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蒋金星 《船山学刊》2003,(3):144-144,156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一字墨生。湖南邵阳隆回人。近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家、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近代中国“静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也是近代早期湖湘文化的主要代表。魏源前承民族优秀文化,后启近代革新运动,他的思想是近代中国改革社会、革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之远,流于百年。他提出了  相似文献   

2.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一字墨生.湖南邵阳隆回人.近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家、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近代中国"静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也是近代早期湖湘文化的主要代表.  相似文献   

3.
第八节 元史新编跋 《元史新编》,是清末魏源编纂的专著。据沈家本在该书跋文中的介绍是:“邵阳魏默深(笔者注: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清代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纂《元史新编》九十五卷,具稿后属龚定庵校订,故其稿在仁和龚氏,复流入独山莫氏,午庄制军,以三千金购归锓板,光绪乙巳岁毕工,距魏氏编纂之日五十年矣。尘霾积久,幸而得传吾。”  相似文献   

4.
<正> 魏源(1794—1875年),字默深,邵阳金潭(今湖南省隆回县)人。一生主要活动在清代嘉庆、道光两朝。主要著作有《圣武记》、《海国图志》、《古微堂集》、《古微堂诗集》、《清夜斋诗稿》等(以下引文,只注篇名)。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和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作为思想家、史学家和地理学家的魏源,不能不为清政府的前途担忧。为了表明自己“寻云不厌深,穷源期必尽”(《四明山中峡诗》)的变革决心,他发出了“何不借风雷,一壮天地颜?”(《北上杂诗七首同邓湘皋孝廉》)的呼号,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图强方略。  相似文献   

5.
《海国图志》是十九世纪中叶由中国人最早自编有关世界地理、历史系统知识的著述,并包括着编者魏源对于“海防”的见解。它不只是一部资料性的参考书,也适当反映出当时一般开明人士具体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后的态度问题。编者魏源(1794—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1844年进士,署理江苏的东台和兴化各县,实授高邮州知州。1850年太平军起义,首倡团练,力图抵拒,却因延误驿报革职;后复原官,不久病死。他是一个封建统治集团中的小官僚,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政治上当然顽强反抗农民革命;但在学术思想的领域里,却有一定的贡献。魏源曾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是和龚自珍议论相得而齐名的经今文学家。他们一反当时汉学家支离破碎的治学方法,主张研究古代典籍应该联系现实政治,提倡“经世致用”之学。鸦片战争前十四年,魏源即已辑成《皇朝经世文编》一百二十卷。1821年英军进犯浙江,他曾在坚决抗战的钦差大臣  相似文献   

6.
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隆回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进步思想家,也是有胆有识的改革家和人才学家。公元一七九四年到一八五七年是魏源生活的全部年代,在这个封建社会日趋解体并向半封建半殖民地急剧转变的年代里,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主要表现为一八四○至一八四二年英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第一次鸦片战争。魏源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争,也目睹了这一战争的悲惨结局——鸦片战争的失败,激起了他更大更深的爱国热情。他总结了这一战争的沉痛教训,认为当前内忧外患交相紧迫、国事日非的严  相似文献   

7.
<正>1994年9月,纪念魏源诞辰2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邵阳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历史学会、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湖南省社科联、湖南省社科院、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南省委和邵阳市委、湖南省历史学会、邵阳市社科联、隆回县人民政府共同发起而由邵阳市人民政府和邵阳市政协联合主办的。提交论文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17个省市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的史学研究者和来自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共100余人。会议收到论文80余篇,围绕“《海国图志》的时代意义及其影响”这一主题,就魏源的历史定位、魏源的爱国主义思想、经世致用、改革开放和工商科技思想以及学术、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魏源(1794—1857年)湖南邵阳人。鸦片战争前,他抨击时政,力主禁烟;鸦片战争爆发时,经林则徐推荐,曾协助两江总督裕谦办理浙江军务,参加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实际斗争,鸦片战争失败后,他努力探索清王朝衰弱和西方国家强盛的原因,于1842年底,完成了《海国图志》的巨著。在书中,魏源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善师夷者,能制四夷”的进步主张①。为了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他强调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实情,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长处,向资本主义国家寻找“制夷”的知识。魏源和民族英雄林则徐一样,不愧是近代杰出的爱国思想家,也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一位先驱者。  相似文献   

9.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晚清时的进步思想家和著名学者,我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物之一。他的著述种类很多,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海国图志》,这是一部尽收世界于眼底的大书。我们之所以重视这部书,是因为它在我国近代史开端的时候,力图打破清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魏源的认识论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认识论把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表现了近代启蒙思想特色。今天,认真研究魏源的这一理论成果,对于我国现阶段实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体制转轨,无疑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认识的起源方面,魏源提出了“及之而后知”的命题。 认识的获得,是先天带来的还是后天在实践中形成的?魏源对这个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他指出:“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焉有不行而能知者乎”?在他看来,践行而后能知,不行不知,只有接触并变革客观对象,才能获得认识。当时,魏源虽然没有,也不可能使用主体和客体这样一对范畴来概括认识活动中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魏源(1794-1857)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他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急剧衰败,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转折时期。面对着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灾难,魏源与他同时代的龚自珍一样,主张变法改良,希望有一批雄才伟略的杰出人物来力挽危局,再造神州。龚自珍曾大声疾呼:“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魏源则系统地提出了一套人才治国论。这些思想集中地反映在《默觚》等著作中。本文试图对他的人才治国论作一点粗浅的探讨。一、人才系国家之兴亡魏源在总结中英第一…  相似文献   

