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它既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如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也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如家族、亲族结构,婚丧礼仪习俗;同时,还包括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如民间信仰、岁时节日习俗;以及民间传承的各种语言艺术、游艺竞技习俗等诸多内容。就空间范围而论,民俗常常带着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而从时间的延续来看,民俗又表现出一种历史的传承性。它生动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民众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社会习俗以及心理结构等方  相似文献   

2.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它既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如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也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如家族、亲族结构,婚丧礼仪习俗;同时,还包括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如民间信仰、岁时节日习俗;以及民间传承的各种语言艺术、游艺竞技习俗等诸多内容。就空间范围而论,民俗常常带着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而从时间的延续来看,民俗又表现出一种历史的传承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时期,农村习俗变迁巨大,表现出了时代性、多元化与复杂性等鲜明特点;农村习俗变迁的动因在于市场经济的根本推动,现代文化的深刻影响,经济发展的巨大带动以及思想观念的积极影响等.对农村习俗的变迁必须予以积极的引导,特别要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宣传教育,加大经济扶持和重视"能人"培养.  相似文献   

4.
“渔捕文化”是前工业时代的以膂力和魄力为轴心的渔业生产所形成的文化,它包括了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生活方式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民众语言、意识、心理、性格、禁忌、神话、崇拜、民间艺术等。胶东东部的文登、荣成、威海沿海区域,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以生产方式为根基,形成了胶东东部区域的文化精神——“渔捕文化”,体现了独特的民众性格、民众意识、民俗风情、语言体系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朝卵生神话的比较,认为卵生神话与先人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宗教、习俗、心理、思维方式以及民族交流融合息息相关,并与两个民族鸟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心理机制相关,表现了两个民族对宇宙、人类起源神圣的记忆、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揭示了两个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6.
“老鼠嫁女”故事及其相关习俗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鼠嫁女”故事是大江南北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其习俗更是多彩多样。本文旨在通过展示“老鼠嫁女”故事及其相关习俗来分析在这一习俗中所反映的民众心理———媚鼠与驱鼠矛盾结合的复杂心理。并在此基础上解读这一民俗活动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活生产方式、语言习惯、宗教习俗,而这一切都会反映在语言中。汉英两种语言生动地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差异,体现出不同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及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对西藏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拉萨市近郊的R村为个案,以实地研究的方式考察了城市化进程中藏族社区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家庭婚姻、思想观念等方面所发生的种种变迂。通过个案可以看出,西藏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发展进程缓慢、内部动力缺失以及普通民众的适应力较弱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变革,当代中国农民阶层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依据经济基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不同,大体分为七个阶层:农业劳动者、在乡农民工、进城农民工、农村企业管理者、农村服务业者、农村手工业者、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者。各个阶层在经济基础、思想状况、理想追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特点,农民内在层次的变化反映着农村改革发展要面对的现实矛盾和客观环境。  相似文献   

10.
城乡结合部的“村改居”社区是一个政府与市场经济力量共同作用下的就地城镇化社区形态,城镇化对当地不同的生活主体在权利体验、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考察结果发现:青年群体、中年群体以及老年群体的生产方式在可选择的空间分布上存在不平衡;“村改居”后社区制度实践不同于一般城市社区,当地居民的市民身份权利体验存在较大落差;“村改居”社区的物理空间与人际关系的心理空间存在着或断裂或延续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文章联系李煜的经历,把其作品分为三个时期,并作概括式的论述,以经历为主线,以作品为印证挖掘李煜的内心矛盾,揭示其内在的人格心理变化。李煜华美的词章与其亡国之君的身份在读者的接受心理上产生了冲突,李煜作品是其人生的经历和感悟,所以读者阅读其作品时应联系其人生经历,以平静之心去读那些凄美词篇所流露出的浮华背后的哀叹。  相似文献   

12.
赛神作为常见的民间信仰与文化景观,广泛存在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其中尤以河西走廊地区最为典型,其实质是普通民众无力解决现实矛盾时所采取的心理调适行为。其崇拜神祗主要有田神、龙王、天王、祆神、朝那湫神等,皆与当地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地域文化与生产方式等,决定了赛神风俗浓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贵州畲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比较丰富的素材,创作了民间文学,虽非纯文学,存量少,传承难,但它反映了畲族人民的生活,具有文艺价值、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是研究畲族历史与社会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4.
老庄思想对现代人心理调适的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飞速发展的社会境遇中,人们普遍被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所困扰,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人内心之中有太多的由“外物”构成的心结无法打开。而道家思想中老子的自然无为,庄子的“缘督以为经”,对指导现代人实现自我心理调适,保持心理平衡,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上海地区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历了一次早期城(市)镇化的过程。繁荣的市镇和商品经济已经培育出了市民阶层,同时,也养成了独特的市民文化。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转换,以及文化结构的调整,文化的主体从乡民变成市民,文化心理发生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变化。了解早期城镇化进程中民众文化心理变迁的原因与轨迹,对于当下我们和谐应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当前涉及农村私有房屋的案件越来越多,但是针对农村私有房屋法律适用方面——如何规范农村私有房屋买卖行为,以及农村私有房屋的登记和设定抵押等还存在些许问题,这些也都是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常会遇到的现象。这不仅给农村正常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同时涉及农村私有房屋的案件也给法院的审判工作带来不少问题,这些是法院在处理农村私有房屋案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顺利解决农村私有房屋的登记和抵押问题也成为保证农民生活、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流行音乐又称通俗音乐,它形式简单,内容精练,贴近人们的生活,是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经历的真实写照。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它是对社会现象、社会心理的反映。流行音乐对当代中国入的生活方式、情感、价值、消费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是深刻的;流行音乐对人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相似文献   

18.
民间习惯作为一种内生于社会的“本土资源”,在我国法治进程中,对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发挥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在我国学界,司法活动中民间习惯的适用也引起了学者的普遍关注和研究。笔者以民事调解制度为背景框架,探讨民间习惯在民事调解中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上试提出国家对于民事调解活动中运用民间习惯的规范和引导措施。本文一方面希望为民间习惯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寻找一个更为适宜的语境,另一方面通过论证在民事调解中适当引入民间习惯的可行性,以期促进调解制度的解纷功能进一步发挥,更好地应对和解决我国目前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  相似文献   

19.
色彩与产品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色彩三要素的介绍,阐述了单色色彩或复合色彩的不同匹配组合,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即使是同一色彩与相同的色彩组合,由于不同国家、民族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不同,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诠释.因此在产品设计中,注重色彩设计,正确运用色彩,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佛山行通济民俗不是被化石般消极保留的"历史遗留物",而是在释放文化功能的过程中契合地方社会需要的活态文化形式。其功能以地域环境的变迁为动因,以民众需求的改换为基础,经退化、衍变与拓展而呈现出复合、杂糅的特点,彰显着传统与当代混搭、官方与民间杂糅的复杂机理。置身于当代"祛魅"语境,行通济民俗的情感宣泄、认同凝聚以及慈善教化等文化功能愈发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