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书同文字的政策,规定以秦国文字作为全国的通行文字,这一政策的推行决定了此后汉字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奠定了秦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因此秦文字的研究一直是文字学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的秦文字研究在文字考释,文字编的撰集,文字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很大的缺撼与不足.  相似文献   

2.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 ,它不仅是语言流传和发展的见证 ,而且也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及其文明的写照。本文结合许慎的“六书”理论 ,论述了古文字在学习汉语中的作用 ,指出中国文字从上古发展到今天 ,是一脉相承的。古文字不仅是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整个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邓章应先生《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是2012年5月出版的一本文字学理论著作,该书以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为材料,着重从文字学的角度讨论了原始文字的产生、发展及流变,创造性地提出了造字机制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关于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的民族语言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民族语言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语言观与中国民族语言文字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民族语言观的中国化主要体现在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中以及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的制定方面。同时,对中国民族语言文字的规划以及语言文化多样性的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写于新文化运动中及其后一系列涉及人的发现、人的解放以及人口文化素质的文字,尤其是有关妇女解放、儿童教育、性教育等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许多重要言论,是中国现代人口文艺与文化理论的滥觞,为中国现代人口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可贵的基石,对我们当前研究现代人口学和人口文化理论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业务的嬗变过程 ,并把这个过程具体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 190 5- 1919年 ) ,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业务的起始阶段 ;第二阶段( 1919- 1937年 ) ,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业务的初步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 ( 1937- 194 9年 ) ,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的继续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 ( 194 9- 1966年 ) ,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的飞速发展阶段 ;1976年以来 ,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发展的第五个阶段。同时 ,对上述五个阶段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发展的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装饰文字是文字的一个风格类型,而不是一种书体。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本身即具有美饰的成分和艺术的意味,是中国文字成为一种特殊装饰纹样的主要原因。古代先民创造的彩陶文化既是我国书法、绘画艺术的温床,同时对装饰艺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从现有实物来看,先秦时期可以见到文字装饰的器物主要是青铜器和瓦当。秦汉时期的装饰文字具有丰富多彩、自由浪漫的风格特点,魏晋时期服饰等上面的装饰文字进一步走向图案化,装饰文字的发展获得了空前的机遇。隋唐之前的这段时期可谓古代装饰文字发展的混沌期。  相似文献   

8.
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就对汉字改革的方向作出了明确的指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各国共同的拼音方向。”这一指示,科学地给新中国的汉字改革工作展示了最终的战略目标——采用拼音文字。毛泽东同志关于汉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的这一有远见卓识的指示,不是凭空提出来的,而是有充分的理论根据并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历史证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按照它们固有的规律发展变化的。尽管各种文字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实行拼音化,乃是人类所有文字发展的共同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书法的故乡,书法既是中国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也是韩国等其它国家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文已有六千年左右历史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现存最古可识的汉字是三千多年前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文字产生当初是人们用以记录语言的符号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而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是从秋春时代末期开始的。M时起,为了使文字本身艺术化、装饰化,文字的书写开始向书法方向发展。到了唐朝,书法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书法艺术在中国历代的发展过程中,造就出了王费之、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对、赵孟等一大批…  相似文献   

10.
汉字演绎了自源文字从诞生到完善的全部过程,拥有人类文字进化最完整的资料;目汉字学创立以来,汉字也是研究者最多、研究成果最丰富的文字。在科研方法取得长足进展的今天,凭借完整的资料和丰富的成果,提升理论的时机已经成熟。本文尝试运用系统思想研究汉字的性质、起源和发展,提出文字性质系统论、文字起源突变论和文字发展协同论。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文字起源一直是学术界争议不休的话题。从文字发生学和语源学的角度看,语言符号在最初阶段是在心理音响模仿以及形象临摹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由此可以推断文字起源经历了从"前文字"时期的"表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演变过程。与中国的筹策而文字一样,陶筹而文字不过是"前文字"时期的一个典型产物,而表意字和假借的出现才是自源文字雏形产生的开始。  相似文献   

