获得最多的物质享乐,而必须考虑到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和守望。精准扶贫仅仅依靠物质支持和救助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多方面的参与融入才能完成。精准扶贫既不是以经济为本,也不是以精神为主,更不是扶贫物质越丰厚越好,而是要适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兼顾物质、精神和心理多方面的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具有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体现为高等学校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在扶贫工作中,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职能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发展科学和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并未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精准扶贫应充分发挥其专业学科及人才优势,在精准识别、精准分析和精准帮扶上狠下功夫,为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进入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新时期精准扶贫战略下农村贫困地区如何实现脱真贫、真脱贫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优势视角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理论视角,主要着眼于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力量,强调挖掘服务对象自身的资源,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建构"社工+"扶贫模式,通过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评估,制定合理有效的扶贫方案;借助专业方法进行教育与产业扶贫,提升服务对象自身的能力建设;通过链接各方资源,为贫困地区建立完备的网络支持系统,从而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以及脱贫攻坚任务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6.
"第一书记"是"精准扶贫"场域中的重要参与者,其工作行为及绩效直接反映"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效。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在"精准扶贫"场域中"第一书记"拥有的社会资本对其工作绩效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其单位背景、身份地位、社交网络与工作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其自身文化素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根本性超越,精准扶贫是对传统扶贫的根本性超越,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新型城镇化具有以就地就近城镇化为主要模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四化同步发展"为理念支撑、以"绿色发展"为价值追求等特征,应以新型城镇化推进精准扶贫.具体来说,就是要积极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要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充分发挥农民在精准扶贫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四化同步发展"的动力作用,全力提升精准扶贫绩效;要坚持"绿色发展"的价值追求,积极推进绿色扶贫.  相似文献   

18.
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是弘扬与践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精准资助目的是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精准有效的帮助,真正将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资助工作者要深入领会高校"精准资助"的现实意义,深层次研究高校"精准资助"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精准认定资助对象、强化资助层次和内涵、打造新型资助管理平台等有效措施实现精准资助,推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19.
精准扶贫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家扶贫战略的重大创新,其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扶贫成效,同时也面临着现实推进中的认知偏差和政策执行中的制度间隙。通过对贫困治理历史脉络的再梳理以及对精准扶贫政策认识与执行中制度间隙的再审视发现,精准扶贫存在因扶贫政策"连续性断裂"而引发的瞄准脱嵌问题以及目标与手段倒置的风险,面临高度技术要求与执行成本边际效应递减的挑战以及效率与公平逻辑置换的隐忧。农村贫困治理应该从认识论意义上贫困的发生与建构、方法论意义上扶贫瞄准层次的嵌合与协调以及价值论意义上目的的普惠与公平的整合性视域下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204-210
精准扶贫是当前中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然而,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常常出现中央的政策表达与地方政府执行相悖的现象,进而影响扶贫的实际成效。这种现象源于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权力和信息方面拥有各自的优势,并由此引发它们围绕"权力—信息"优势而进行的政策实施互动所致。中央与地方的互动方式及行为选择,影响了中央权力向下渗透的程度,也影响了中央对信息的控制力度和精准扶贫的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