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本文首先论述了马克思的修理劳动理论是其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修理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最后指出了马克思修理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论述,社会主义是不存在商品生产,也不存在商品和货币的。马克思的说明是有代表性的。马克思说:“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0页。) 这种社会的特点,恩格斯也作了简要的概括,指出:“直接的社  相似文献   

3.
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误读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代西方的不少学者对整个马克思哲学观的误读。针对鲍德里亚、德里达以及阿伦特等人在马克思劳动概念问题上所提出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本文指出 ,马克思既不崇拜经济行为意义上的劳动 ,也不崇拜以资本主义现代性为基础的劳动 ,而是把劳动概念科学地置放在历史性的社会关系之基础上 ,从而实现了对以劳动为基础的解放逻辑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正> 本文试图运用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科学理论成果:系统科学方法论(系统、信息、控制科学),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及其剩余价值学说进行新的探索.一 劳动价值论在当代面临挑战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科学地区分了劳动的二重性,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创立了深刻揭示资本主义本质及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的剩余价值学说,指出了人类社会必然走向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贡献之一.但是,由于当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批判资本主义,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第1卷第8页,人民出版社版),  相似文献   

5.
一、应当积极而科学地对待就业工作 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的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资本论》第2卷第44页)就业问题的实质,在于充分实现这种结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业,也可以看做是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贡献给社会,然后根据这种贡献的大小取得社会报酬。怎样才能科学地组织就业,并达到较快地发展生产这个目的,这需要我们做充分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的。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虽然早已提出过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也看到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并把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但是他们的劳动价值理论非常混乱。这除了他们的阶级局限性以外,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懂得劳动具有二重性。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了革命的批判,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并确定了价值不外就是这种劳动的凝固。”(《资本论》第2卷序言,第22页)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揭示了掩盖在商品、货币物的外壳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阐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运动规律奠定了坚  相似文献   

7.
王晓龙 《南方论刊》2007,42(8):52-5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了异化劳动这个重要的概念,并形成了异化劳动理论。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质,可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却发生了异化,显露了它的消极方面。马克思深入分析了这种现象,并揭示了共产主义将是对异化劳动的积极的扬弃,从而使人向人的本质复归。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剩余价值学说创立之前,马克思改造了古典哲学的异化概念,建立了自己的劳动异化论,并以此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基石。剩余价值确立后,马克思改造并完善了自己的劳动异化论,突出了劳动条件与劳动相异化,使之更科学、更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成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对鲍德里亚<生产之镜>的文本解读为依据,分析并回击了鲍德里亚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批判,指出他之所以歪凸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聂终的理论目的在于抛售自己的象征交换理论,以此来取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所提出的建立在物质生产劳动高度发展基础上的科学的人类解放逻辑,这种带有历史倒退论色彩的象征交换理论本身暴露了鲍德里亚理论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指出 ,现代机器体系的发展方向是走向自动化机器体系 ,这种发展要以自然力服从于社会智力为前提 ,生产的科学性质 ,使人的直接劳动下降为生产过程的一个从属性要素 ,使人可能专门从事富于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劳动。劳动方式中劳动手段的两重性和内在矛盾是使人自身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1.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早期文本中,马克思对劳动及其实现个人自由的有效性,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然而,G.A.科恩通过对《资本论》第三卷有关"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论述的解读,发现马克思对劳动的态度变得消极和悲观:即使是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劳动也不具有可欲性,故应消除一切劳动。对此,莫伊舍·普殊同指出,应注意区分两种不同形式的劳动必然性。而大卫·詹姆斯、扬·坎迪亚利等人则指出,在马克思这里,劳动对于劳动者享有自我决定、自我实现的自由而言,仍具有实质性的重要意义。回到马克思的文本,我们发现,马克思对待劳动的态度只是变得更加现实,而非悲观。马克思主张消除的是劳动的异化,而不是消除劳动本身。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异化,这已经为某些文章充分地论列了,在此无须赘述。但是,怎样认识这种异化呢?它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又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社会主义异化与资本主义异化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异化的根源、趋势不同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根源时,主要强调两点,一是私有制,二是社会分工。马克思认为,私有制作为异化劳动的产物,虽然不应看作是异化产生的根源,但是,不可否认,私有制一经产生出来以后,它就以劳动和劳动条件的分离为前提,加剧了劳动的异化。缺乏劳动条件的人,为了生活,就得把自己的劳动能力交给拥有劳动条件的人去支配,同时把自己劳动的成果也一并交给人家去占有。这样,劳动本身就越来  相似文献   

