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先秦汉语中,己称代词“自”字比较常用。在一定的结构关系中,己称代词“自”主要表现为两种语法功能:一是在句子或词组中作主语;一是作宾语。当它作宾语时,往往置于动词前。一般的语法书对代词“白”的宾语前置现象很少论及,本文拟据先秦“自”字的有关材料,就这个问题作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孟子》中的“是”字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在先秦典籍中为用“是”字最多者。“是”在《孟子》中主要用作指示代词、形容词和判断词,这基本体现了上古汉语中“是”的一般用法。作为判断词的“是”最早产生于先秦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通过对<诗经·小雅·正月>"佌佌彼有屋"一句的种种解释进行分析与比较,说明解释的关键在于对"彼"的理解."彼"在先秦的用法有指示代词与人称代词之分,但在此句中"彼"作指示代词理解为佳.在对"彼"理解的基础上,初步探索用"彼"句型的基本用法并圆满地解释此句句义.  相似文献   

4.
在上古汉语里,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何、曷、奚、胡、谁、孰、岂”等后面及指示代词“此、是、彼、夫”等后面常跟着一个“其”字,它们一块儿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后世仿造的句子也不少,但要说清这个“其”字的作用是什么,它跟前面的疑问词和指示代词是什么关系,却是件困难的事。原因在于“其”是个虚词,意义本来就不实,当它出现在上面那些词之后时更显得似有若无,难以捉摸。从汉代起学者们就已开始注意这个“其”字了,但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一个一致的看法。我们在仔细审读大量例句的基础上(幺由)绎出“疑问词和指示代词 其”的使用条例,兹阐释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先秦能代表上古时期语言面貌的十一部经典著作,逐个分析其中出现的“尔”字,并对其用法做了详尽的考察和统计,同时整理了“尔”字作为第二人称代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人称代词虽历经变化,却很少有人称代词既可以作第一人称代词,也可以作第二和第三人称代词的。本文就古汉语中“伊”字做第二和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进行统计,并分析了其演变过程,指出“伊”有作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及“伊”字作人称代词时的移情功能。  相似文献   

7.
“焉”是在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作兼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连词、结构助词和词尾等。能准确地分辨它在具体句子里的词性、词义和语法功能,对于阅读和教好古代散文,都是有益的。下面分别谈谈“焉”的各种用法。 一、作兼词。 兼词是一个字兼有两类词的意义和作用。“焉”用作兼词,它兼有介词“于”和代词“之(此、彼)”。“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词,“之(此、彼)”指代什么,都必须依据具体的文义来判定。就语法功能来看,兼词“焉”通常用动词、动宾结构或者形容词之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斯"有动词、代词、连词、语气词和词尾等多种词性及词义和语法功能."名+斯"、"谓+斯"、"彼+谓+斯"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者","数+斯+名"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其","螽斯羽"等"斯"功能同连词"之".因文字假借和语法演变,"斯"字被借作指示代词,指示代词进一步向连词、语气词和词尾发展.<诗经>中不同词性的"斯"分别和先秦汉语虚词"之"、"其"、"者"、"然"等异词同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所”字词组的构成方式和造句功能两方面对《商君书》中的“所”字进行了全面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与“所”字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认为,“所”字词组中的“所”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王力的观点应予肯定;“所于……”是一种典型的表示行为处所的“所”字词组,其客观存在不容忽视;“所+V”和“所+PP.+其他”是具有源流关系的历时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先秦时期“所”字词组日臻完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代词乎?介词乎?兼词乎?──“动·之·名”结构中的“之”字之词性辨析康 我所说的“动·之·名”结构中的“之”字,是指下面这四组例句中在字下加点部分的“之”字而言的。我们知道.“之”字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位于动词之后作宾语是其主要语法功能。但在“动·之·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古文字资料及《诗经》的研究,解决了为什么同样是指示代词,"是"能发展为表达肯定判断的系词,而"此"却没能发展为表达肯定判断的系词.同时,对与这两个词有很大关系的"匪"和"彼"进行研究,论述了"皮"和"彼"之间的关系,得出"皮"和"彼"在表示代词"bǐ"这个义项上是古今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先秦“若是其甚”类句式正诂朱城《孟子·梁惠三上》“若是其甚与”句及《公对丑上)“如彼其专也”、“如彼其久也”、“如被其隼也”等.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的注释中都认X是用法句.也就是说,它们应分别按“其甚若是”。“其专如彼”、“其久如波”、“其卑如破...  相似文献   

13.
先秦否定句中“否+代宾+动”结构的语法特点韩学重先秦汉语否定句中,当动词宾语为代词时,就产生了特殊的语法现象,即“否+动+代宾”结构与“否+代宾+动”结构两种不同的语序同时并存。关于这些问题,以前似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两种语序的差别性及其语法特点。这两...  相似文献   

14.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指出:殷墟中不用“其”作人称代词,可见它不是和“余”“汝”等人称代词同时产生的。“其”可能先用作指示代词,然后发展为人称代词。这种用作人称代词的“其”字,大都表示领属关系,作宾语。下面拟讨论人称代词“其”的发展与用法。  相似文献   

15.
“者”字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之一.它同其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于”、“以”、“所”等一样,是由实词虚化而来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白部”说:“者,别事词也.”即是说,“者”字是一个指示代词.王力先生认为,“者”字是由指示代词“之”字转变而来的.我们认为,用在名词或数词之后的“者”字,就是指示代词;这样理解,能够一以贯之地解释“者”字的各种用法.例如:  相似文献   

16.
“子”字一般作自称代词和动词解,在《诗经》里有作语助词解,如“予望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倡予和女”。《楚辞》里也有作语助词的“予”,如“目眇眇兮愁予”、“芳菲菲兮袭予”、“全邻邻兮媵予”、“诏西皇使涉予”等等。先秦典籍盛行通假,“与”可作语助词、句末助词。“予”也可作语助词、句末助词。明确此项,对正确注释、翻译《诗经》《楚辞》有极大帮助,可以纠正其中的历史性错误。  相似文献   

17.
《搜神记》中的疑问代词“何”仍居疑问代词之首,且出现了较多的凝固形式。本文试从疑问代词“何”及“何”字结构的运用入手,看其究竟有哪些用法。  相似文献   

18.
“彼茁者葭”“正义”匡谬“彼茁者葭”是《诗·召南·驺虞》中的一句诗。对该诗中“茁”字的解释,其“传”“笺”与“正义”并不一致,下面分别列出:传:“茁,出也;蓖,芦也。”笺云:“记芦始出者,著春田之早晚也。”正义曰:“言彼茁茁然而始生者,南草也。”对毛...  相似文献   

19.
“是”字在西汉以前的语言中不是一个成熟的系词,而最初只是一个指示代词。但是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是”字作为指示代词的指示,称代作用逐步减弱,进而具有了系词功能。到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已发展成为成熟的系词。这一发展过程在东汉人王充的《论衡》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相似文献   

20.
释<诗经>的"其"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的“其”字句 ,即《诗经》中带“其”的句子。可分成三类 :第一类“其”字句中的“其”为指示代词 ,多数作定语 ,也有作主语、兼语的。第二类“其”字句中的“其”为语气词 ,如“雨雪其 雨方”、“静女其姝”中的“其” ,不是词头 ,而是语气词。第三类“其”字句中的“其” ,和疑问代词“谁”、“何”、“曷”或指示代词“彼”连用 ,以加强疑问语气或强调指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