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相似的人生经历与同样深厚的草原情怀,使玛拉沁夫对肖洛霍夫产生了异乎寻常的亲近感。《茫茫的草原》就是他借鉴肖洛霍夫创作艺术的成功范例。无论是在情节安排、风土人情与景物描写,还是在抒情方式与人物刻画等方面,都可看出它与《静静的顿河》之间的亲缘关系。同时,它身上还带有《新垦地》中的某些艺术痕迹。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有介绍人物、叙述故事、描写景物、发表议论等四种开篇方式,这四种开篇方式在文言小说中很有代表性,而《聊斋志异》的开篇又有其独特性,即其开篇以介绍人物为主,聊斋的人物开篇有如下特点:开篇以介绍男性为主;开篇人物往往多为配角或功能性人物;这些开篇介绍的人物个性、外貌、言行甚至籍贯等特征在后文都有照应,开篇人物的名姓决定命运、暗示情节发展和人物个性。《聊斋志异》的开篇特点的形成离不开传统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肖洛霍夫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苏联作家。他的作品以反映苏联顿河地区哥萨克的生活著称。其中被誉为顿河史诗的《静静的顿河》和《被开垦的处女地》先后获得斯大林奖金(1941)和列宁奖金(1960)。 1965年,瑞典皇家学院授予肖洛霍夫诺贝尔奖金,“借以赞赏他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个性。肖洛霍夫整个创作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其内涵是非常丰富复杂的。本文仅就他的中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来谈谈他早期创作的若干特色。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肖洛霍夫(1905—1984)以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为中心的“顿河史诗”荣获196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他是一位塑造典型的艺术大师,成功地刻画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他笔下的人物多是顿河哥萨克农民,也有代表他们利益的布尔什维克和卫国战争中的英雄人物,还有各种类型的敌人。他们当中,有的已进入世界文学典型形象的艺术画廊。如《静静的顿河》中的葛利  相似文献   

5.
解读葛利高里的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洛霍夫的代表作《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史诗性著作,本文通过对该小说中男主人公葛利高里形象的解读,提示了该人物的人性美、人情美和人道美。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肖洛霍夫的史诗巨著《静静的顿河》的艺术特征,认为这本巨著在结构上,两条平行而又交织发展的情节线索展示了广阔的史诗画面;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采取了真人真事和艺术虚构相结合的办法;在语言上,使文学语言和民间口语相结合,形成多音调的合奏曲;在创作中,特别注意景物描绘,突出反映顿河哥萨克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表现出高超的创作技巧、精深的思想内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7.
自然景物与风光的描写,历来是小说家关注的对象。从赛万提斯到哈代,从普希金到高尔基,大自然以它特有,各异的风貌进入一部部世界文学名著,成为传诸后进的佳作。风景描写在肖洛霍夫的创作中,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中同样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它篇幅之多,容量之大构成了作家创作内容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主要的是它在作品中写人、叙事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描写的独特性,构成了作家艺术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8.
现代叙述学理论把人物的心理描写分为“外部视点”与“内部视点”,前者使用直接引语,引用人物的所思所想,后者则由人物予以转述,使用间接引语。《圣经.旧约》叙述中的心理描写绝大多数表现为直接引语,但在某些语境下,“说”可以转化成“想”,直接引语可以转化成间接引语。在叙述功能上,由外部视点决定的直接描写为阐释性的,而由内部视点决定的间接描写则为反思性的,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构成“圆形人物”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米·亚·肖洛霍夫(1905—1984)是继高尔基之后苏联最有声望的艺术大师,在世界文坛上是一位非同凡响的当代苏联文学巨匠。一提到肖洛霍夫,人们就会联想到他的宏篇巨著《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和短篇名作《一个人的遭遇》等,而他早期的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却鲜为人知。虽说《顿河故事》(1923—1926)是作家创作初期的试笔之作,然而,这些短篇小说使作家在文学生涯的起步中初露才华,并成为他一生创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1965年,肖洛霍夫荣获诺贝尔奖金的证书上写着:“借以赞赏他在描写俄国人民各  相似文献   

