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子“推恩”说,上承孔子“忠恕”说,下开理学家“万物一体之仁”说,典型地体现了儒家文明。“推恩”乃儒家“仁爱”之术,是指人藉推己及人的方法将人之血亲情感普遍地诉诸他人。将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以及基督教“博爱”相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墨家的“兼爱”,计较在交相利,基督教的“博爱”考量在契约回报;提倡契约上的平等回报,其实也就是在提倡利益计较,则较之墨家“兼爱”及基督教“博爱”,儒家“仁爱”显然具有非“功利”性、非“契约”性之特色。就精神文明形而上而物质文明形而下来说,儒家“仁爱”因倡导无“功利”计较的泛爱众,在精神境界上要比重“功利”考量的“兼爱”及“博爱”更贴近人的基本关切。  相似文献   

2.
陈江 《南方论刊》2013,(9):93-95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思想非常活跃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爱"。"仁爱"思想是一种自然思维,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宗法制特点,且具有很大的现实性。墨家思想核心是兼爱,是一种理想主义。它要求人与人之间不分亲疏地彼此相爱相利,但两者并非决然对立,有其共异性。由于学生难于辨别,本文就此两点来谈谈其异同,以便使学生吸取其精华,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3.
先秦诸子中 ,儒家讲仁爱 ,墨家讲兼爱 ,成为古代人道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儒家把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 ,比较符合宗法制社会的实际情况 ,且在儒墨对峙中相对开放 ,吸收了不少墨家的合理思想 ,秦汉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墨家的兼爱由于过于理想化 ,不合当时人们的思想实际 ,加上墨家思想自身的封闭性及忽视理论发展等缺陷 ,使墨家的兼爱思想趋于湮灭 ,只是在后世的游侠或农民起义思想中有过短暂的再现 ,成为下层人民反抗暴政的武器。  相似文献   

4.
在儒家仁爱精神和学说的讨论中,我们常常为一般所说的两个方面的"限制"感到困惑,一个是儒家的"仁爱"同"孝"和"礼"结合在一起产生了"爱有差等"的差异意识,它不像墨家的"兼爱"和基督教的"博爱"那么普遍和一视同仁.  相似文献   

5.
赵保佑 《中州学刊》2006,(2):139-142
“兼爱”是墨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墨家社会政治思想的中心思想,与儒家的“仁爱”伦理、西方文化中的“博爱”思想相比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兼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是商品经济社会生产和消费活动的伦理原则,有兼爱之心,使利己心(爱己)与利他心(爱人)之间平衡,这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利益主体取得双赢、多赢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也是现阶段社会走向和谐的道德需求。  相似文献   

6.
孔孟推崇仁,墨子提倡兼爱,爱是他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追求。与天本论的价值旨趣相一致,孔孟和墨子都请出上天为爱的合理性和权威性做辩护,这使爱与天成为儒家和墨家哲学及伦理思想的共同之处。另一方面,孔孟与墨子所讲的爱具有相去天壤的理论意蕴和价值旨趣,在立言宗旨、思想内涵、价值取向、存在方式和行政操作等方面展示出种种差异和对立,体现了道德理想主义与现实功利主义、维护宗法制度与提倡兼爱平等,以及轻视自然科学与热衷自然科学的不同。如果说儒家和墨家思想的共同点正是两家在先秦成为"显学"的根本原因的话,那么,两家思想的不同点则绝好地解释了秦后儒墨两家相差悬殊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7.
墨子名翟,生于公元前480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略晚于孔子,战国初期的鲁国人,后来作过宋大夫。他在批判儒家的思想中创立了墨家学派,并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政治团体,提倡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尊天、明鬼、非乐、非命等政治伦理思想。《墨子》一书记载了整个墨家学派的思想,其中有的是墨子自著(或自述),有的是墨家弟子记录墨子言行的材料,有的是后期墨家的著作。总之,全书并非一人所作,亦非同一时代的作品。全书思想一贯,逻辑严密,是我们研究墨家逻辑思想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8.
儒家仁爱观自其提出之日起即受到墨家“兼爱”说的挑战 ,但从历史的角度看 ,儒墨之辨的结果却是儒墨趋同 ;而从学理论辨的角度看 ,仁爱学说也含着固有的内在紧张 ,其“爱亲”至“爱众”的理论提升存在着诸多的间隔无法打通 ,需要“兼爱”说去补充 ,这样 ,方能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精神动源。  相似文献   

9.
“辟杨墨”是孟子一生中的大举措,其根源主要在于“儒墨之是非”,而儒墨之“是非”又源于墨子对儒家的批评。从墨子“学儒者之业”到其另创墨家学派,其动力主要源于“仁爱”与“兼爱”的分歧;由“兼爱”而“天志”,又由“天志”而“法仪”而“节用”、“节葬”以至于“明鬼”,表现了墨家与儒家的全面对立。孟子“辟杨墨”就发生在这一背景下,但从“规矩”、“贵义”一直到“天志”,却处处都体现着孟子对墨家思想的继承与吸取;而孟子之所以不同于墨家,主要又在于其相互绝对意识与超越精神两种不同的思想谱系。在这一基础上,所谓“辟杨墨”实际上也就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并从更为现实的立场以及人之更为深远的关怀出发,对杨墨两家的一种双向继承、双向批判与双向扬弃。  相似文献   

