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甄(1630-1704年) 字铸万,号圃亭,四川达州人。他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做了猛烈的批判,是明末清初(十七世纪) 的进步思想家,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家之一。在封建统治者以反动理学和八股举业严格箝制思想的明清时代,唐甄“不为应酬之文,意所欲言则言之”(潘耒《潜书》序),“积三十年”写成了他的主要著作《潜书》。《潜书》原名《衡书》。“‘衡’者,志在权衡天下也”(《西蜀唐圃亭先生行略》),是批评天下政治、学术得失,总结历史经验的著作。《潜书》在当时很有影响,“每一篇出,人争传  相似文献   

2.
唐甄(1630——1704年),字铸万,四川省达县人,顺治丁酉举于乡,会试不第,谒选山西长子知县。未一岁,以逃人诖误去职。僦居吴市,振笔著书三十年,累而存之,分为上下篇,号曰《潜书》。《潜书》中有“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之名句(见《潜书·室语》,下引本书,只注篇名),此乃封建社会中抨击君主最大胆之激烈言辞,正如清人潘耒所说:  相似文献   

3.
孟轲有言,“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唐甄则说,“甄虽不敏,愿学孟子焉”。孟轲扩张孔丘仁学为系统的但政学说,唐甄发展孟轲仁政思想,为斥君富民之论,惊心动魄之言。所著《潜书》九十七篇,以《辨儒》、《尊孟》、《宗孟》诸篇始,以《有归》、《潜存》诸篇终,不论谈学术,道修养、论政治、说经济,到处渗透着孟轲的政治、经济、哲学观点,并与其探索总  相似文献   

4.
程碧英 《天府新论》2011,(6):157-161
《潜书》是清初进步思想家唐甄的重要著作,亦是研究其语言风格的重要参照。唐甄"上观天道,下察人事,远正古迹,近度今宜",行文上大有周秦诸子之风,雄辩滔滔,气势磅礴。其论学论政,恰如战国策士,长于论辩,雄健有力;用语犀利,风生笔端;句式灵活,修辞多样,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加强对《潜书》语言风格的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解读唐甄其人其文,亦有助于经典的学习和传承。  相似文献   

5.
唐甄(1630——1740)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进步思想家。他在君尊臣卑、男尊女卑和重农轻商被看作天经地义的封建时代,不顾清朝封建统治者的迫害,大胆的提出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反对人与人的不平等、反对男女间的不平等的主张。例如,封建统治阶级及其御用学者总是把封建皇帝说成“真命天子”、“天生圣人”来欺骗人民,而唐甄却认为“人之生也,无不同也”;“天子虽尊,亦人也”;“非天神大帝也”。又如,封建统治者总是认为农是本业,而工商皆未。说什么“腾惟四民以士为首,农次之,商贾其下也”;“民之为道也,士为贵,农次之,惟贾为下”。“夫贾为下,牙为尤下”。但唐甄却不仅经常“农、商”、“田、市”并举,而且曾全部出卖了仅有的几十亩田地,专门经营商贩、开牙行。  相似文献   

6.
《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杨伯峻《论语译注》将“畏”字译注为“害怕”,未能准确地揭示孔子言论的内涵。实际上,上古“畏”字除表“惧怕”之外,还可表“敬畏”、“敬服”。《广雅·释诂》:“畏,敬也”,《坛韵》:“畏,心服也”。《后汉书·梁统列传》“吏人畏爱之”,同书《孝明八王列传》作“吏人敬爱之”。《汉书·孔光传》引《诗经·周颂·我将》“畏天之威”,颜师古注为“敬天之威”。“畏”常常与“敬”连文,如《管子·明法解》“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敬”,《史记·鲁周公世家》“四方之民,罔不敬畏”。我们认为,上引《季  相似文献   

7.
蒲松龄所处的时代,儒教由程朱理学演化为陆王心学。《金生色》图解的正是心学家所集中讨论的“格定”(格物定志)。我们以《金生色》和蒲松龄同时代的心学家唐甄《潜书》中的《格定》等篇对照,便可明白地看到这一点。《格定》篇云:“众人之心如木、润之则茂,(?)之则灰。君子之心如金,虽遇冶则流,遇淬则坚,其质固不变也。”《金生色》中之“金姓”喻“君子之心”而“木姓”喻“众人之心”,本源出此。《金生色》中的金生图解的是“君子之心”。何谓“君子之心”?《尊孟》篇云:“君子之心曰仁”。“天下莫强于仁”。“仁之大者,无强不顺,无诈不附。谓仁胜天下,鄙人皆笑。夫愚者见形,智者见心。礼揖不格刃,儒服不御矢,形也;刃不我刺,反为我操,矢不我伤,反为我发,心也”。金生仁者,处穷不苟,能正心诚意以待木女,故木女虽强于行恶,诈于背誓,心终不能不顾不附;  相似文献   

8.
生活在中国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唐甄,他在“伤天下之民不遂其生”思想的指导下,“上观天道,下察人事,远正古迹,近度今宜”(《潜书·潜存篇》,以后凡引此书只注篇名),艰难地求索治国救民的真理,为新兴的市民阶层的利益而呐喊。他把自己的唯.  相似文献   

9.
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曾有一段对魏晋隋唐谱牒的名论: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通古今之儒,知撰谱事。凡百官族姓之有家状者则上之,官为考定详实,藏于秘阁,副在左户。若私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所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 在这段论述中,郑樵以史学大师的犀利目光,  相似文献   

