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246-250
南丰古傩作为现今保存完好的一类古代艺术品种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成了中国傩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作为傩文化载体之一的南丰傩舞音乐,是音乐品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南丰古傩音乐"吟诵调"的"音声"艺术特点不仅孕育着本区域原始的民间音乐雏形,同时也展现出了特定的文化生态系统。因而对其研究不仅有利于构建和完善我国当代区域音乐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为创新当代艺术形式和音乐形态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任伟 《学术界》2015,(2):159-170
从傩文化发展史来看,由古傩到今傩显然经过了一个泛化的过程,这种泛化包括时间的泛化、空间的泛化和鬼神的泛化,从而打破了宫廷傩礼程式化的范式,拓展了傩文化的主题,使这种在鬼神信仰观念主导下的文化活动,由礼到俗,随着地域的扩大,和地方民俗交织融合,由"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傩的"泛化"影响到戏剧文化的产生并反过来受到日臻成熟的戏剧文化影响而产生了傩戏。正是这种泛化,使得傩文化由于民众的参与、民间艺人的创造而不断得到新鲜血液的濡养得以延续至今而不致消亡。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3,(11):229-231
从实地调研与史料研究的角度分析赣傩文化与传统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传统体育现象与傩祭健身,与巫医保健的关系,探讨傩文化与江西地区传统体育的联系性,以寻求保护和宏扬民族传统文化与体育的发展关系,挖掘赣傩体育现象对我国体育文化、艺术及医疗保健等领域的传承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傩文化是我国古老的文化系统,傩文化圈在南方分布极广。傩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傩祭、傩戏及傩面具在南方众多民族中广为流传,历史悠久,其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与南方民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历史演变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傩文化载体的产生、发展及变化过程的叙述,粗浅地说明了南方民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形态及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描述闽、台傩文化之两种事象 :傩之游戏与傩舞 ,并论述 :傩之游戏和傩舞也是庄严的驱鬼仪式 ,其营造和渲染热闹气氛的手段与所营造和渲染的热闹气氛 ,亦是出于驱傩的考量。  相似文献   

6.
辰州傩文化艺术是湘西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古俗,三百年前就已经相当盛行,称为辰州傩,又称土家傩.辰州傩渊于荆楚,辐射于巴蜀吴越秦等地,曾一度影响中原.辰州傩是一种介于湘西古老的原始戏剧(以毛古斯为代表)与现代戏曲之间的原始戏剧形态,也是一种有着浓厚宗教色彩的地方戏剧,是戏剧进化时期遗存下来的“活化石”.辰州傩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性,并具有极其厚重的艺术品格.五溪文化中的这种古俗,至今在湘西门户沅陵县境内的七甲坪乡犹存.辰州傩戏于2006年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笔者拟从文化生态视野对沅陵辰州傩的传承与发展加以论述,以便这门古老的傩文化艺术能顺应社会的发展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的伦理走向──兼谈“见死不救”现象及“传统文化”取向王生平一提起"见死不救"现象,中老年同志容易联想起五十年代的"助人为乐"风气,两相比较难免产生"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叹。这被某些人讥讽为伤感的寻根意识、恋旧"情结",企图从"国民的劣根性...  相似文献   

8.
“百家讲坛”与史学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娱乐类、新闻类节目主宰荧屏的今天,“百家讲坛”作为一个学术普及栏目能取得这样的收视效果和社会反响是个发人深省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不仅是传播学现象,更重要、更本质的是历史学现象。通过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是当代史学的服务对象、表达方式、解喻方式的某些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当代史学变革的必然逻辑进程。  相似文献   

9.
赣傩演制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傩演制的文化内涵展示了"三位一体"的特征,即以原始驱疫为本质,以明清社戏娱神乐人为形式,以科举进仕为特色。赣傩演制的文化内涵的三个层面,较为全面地保存了中华傩文化从原始巫舞至明清社戏的演变痕迹,且渗入地方文化精神等,在全国现存傩文化中亦属少见。  相似文献   

10.
武安傩戏的发现,改写了"江北无傩"的断言。它的存在形态展示了中原傩的存留和发展情况,为研究中原傩的本质和演变提供了一个完整丰富的范本。本文即以"大傩"的视野,把武安傩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傩文化,研究武安傩在思想内容、傩仪和傩戏层面上的具体存留特征,探寻中原傩的发展轨迹和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1.
“小资”和“愤青”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时尚,因而日渐为学界所注目,成为公共论域的“关键词”。由此人们可捕捉和解读当下中国现代嬗变过程中的某些颇具特色颇有意趣耐人寻味的社会文化现象。本刊编发一组关于“小资”与“愤青”的讨论文章,并非“好事者”,惟愿拓展进一步讨论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大湘西傩文化的旅游形象定位为神秘奇绝湘西古巫傩,旅游开发的战略目标为构建大湘西神秘文化旅游的拳头品牌。实施大湘西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战略,旅游开发的整体性战略、主体联合战略和人才战略。  相似文献   