12.
《六书本义》是明初文字学家赵撝谦的代表作,自刊行以来,学界对该书的评论毁誉不一。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六书基本理论、文字孳乳理论、文字拆分理论三个方面对《六书本义》进行深入探究。全面分析赵氏对文字学发展作出的贡献,即在六书的作用、体用、列字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进一步发展了郑樵、戴侗的文字孳乳学说,进行了具体详细的理论阐述;较早地以图表形式把部件拆分与“六书”演化结合起来,对后来的部件拆分和构形学的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书同文"传统作为政治因素对中国早期书体嬗变的影响常常被忽视。秦文字书体嬗变时常伴随"书同文"传统的影响。"书同文"传统主导了以秦文字为代表的周秦一脉文字书体的嬗变,确保了秦文字书体的演变始终位于中国文字书体发展的主线之上。西周末年《史籀篇》的整理引导秦文大篆进行规范性重塑:正体大篆进一步向规范、整饬化方向发展;俗书简牍写本向解散篆构方向发展,引发秦文隶变。秦国兼并战争期间的"书同文"更是以完整的体系,渗透到官私文书中,加速了秦文隶变。秦始皇"书同文字",颁行标准小篆,实际上是以规范至极的篆书终结了古文篆书时代,将秦隶推至历史的前台。  相似文献   

14.
西方的语言理论认为,语言是思维的表征,文字只是语言的记录,而不是语言。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是西方的逻格斯中心主义:在场先于而且优于不在场,说出的言语是在场,书写的文字是不在场,因此,言语比文字重要,文字是言语的奴仆。这种认为文字附属于口语、口语优于文字的观点,就是语音中心主义。尽管中西方学者、知识分子以及政治家们可能并不了解或接受这些语言理论,但他们在汉语文字性质问题上的看法,与这些理论殊途同归,不谋而合,对认识汉语文字的性质以及制订语言政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从语音中心论的兴起分析其在历史上对汉语文字研究的影响,以及中西学者关于汉语文字的持久争论,可以揭示其如何影响了对汉语文字性质和特征的理解以及语言政策的制定,并进而为准确把握汉语的本质提供认识论方面的概念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过去论及中国古文字,一般会想到甲骨文、钟鼎文、大小篆等.其实这仅是中国古文字之一部分,是汉字系统的古文字.中国文字以汉字为主体,而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更引人注目的是汉字在几种古老文字中是惟一延续不断使用、传承至今的文字,目前仍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主要文字之一.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代表,在文字创制、使用、发展上具有独特的意义.文字博物馆的建立无疑将会对汉字的科学展示、深入研究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处于祖国西南山地的巴文化,是中华文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巴人先民是中华民族的源头之一;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巴文字是中华文字的重要源头之一;巴人及其后裔在中华民族的统一和独立中做出过杰出贡献。研究巴文化及其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我国和谐社会及其和谐文化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练字》篇既是对文章作法理论的论述,又涉及了文章书写具体技巧,在文学艺术史上极为可贵。《练字》篇中述及文字的产生、发展、六书之结构、书体之演变、汉律之法规等一系列问题,保存了我国早期关于文字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今天探讨、研究古代文字以及书体的发展演变过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源。而文化作为书法的根基和土壤,其重要性日渐凸显,因此从古代文学理论中汲取营养并指导书法实践是可行之路。《文心雕龙·练字》篇及其他相关篇章所涉及到的批评方法和理论范畴对当代书法的价值和意义亦在于此。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 55个少数民族中 ,除回、满等使用汉语外 ,其他 53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将近 30个少数民族使用 30余种民族文字。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信息处理于 80年代已获得喜人的发展 ,为世界多文种计算机信息处理提供了有益的素材和经验。中国各民族所用文字涉及世界五大文字圈中的所有类型。中国在各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平等的双语或多语政策 ,这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信息处理的现代化提供了基本的政治条件。民族地区计算机应用同样要求有民族文字处理能力 ,特别是与汉字、英文兼容的处理能力。办公文书的编写、书刊的排…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书法即是线的最高艺术形式的角度,按照文字和书法历史发展的顺序,结合文字书法及其理论对中国画线的影响,论述线条艺术的渊源;从表现形式和哲学思想方面,论述中西绘画中线的异同.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论述中国书画线的表现力的不断丰富;中国画线中的表现程式;中国画线与情感的表达;中国画线的表现力与线的组合规律.对于中国书画线意义的认识和今后的发展,既要求继承发展,又要注重情感的表达,不能太多的受其技法、理法的约束.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因为中国书法基于中国文化的根本载体——汉字,它是汉字的艺术。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分析中国书法,可以从中国草书的意象传统中得到充分的启示。“意象”两仪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理论和审美意象命题的基本方法论,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种本体论思维的结果,体现了中国汉字之美和艺术性呈现的基本奥秘。草书在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文字的意象化传统,并在其中融入了汉字书写特有的创造性和审美表达路径。具体而言,草书以尽意摹象,减笔连笔,简体通假,浓淡飞白等艺术手段,使得汉字书写达到了意象表达和艺术审美相统一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