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它描写了一位自强不息、自尊自爱、敢于反抗和追求平等的女性.本文旨在分析筒·爱的性格特征,阐述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2.
英国十九世纪关于妇女的主导观念就是妇女的地位不体现在社会中,而体现在家庭中。因此,英国十九世纪小说中不少职业妇女被描写成怪物,如《老古玩店》里以虐待弱者为乐的律师布拉斯小姐,或不顾子女冷暖把自己埋在文件、决议纸堆里自得其乐的杰利比太太(《小杜丽特》)。按社会正统观点看来,他们不在家侍奉丈夫、孩子就是违反女人的本性,就被看作是怪物。《简·爱》从表面的情节上看,完全符合通俗小说中关于贫穷少女经受考验终于结上一门好亲事的公式,不仅不包含激进的妇女意识,而且简直很合乎正统社会规范。英国小说中从十八世纪出…  相似文献   

3.
杨海荣 《云梦学刊》2012,33(3):101-103
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塑造了一个自尊、自强、自爱的女性形象,并使简·爱以其独特的性格魅力屹立于西方文学史。而一百多年后,在中国的文坛上,作家艾米写的《山楂树之恋》,让人们在体味那纯美爱情的同时,也记住了静秋这样一个普通的中国女孩。她弱小却坚毅要强的秉性,她美丽、自尊、自强、自爱的品性,就像寒风中的腊梅,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傲然绽放她如美丽花朵般的魅力。使其成为中国式的“简·爱”,也因此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又一个光辉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4.
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中的巴斯妇人、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的波西亚、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的简·爱和《谢利》中的谢利,这四位女性形象是英国文学中女性争取妇女主体地位的典型代表。通过分析这四位女性人物所表达出的女性意识,我们可以看出在英国文学中,女性的文化主体地位的发展经历了觉醒、抗争和确立三个阶段。在父权制的社会中,妇女要摆脱他者的地位,摆脱受压迫的地位,除了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赢得自己在婚姻爱情上的自由外,更应该关注女性本身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女性只有作为第一位的、独立自在的人来表现,有着自己的尊严和存在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妇女的主体意识,才能真正确立妇女的文化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简·爱》和《呼啸山庄》的象征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爱》和《呼啸山庄》是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思潮颇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其作者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一对姐妹——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和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尽管《简·爱》和《呼啸山庄》风格炯异,但两人都借用相同或相似的象...  相似文献   

6.
刘迪  冷晓萍 《理论界》2006,(8):197-198
《简·爱》这部著作一直以其反抗精神而著称。但是,如果因此而将简·爱的整个人格特征,将《简·爱》这部著作的所有意义归结为反抗精神,这是有失客观的。长期以来,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惑着作者,即反抗如何创造世界。带着这个问题再审视《简·爱》这部著作,并寻找可行的解答,作者发现,在反抗精神之外,存在着一种妥协精神。如果说反抗是打破旧的事物,那么妥协则是建构一个新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简·爱》这部著作一直以其反抗精神而著称.但是,如果因此而将简·爱的整个人格特征,将《简·爱》这部著作的所有意义归结为反抗精神,这是有失客观的.长期以来,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惑着作者,即反抗如何创造世界.带着这个问题再审视《简·爱》这部著作,并寻找可行的解答,作者发现,在反抗精神之外,存在着一种妥协精神.如果说反抗是打破旧的事物,那么妥协则是建构一个新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简·爱>作为女权主义的"崇拜文本",在整个20世纪女权主义批评对女性创作的评价中都占据了一个中心位置.本文试对前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新女权主义及当代女权主义对<简·爱>的文学批评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此说明从伍尔芙到当今女权主义批评理论和观点的巨大变化,并预测了其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9.
陈香梅是一位闻名中外的独特人物 ,也是一位海峡两岸和美国三方都可以接受的使者。陈香梅之所以如此的人格魅力究竟是什么 ?这不能不成为一个引人思索的话题。本文在陈香梅研究中首次探寻了陈香梅人格魅力的构成因素及形成其人格魅力的文化内涵 ,并启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陈香梅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简·爱》通过女主人公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的曲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不屈服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冲击了男性中心社会的妇女观念,较早地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觉醒女性的抗争。而《呼啸山庄》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恩萧追求真我,挑战父权制湮没女性身份的“家庭天使”观念,为在文化教育、伦理道德和婚姻上摆脱父权制不惜以死抗争。从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的著作中,分析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她们渴望自由的呼声。  相似文献   