13.
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平均工资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劳动区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局限性之后,运用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率形成的思想和方法,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运动的规律性,提出了平均工资率的概念,并对平均工资率的形成进行了较充分的论证.最后,经过分析指出,市场经济为较好地实现"按劳分配"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焦佩锋 《理论界》2009,(10):98-99
<巴黎手稿>表现出马克思为创立新的世界观而开始将各种材料加以汇聚,其中关于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论述占据了文章很大篇幅.马克思指出,无论是重农主义还是重商主义,乃至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理论,这些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学无一例外地漠视了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本质性说明,他们无视"异化劳动"这个严峻的现实,只是满足于抽象的经济学规律.马克思批判的超越了他们的理论,最终提出了扬弃异化劳动,展开政治经济学批判,实践共产主义的伟大构想.  相似文献   

15.
异化劳动是否能创造美呢?部分同志是持否定态度的。有些人认为,人类社会开始到现在,还没有产生人的对象化劳动创造美的条件。马克思是在“私有制的扬弃是一切人的感觉和属性的完全解放”的前提下,谈到“人化了的自然界”和“对象化了的人”这种话的。人的对象化,“就是按马克思当时的想法,说明人的生活和精神完全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在私有制扬弃之后,共产主义实现”时才能实现的。马克思到底怎样看待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这一问题呢?马克思说:“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了畸  相似文献   

16.
在《资本论》等论著中,马克思在一些场合肯定“从简单劳动过程结果”考察的劳动“表现为生产劳动”,在另一些场合又断然指出生产劳动的规定同劳动的特定内容和特殊有用性“绝对没有关系”。如何把此类从不同角度作出的论断统一起来,找出其内在联系,成为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中外研究者们所公认的难题和争论的焦点。笔者曾在拙文《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再探讨》(载《学习与探索》1981年第4期)、《关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几个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5期)中指出: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方  相似文献   

17.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作为一个哲学家进入到经济领域分析市民社会,以异化劳动理论为核心,探索人类解放的路径,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劳动解放思想,不但把异化劳动作为劳动解放的动因,而且指出扬弃异化劳动是劳动解放的途径。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依然是人谋生的手段,促进劳动解放,推动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仍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马克思的劳动解放思想对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就是自觉地、有意识地从事对象性活动的社会的人。人和自然首先是实践的关系,即一般劳动。马克思指出:一般劳动“不是把人当作某种驯服的自然之力来驱使,而是当作主体来看待,这种主体不是单纯地在自然的、自发的形态之下,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之力的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里面。”(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分册第250页)在这里,马克思把“主体”的劳动同单纯自然的、自发的形态之下的“驯服的自然之力”严格区分开来,二者的关系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生产活动无非是作为主体的人改造自然客体的一种实践活动。因而,生产力归根结蒂是主体的一种力量。  相似文献   

19.
刘琳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5):40-42,107
马克思的价值批判蕴涵着他对现代社会中人之生存的物化和异化状态的反思和批判,在马克思的《资本论》手稿中,他着重分析了交换价值带有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特征的特殊性,指出交换价值形式是人的物化存在形式。在这种特殊历史条件下的货币(交换价值)制度,实质上反映了社会异化状态下的自由与平等的丧失。而作为价值总体的资本,反映的是资本与劳动之间以交换为形式产生的对立,而这种阶级对立的解决将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20.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首先发现并论证的.以劳动二重性为依据,马克思在扬弃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观点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全部政治经济学的起点和枢纽,是坚持和发展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