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莫言的《丰乳肥臀》和任晓雯的《好人宋没用》皆将中国19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列为背景,以母亲形象作为叙事中心,书写大家庭的兴衰与人物命运。但这两位不同性别的作家笔下的母亲史诗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于母性的理解,男性作家莫言认同的是父权制度下的"为母之道",而女性作家任晓雯更偏重于从女性主体角度进行发掘;在叙事伦理上,莫言广泛采用男性的叙述声音与叙述角度,将塑造母亲形象作为其完成消解正史目的的一种手段,而任晓雯运用全知视角兼顾聚焦母亲心理活动,完成伦理判断。究其原因,两性作家在两性文化影响下所站的相异立场、性别话语的不同诠释,以及代际产生的差异性是造成两部作品呈现"同调异曲"现象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2.
作家王芳的儿童小说《倾听拔节的声音》讲述了一个以"他者"影响促动儿童成长的故事.这是一部有着独特叙述视角的优秀作品,如何克服心理障碍是小说的创作理念,小说中的主人公男孩诺一经历了成长中四重障碍.老师、朋友、诗歌成为克服障碍的"他者","他者"以倾听者、保护者、引渡者的身份出现在诺一面前,抚平心灵的创伤.热爱生命,用文学的温情疗愈创伤,这是作家的追求所在,也正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质所在.  相似文献   

3.
莫言仅用43天的时间就创作了近50万字的《生死疲劳》,其创作速度之快、文本之厚重、情节之复杂都令人惊奇。《生死疲劳》的成功与莫言独特的叙事策略密不可分,"六道轮回"的叙事模式、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以及怪诞传奇的叙事情节,不单是吸引读者的因素,更是文本构造的支柱。  相似文献   

4.
儿童的、非成人的叙事视角,是为不少中国现当代作家所青睐的叙事策略。萧红"忆家"题材系列(《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家族以外的人》、《后花园》等)与严歌苓《穗子物语》系列小说,虽然创作的时间间隔已逾半个世纪,但是在叙事技巧的选取方面,却有殊途同归的惊人相似——通过儿童的、非成人的叙事视角的娴熟运用,以不同于"宏大历史叙事"的叙述方式,在难得的女性视野的展开中,实现作家独特的历史记忆与个人体验的双重书写。而且两位作家在叙事探索方面所呈现的微细的差异,也别具意味。  相似文献   

5.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莫言的《丰乳肥臀》都充满引人入胜的魔幻色彩。从整体来看 ,两部作品都叙述了各自民族的百年历史 ,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性。将两部作品进行比较解读 ,从接受影响和独特创造的关系中受到启发 ,对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这个命题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和诸多乡土作家一样,莫言始终关注着乡土大地的苦难,不同的是,在莫言的作品中,沉重的历史和现实苦难往往隐含在狂欢化的叙事背后。狂欢化的感官描写、狂欢化的杂语写作等话语策略与苦难主题的结合,使得莫言的乡土小说成为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综观莫言的创作,狂欢化的艺术世界奇谲瑰丽、丰富繁缛,展现了其作品厚重的文化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7.
将莫言的作品翻译成日语,因译法选择的不同,会给读者带来完全不同的印象,在这个"再创作"中,译者对原著的恰当理解至关重要。和欧洲所谓近代文学相比,莫言的创作展现的是非常异质性的世界,这就是"故事性"。故事是小说魅力的核心,人物形象确立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构制的故事中,这是中国古典小说和说唱文学的传统。故事展开的高密东北乡,生活着似乎被大中国遗忘的角落里那些不会说话也不能说话的农民,这不是以知性的视线由上向下观察到的农村,而是农村本身,是浸透在作家灵魂里的农村。莫言的全部创作,浮现出的是一部以"把历史还给农民"的视线描写出的20世纪中国的总貌。这一点,时代经过得越久,就越会获得中外的评价。作品中那些被称作"绝对弱者"的人物,注入着作者对人的救赎的祈愿;《酒国》里参与"吃人"的"莫言"形象,有着鲁迅式自我反省意味。在莫言身上,有着无论善恶一切皆来承受才能够活下去的大地之民的强烈意志。  相似文献   

8.
萧红抗日文学作品与主流文学风格的疏离使她成为一位争议颇多的作家。她的短篇小说《孩子的讲演》可以看作是她对创作时的时代环境和自身心境的展现,以及对创作抗战文学的独特思考。在公式化、概念化的抗战文学主流中,坚持适合自身特点的创作方式的主要原因在于作家所受到的文学影响和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9.
莫言是当代先锋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天马行空"的创作风格征服了读者与文坛.而<红高粱家族>是使其获得成功并奠定其创作风格的重要作品.<红高粱家族>体现出莫言对于传统军事题材小说的超越.作品在伦理道德、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方面作出了突破,表达了对于生命力的呼唤这一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10.
高志 《天府新论》2019,(3):134-142
“救救孩子”作为文学母题曾被反复书写。追溯莫言的创作谱系,该文学母题的书写具有共性和个性,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之为社会或者启蒙主题。莫言《酒国》是一个独异的文本,它是文化、市场和社会的合力的结果,这些细微的征兆可由文本的微观和宏观隐喻显现;莫言从社会问题切入,链接问题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层面,以审美现代性质疑经济现代化的病症,他从制度、引导者和批评的角度思考拯救孩子的可能性。莫言没有提出具体的拯救路径,但不能简单地将《酒国》贴上隐喻批判的标签,他从人物设置、情节处理和叙述者声音视角等方面探索问题的解决;莫言在时代限制和书写的阈限中试图勾勒现代“救救孩子”的文学路线,从叙述多重声音、戏仿经典“拯救”模式、文体互文等角度突破“救救孩子”的原有模式进行解构书写,尝试突破书写困境,凸显拯救书写的纵深性和复杂性,简单用“晦涩”和搁置评价的态度视之并不可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