10.
首先结合墨子兼爱非攻思想,断定"义"字原始形体当为"羛"。这体现了墨子摒弃自我,摒弃武力的兼爱思想;进而结合《墨子》文本,具体分析墨家以何为"不义",以何为"义",以何为"仁"。在综合各家观点基础上,得出结论:墨家之"仁"就是兼爱,墨家之"义"就是天下公利,只有兼相爱,才能交相利。"仁"是"义"的前提和基础,"义"是"仁"的目的和归宿。  相似文献   

11.
仁爱、兼爱与博爱分别作为轴心时期儒、墨、耶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三家思想在追求和平、注重践行等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然而从其各自特性上分析,三家之爱在基本立足点、发生逻辑、爱的超越性等方面上又有各自独特之处。综合比较各自特点,我们应着重挖掘儒家仁爱的精髓,从本体与功夫和可行性方面探索"差等之爱"与"一体之仁"关系,证明儒家仁爱的宽博性,从而重新认识和定位儒家的仁爱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丁纯 《天府新论》2008,(2):40-42
墨子思想中的"兼爱"、"节用"、"躬行",是墨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子思想影响深远,特别是他的实践观、草根意识等.墨家思想中的"兼爱",是大爱,这种大爱无等级、无差序、万物同一、不分厚薄.提倡"兼爱",即是提倡和谐.勤俭节约是墨家思想中的宝贵资源,节俭是主体开创事业之本.墨子实践其"兼爱"思想,是在躬行,不是空谈.墨子思想对于当前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价值.兼爱思想,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爱的重要性;节俭是一个尺度,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态度;躬行则需要主体具有务实精神,能够在实践中肩负责任.  相似文献   

13.
傅山与墨学     
解启扬  陈洁 《云梦学刊》2001,22(3):53-56
傅山的墨学研究是其子学研究的一部分,既有文字的校释,也有思想内容的阐发.他肯定墨家的兼爱思想,并把"兼爱"与"交利"相连.对于墨家的功利思想也予以肯定,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经世思想.他对墨家的逻辑思想也大力发掘,是先秦逻辑思想的延续.他的墨学研究不仅具有学术史的意义,也具有思想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侠义”皈依“忠君”的悲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封建正统文化与江湖文化冲突碰撞的角度探讨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文化底蕴。《水浒传》贯穿着宏扬侠义与墨守忠君的矛盾与困惑,如实写出了侠义皈依忠君的惨烈悲剧。“水浒”中的“侠义”,既有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又有江湖文化中的道德人格。作者试图统一侠义与忠君的矛盾,以忠规范义,却未能达到忠义一体的主观命意,徒现两种文化整合的艰难。这样写是作者文化心理矛盾的结果,更深层次说就是大众文化与正统文化冲突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儒墨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儒学与墨学的异同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 ,至今还明显地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是儒、墨是两种完全对立的学派 ;一是儒墨具有很多相通之处 ,儒家容纳了墨家许多思想和观念 ,儒墨相互为用。儒墨的对立早在战国末年墨家后学和儒家传人就互相进行过攻击 ,《墨子》有《非儒》 ,《孟子》和《荀子》有公开批评墨家的言论 ,《孔丛子》有《诘墨》篇。第二种意见由唐朝韩愈首发 ,他说 :“儒讥墨 ,以尚同兼爱尚贤明鬼 ,而孔子畏大人 ,居是邦不非其大夫 ;春秋讥专臣 ,不尚同哉 ?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 ,不兼爱哉 ?孔子贤贤 ,以四科进褒弟子…  相似文献   

16.
钟肇鹏 《东岳论丛》2006,27(1):166-168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其兼爱之说是以利为本的,以安民利生为目的,这与儒家学派孟子的“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的思想有明显的不同。墨家贯彻兼爱主义的着重点有三:“尚志”,即对兼爱主义之贯彻有坚定的信心;一定要见诸行动;崇尚舍己利人的牺牲精神。  相似文献   

17.
墨家利之于民、益之于国的“兼爱”思想之所以值得推崇,我的看法是: 一、墨家解决社会矛盾方法的积极性。墨家思想的创世人墨子,处于春秋末期,出身于下层手工匠。他先“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木”,但不久,他发现儒家思想完全适于上层王公贵族特权者之利益,对奴隶们极为不利。他认为,所谓“仁”是“爱亲、亲旧、尊贵”,“礼乐”之所有上下尊卑之分,“仁爱之爱分远近亲疏之别,这完全是一种偏爱。由此他提倡“兼爱”,即爱应不分上下、尊卑、贵贱和远近,“我爱人人、人人爱我”,希望天下之人人应处在平等、和谐、友爱的社会环境之中,因为人人互爱,必然互相得到温暖,所以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说。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从"兼爱"思想的范畴出发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理论,这一思想与现代社会工作价值观有很多契合之处.今天重新挖掘墨家"兼爱"思想中所蕴含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对于发展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墨子》对“信”伦理范畴的贡献首先是从不同角度对“信”的内涵作出了更为准确的界定。墨家一贯坚持“言必信、行必果”的立身处世原则 ,并以此而闻名于世。其社会理想“兼相爱、交相利”中就蕴含着互信的因素 ,建立在“兼爱”、“交利”基础上的“信”思想有着比儒家的“信”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墨学与家族企业文化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帆 《广西社会科学》2009,(10):125-128
墨家学说具有融合传统和吸呐西方文化的内在动力,与儒学有极强的互补性。兼爱、尚贤、节用集中体现了墨家的基本思想。以墨学塑造家族企业文化,应以兼爱精神强化家族企业的凝聚力,以尚贤气度增加家族企业的开放性,以节用品格催生家族企业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