12.
赵载光 《船山学刊》1991,(1):173-181
晚清的经世学派,以龚自珍、魏源为旗帜,而魏氏在经世方面的建树比龚氏更大。左宗棠曾说:“道光朝讲经世学者惟默深与定庵,实则龚博而不精,不若魏之切实而有条理”。  相似文献   

13.
在魏源的著作中 ,他对基督新教、天主教、东正教等的概念区分得甚为明晰。如称基督新教为“波罗士特”( Protestant) ,称天主教为“加特力”( Catholic) ,称东正教为希腊教。由于魏源使用“天主教”一词最为频繁 ,且专著有《天主教考》,所以笔者在行文过程中 ,除引文之外 ,以使用“天主教”概念为主。魏源之于天主教 ,虽在具体知识方面超过前人 ,而其认识和态度则完全与他们保持一致。亦即一味的否定和批判 ,在很多方面 ,都丧失了儒家优良传统 ,不自觉地与其士大夫角色产生了背离。魏源的思想在近代中国确实超前 ,他在天主教方面的许多思考…  相似文献   

14.
魏源的“师夷长技”主张是以儒家传统的“夷夏之辨”为其思想范式,而这一主张的产生,则导源于“以夷制夷”的策略需要。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中,魏源说:“为购洋炮洋艘,练水战火战之用,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富国强兵,不在一举乎?”可见,所谓西方的“长技”,在他看来,不过是用于“水战火战”之具——轮船火炮而已。魏源确实认识到了中国的刀剑戈矛决非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对手这个浅显道理,但他没有也不可能对除坚船利炮之外的西方的“长技”有更深的体认。这是因为,历史还没有赋予魏源、林则徐等“经世”派改革家以较深层次地了解西方的使命。“天朝之国”的迷梦和传统“夷夏”观念的浸润,使得魏源等人仅仅是“开眼”看世界,远谈不上“走向”世界。魏源曾有过几句赞美西方民主制度的话语,认为这种制度“可垂奕世而无弊”,  相似文献   

15.
魏源史学思想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源是近代启蒙思想家,在中国史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为后人留下了卷帙繁多的史学论著,他的史学思想也很值得研究。如《圣武记》、《海国图志》、《元史新编》、《皇朝经世文编》等,都反映了魏源的著史意图,并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魏源的史学特点“预示着史学风气的转变。”研究中国近代史学史,不能不注意魏源的史学思想,而且还应该从他作为起点。本文仅对魏源的史学思想作一点探微工作,有不妥之处,请史学界同志指正。  相似文献   

16.
魏源是中国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经济改革思想和“师夷长技”的思想,集中反映了当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经济思想中的进步倾向,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发展史上有着较大的影响。对于魏源经济思想所代表的阶级倾向,一般论者几乎都认为已经具有了“资本主义倾向”,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本文拟就魏源经济思想是否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魏源从历史上兵制、赋役、刑罚、科举等制度的沿革中 ,认识到后世胜前世的历史进步现象 ,具有进化论历史观。从公羊三世说中 ,魏源引申出太古、中古、末世三世说 ,在印证历史是不断变化的同时 ,特别看重历史中“一治一乱”之循环 ,一“文”一“质”之反复 ,具有循环论历史观。在他看来 ,他所处的时代是末世 ,是“文”胜“质”衰的末世 ,故应采取对策 ,化繁就简 ,“去奢去甚去泰” ,由“文”返“质” ,达到天下大治的升平盛世。魏源之循环论显然是为改革时弊、挽救时局服务的 ,现实意义大于学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魏源(1794—1857)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爱国者和文学家。他热爱祖国的名山大川,一生几乎游遍神州大地。他有一颗印章云:“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①最使他感到遗憾的是,还没有到过祖国西北边陲的天山。所谓“我生第一伤心事,未作天山万里行。”②他的大半生都在登山临水中度过。每到一处,都有诗作。正如他的儿子所说:“好  相似文献   

19.
尽管魏源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观 ,但是他在知识来源、知识层次、知识类型、知识主体等几个理论问题上颇有些独到的看法 ,例如他对知识源于行动和知识始于问题的区分、对参与者和旁观者态度的综合、对客观知识和默会知识的关注、对意见和共识的强调等等。这些见解对于今天我们理解知识观仍富有启示  相似文献   

20.
袁忠 《船山学刊》1995,(2):91-101
有关梁启超的文化学说的研究,较多集中于他的文化史、中西文化细致比较层面,这方面他的贡献无疑是重大的,有许多甚至是拓荒的工作,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他对人类文化的总体性把握,对文化现象的形上思考。考察其文化哲学将有助于认识他的生活历程、学术思想乃至政治倾向。 “流质易变”(康有为语),“首鼠两端”(革命党人语),“务广而荒”,“太无成见”(自语),这就是梁启超的规定性,考其一生,政治思想一改再改,政坛活动翻云覆雨,著作繁杂且存抵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