13.
林璐 《理论界》2013,(5):78-79
当代中国的大学校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即一些在过去被人们唾弃的道德失范现象,如今却被相当一部分当代大学生理解、同情、接受、包容,甚至效仿,生成了一种“特殊包容心”。本文首先对当代大学生“特殊包容心”进行基本概述,并从原动因和致动因两个方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生成“特殊包容心”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消除当代大学生“特殊包容心”的途径。理性分析当代大学生“特殊包容心”,对当代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树立与道德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哲学认识论中的“个别”范畴,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学者对其探究。从古希腊的哲人到当代的哲学大师几乎都对“个别”作出过自己的理解和界定。然而,在我国哲学认识论理论研究中对“个别”的研究却显得薄弱,以至在高清海同志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一书问世前,几乎所有的哲学教科书都不曾把“个别”作为哲学基本范畴加以论述过。这就使得在哲学认识论的研究中许多问题都含混不清、不甚了了。例如,认识的基础对象,认识活动的微观机制,个别与特殊的关系等等问题就是这样。诚然,研究“个别”不仅涉及哲学认识论,而且涉及到了心理学、逻辑学、语义学诸方面,稍有不慎就会把已经够复杂的问题,更加复杂化。但愿本文中的这些不够成熟看法能促进对“个别”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当前,“躺平”现象被舆论关注,成为学界集中探讨的理论命题。“躺平”现象的成因是多维度的,既有社会运行中的直接性因素,也有内隐在现象之下的主体性因素。对主体性因素的揭示需要依靠前提性的追问与反思,青年为何在当代用“躺平”来应对“固化”、抵抗“内卷”、追逐“意义”等问题将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引向深入。从主体性视角看,当代即时与延时的冲突、工作与休闲的对立以及由“主体性过剩”下的感觉至上等深层因素与社会的直接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了“躺平”现象的发生。为了有效矫治“躺平”现象,需要意识、体验、运行三个维度协同联动,共同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6.
张兵 《云梦学刊》2007,28(4):13-14
这次论坛以“当代高等教育与当代学术发展”为主题,我以为很好,很有意义。 这种意义首先体现在现实性上。与以往的某些论坛不同,这次论坛讨论的问题现实性很强,论题中的两个“当代”就很好地说明了它的现实意义。我们的论坛不是纸上谈兵,大放空炮,而是联系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来作比较集中的、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17.
傩神中的神伦源于人伦,它以神灵文化的形式寄托人们对美德的期待,反映人们完善人伦关系的美好追求,具有鲜明的人伦性。傩神主体、傩文化的终极关怀对象和傩事活动的参与者具有相当广泛的人民性与大众性,从而显示出傩文化中人伦与平民统一的主体性伦理特征。  相似文献   

18.
略论“商标”与“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标”和“品牌”是近年来使用极为频繁的两个概念。在涉及商品的牌号时,有的称“商标”,有的称“品牌”。在涉及牌号的无形资产价值时,有的称“商标评估”、“商标资产”、“商标价值”,有的称“品牌评估”、“品牌资产”、“品牌价值”。而不少时候,两个概念被交替使用,忽而“商标”,忽而“品牌”。那么,这两个概念是否完全等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着某些差异?这是一个最易混淆的问题,也是最难说清楚的问题。但是,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现实上讲,这两个概念都需要澄清,因为恰恰是对这两者缺乏科学把握,致使不少企业在无形资…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8,(12):241-246
傩舞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现象,不仅具有传统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具有健身的功能。挖掘江西傩舞文化的当代价值,不仅可以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可以推动傩舞走向全民健身。此外,傩舞文化还具有民俗体育文化与文化旅游价值,进一步挖掘傩舞文化,对于促进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本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随想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20年来,“人本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成了我国哲学文献中最常见的概念,涉及到西方哲学、特别是现当代哲学的许多重要问题。由于其含义不很确定,往往难以对它们及相关的哲学问题作出准确评价。有的学者因此建议避免使用。但这些概念既已广为流行,如果没有其他更适当的概念来取代,恐怕难以废弃。较为现实的办法,是澄清它们及与之相关的哲学问题在不同层次和语境下的意义,分别作出分析和评价。笔者拟在此提出一些看法,期在抛砖引玉。其中有的观点受到过一些专家启发,或者说是出于对他们某些见解感到疑惑而作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