10.
从阿瑟·密勒对《推销员之死》中女主人公琳达这个角色的文化身份的处理入手,分别对男权语境中的女性叙述,强权语境下的弱势者叙述和生存困境中的底层生存叙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琳达在《推销员之死》中的生存困境,以及其命运悲剧的社会内涵。进而,充分理解剧作家对琳达这一人物形象进行的类似“不作为”的处理正是琳达这一人物叙事功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肖洛霍夫的获奖小说《静静的顿河》和陈忠实的获奖小说《白鹿原》,都是史诗性的长篇小说,虽然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民族习俗、国家意识以及宗教传统的巨大差异,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在性格、爱好、追求、命运等方面反差极大,但由于二人都是旧传统的自觉和不自觉的维护者,他们的命运仍然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战争文学,在对战争的英雄化、诗化、审美化中,常常使战争变成了人的欲望的狂欢,人生价值实现的最高形式,战斗英雄成了一代人的青春偶像。而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和中国作家张炜的《古船》,却正视了战争在神圣、崇高、正义背后的人性的残酷的一面。而在后战争时代,武侠小说、各种竞技游戏便成了战争的最好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13.
葛利高里·麦列霍夫是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他既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天使,也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在他充满矛盾冲突的性格中,葛利高里这个悲剧形象实现了他的审美价值以及独特的悲剧美感。  相似文献   

14.
年轻的欧阳修被贬夷陵县令虽然不足两年,却成为其人生辉煌事业的节点和文学创作的丰收期:“庐陵事业起夷陵”。在其现存七百多首(篇)诗文作品中,直接记述夷陵和提及夷陵的诗文竞达百首(篇)。欧阳修描写夷陵的诗文不仅详尽地记录了北宋时期夷陵地区以农业为主、农商兼营的经济格局和风光绝美、林木丰茂的山川名胜,还真实地记述了夷陵人民自由奔放的天性和朴野的巴楚民风,具有不可忽略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欧学研究和宜昌历史文化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城、古镇、古村是建筑艺术与民族文化高度整合的产物,是历史风貌的最直接载体,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它与山水相结合,具有古朴、灵秀、精致等特征,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近10年来,我国古城、古镇、古村旅游逐渐兴起,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追捧。湖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省份,古城、古镇、古村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极具开发价值,特色旅游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文化景观是地域环境下各种文化要素的整体体现,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从美学角度出发,基于文化景观的非物质层面,莫言作品中的文化景观可以归纳为七类。对于莫言文化景观的审美分析,发现了其生态文化的多样性、夸诞文化的批判性、宿命文化的深邃性、传奇文化的迷离性、侠义文化的英勇性、死亡文化的冷艳性和乡情文化的悠远性等审美诉求,这诸多方面揭示出了莫言作品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精神内蕴及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郭基南是锡伯族的代表性诗人,晚年开始从事长篇小说创作,已出版的《流芳》与《英雄壮行》都选择的是重大历史题材,尤其是《流芳》填补了我国锡伯族文学的空白。郭基南长篇小说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真实地再现民俗风情、生动地描绘边陲风光、准确地运用生活语言。长篇小说是锡伯族文学的弱项,成果为数不多,因此郭基南的长篇小说创作应该引起格外重视。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新时期以来,学界对沈从文及其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文章主要从情景叙事的角度研究沈从文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并分别从自然风景的描绘和意境的营造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弥补学界在叙事学角度研究沈从文小说文本的空白。  相似文献   

19.
渔猎文化和农业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质,在文化转型及其磨合中,满族的语言、心理、思维、风俗习惯等都发生了改变,满族文学创作也随之表现出了巨大的情感落差。文化转型中满族生活状貌的改变及情感变迁真实反映在满族文学作品中,造就了满族文学发展史上独特的景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