10.
唐甄(1635-1704)以其对专制君主的猛烈抨击和关于“富民”的一系列主张,成为明清之际颇有影响的进步思想家.对于儒、道、释三教,唐甄也有所论,其基本观点是“老养生,释明死,儒治世.三者各异,不可相通”.(《潜书·性功》,下引本书,只注篇名)本文试图就唐甄对三教的评论作一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中,唐甄(1630—1704年,今四川达县市人)是一位为革新政治以求生民、利民、富民而“尤长于言兵”,注重军事、研究兵学、深通兵术的著名军事思想家。他积三十年而成的《潜书》中,侧重论述兵学的有《全学》、《五形》、《审知》、《仁师》等篇章,足见其军事思想的丰富内容和独到见解。唐甄的兵学在当时是有其突出贡献的。唐甄的军事思想,如同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一样,至今仍有其精华可资吸取。兵者,国之大事,非学不可自宋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适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洪范传》(以下简作《传》)在当世之所以特出于众,首先在于他于仁宗年间,面对弥漫朝野的《洪范》灾异之说,能独抒己见,创为新解,表现了鲜明而强烈的现实性与战斗品格。关于此点,他在《书<洪范传>后》一文中曾慨乎言之: 孔子没,道日以衰熄,浸淫至于汉而传注之家作。……宜其历年以千数而圣人之经卒于不明,而学者莫能资其言以施子世!予悲夫《洪范》者,武王之所以虚心而问与箕子之所以悉意而言,为传注者汨之,以至于今冥冥也,于是为作传以通其意。……夫予岂乐反古之所以教而重为此挠挠哉?其亦不得已焉者也。(《王文公文集》卷三三) 此所谓“传注之家”或“传注者”,显指董仲舒,刘向父子与所谓孔安国《传》等。至其  相似文献   

13.
本文的标题 ,引自《荀子·正名》 ,说的是君子应具备的言德、听德和辩德。下文是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 ,不治 (饰 )观者之耳目 ,不赂贵者之权势 ,不利传 (便 )辟者之辞 ;故能处道而不贰 ,吐 (咄 )而不夺 ,利而不流 ,贵公正而贱鄙争 ,是士君子之辨说也。”同书《不苟》篇亦强调 :“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导人”。所谓“君子” ,大体上应有这样的风度 :“宽而不慢 ,廉而不刿 ,辩而不争 ,察而不激 ,直 (寡 )立而不胜 ,坚强而不暴 ,柔从而不流 ,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至文。”此处的“容”字 ,梁启雄以为是“裕”字 ,即优裕之意。辩说时难免激动…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撰《史记》作经济史著《货殖列传》、《平准书》、《河渠书》,其中寓含了卓越的经济思想。班固撰《汉书》亦作经济史著三篇,名为《货殖传》、《食贷志》、《沟洫志》,其中亦体现了他的经济思想。班固本之其父批评司马迁“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并认为是“其所蔽也”。那么,班固的批评当否?司马迁和班固的经济思想有何异同?本文拟对其互异的经济思想。进行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关于《逍遥遊》的主旨问题,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逍遥遊》是对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道”的体认,“《庄子》一书所要阐明的乃是道家之道,而《逍遥遊》正是《庄子》一书宗旨的集中体现”①;第二,《逍遥遊》描绘的是庄子向往的人生境界,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②,是“至人乘天地、御六气以游无穷”③;第三,《逍遥遊》的主旨不是在讨论精神自由,而是在赞美无为而无不为的圣人,“是在讲无为以处世”④。我认为,要弄清《逍遥遊…  相似文献   

16.
具贤娥 《理论界》2010,(10):157-158
《翻译老乞大》、《翻译朴通事》里最早出现关于上声连读变调的描述,凡例中说"连两字皆上声而势难俱依本声之呼者,则呼上字如平声浊音之势,然后呼下字可存本音",正反映了上声加上声时前一字读为阳平的现象。本文根据这条对《翻译老乞大》、《翻译朴通事》里的上声字组的声调标记进行了分析,查明了它们出现的情况和其特征。  相似文献   

17.
《庄子外篇·天地篇》载:“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封人曰:‘始也,我以汝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  相似文献   

18.
中华元典重史传统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将《诗》、《书》、《礼》、《易》、《春秋)等原创性典籍称之“中华元典”,试图探讨中华元典所包蕴的基本精神之一——迫先祖,重史范的传统。在中华元典系统中,其本根性不亚于“尊天”观念,而与人文传统密切相连的,是“敬祖”意识,以及由此推演出来的“重史”传统。尊天、法祖,尚人文、重史乘,构成中华元典精神的主动脉,显示了中国式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帛书《五行》慎独说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庸》、《荀》偏重在工夫论的角度论“慎独”的意义 ,其所重在一个“慎”字。帛书《五行》篇的慎独说 ,则注重从“心贵”的角度对“独”作本体义的揭示。所谓“舍其体而独其心” ,“体”非指身体性 ,而是指礼的仪文形式方面。“舍体” ,应以《礼记·孔子闲居》所论“三无”作解。消解礼的外在形式意义而归于心灵的内在与独特性 ,把“形善于外”的德化作用统归于内心道德自由创造转化其存在的敞开性 ,这是帛书《五行》“舍体”而“独心”的慎独说之基本内涵。帛书《五行》“说”部之“心贵”、“独其心”的观念 ,为子思至孟子思想发展的一个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与慧远是东晋后期,同处庐山的两位著名历史人物,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慧远为“莲宗初祖”,对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关于二人之思想关系,正史未见明载,仅有无名氏之《莲社高贤传》记有陶渊明不入“莲社”故事一则: (潜)常往庐山,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以行,(慧)远法师与诸贤结莲社,以书招渊明。渊明曰:“若许饮,则往。”许之,遂造焉;忽攒眉而出。(《莲社高贤传·陶潜传》) 宋代,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亦云:“(陶)靖节与远公雅素,宁为方外交,而不愿齿社列,远公遂作诗博酒,郑重招致,竟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