11.
宋全成  王娅 《东岳论丛》2013,34(2):65-72
英国的穆斯林人口主要来源于南亚。由于穆斯林妇女拥有英国非穆斯林妇女2倍的高生育率,导致英国穆斯林人口呈现出更为年轻化的特征。英国穆斯林族群正成为英国最大、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外来族群。英国穆斯林,由于伊斯兰宗教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有别于英国主流基督教社会的、独具伊斯兰文化的婚姻与家庭模式;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多就业在收入较少的低端领域或失业,由此成为英国社会的最贫困阶层;由于缺少基本的话语权,由此成为英国社会政策和政治生活领域的"沉默人群"。英国穆斯林族群正成为英国的"平行社会",其中伊斯兰激进分子,正成为英国非传统国家安全的潜在和现实威胁。  相似文献   

12.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进步的作家对广大的妇女的命运总是寄予特别的关注和深厚的同情。他们以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丰富的意蕴,精心塑造了一个个真实动人、熠熠生辉的女性形象。在这个艺术长廊中,关汉卿笔下的妇女形象系列,更是独树一帜。他笔下的妇女形象不仅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妇女在封建礼教统治下所遭受到  相似文献   

13.
<简·爱>问世以来,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夏洛蒂·勃朗特塑造了一个既自尊又自卑、既激进反抗又妥协迎合男权社会的女性形象,并赋予她巨大的激情和基督教新教道德伦理观念,在一系列不寻常的情节发展之后,终于获得了幸福.简·爱是作家理想化了的自我,她的故事是浪漫的、成人版的灰姑娘童话,作家通过虚构实现了女性获得幸福的梦想,从而引起了女性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下半叶,英国妇女的就业变化呈现出三个显著的特点:一、妇女的就业率不断上升,尤其是已婚妇女就业增长显著。二、就业妇女的工作大部分集中在“非标准型”工作方面,这类工作大都是低技能、低报酬的。三、职业中的性别隔离现象仍然存在,但随着妇女进入一些高层次的工作中,这种隔离现象已变得不像以前那样明显。研究和探讨英国妇女的就业特点,可以加深我们对妇女就业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一个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恶作剧,前些时候在英国上下一片感叹声中落下帷幕。千名妇女响应号召,为拯救快要冻死的海鸥编织了4000件小毛衣,结果这一令人感动的爱鸟活动被证实是愚人节的一场恶作剧。 1992年4月1日愚人节这天,英国两家大报上同时登出一个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紧急呼吁,希望从事慈善事业的广大妇女为受严寒威胁的海鸥织1万件小毛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要求妇女树立参与意识。妇女缺乏参与意识,这是因为几千年来妇女头脑中有一个非参与意识。非参与意识是相对于参与意识而言的。所谓参与意识,是对人们以自觉的主体身份参加社会公务(即外部世界)活动的一种主观反映。非参与意识是对处于依附状态的妇女自觉与社会公务活动隔绝,封闭在家庭中的主观反映。参与意识是髓妇女解放而新产生的一个概念,妇女的非参与意识虽然束缚妇女几千年,非参与行为成为妇女行为的规范,但非参与意识这一概念却是伴随妇女参与意识而提出的新概念,是对妇女几千年来的非参与行为的抽象和概括。尽管几千年来妇女一直受这一思想束缚,但没有明确提出这一概念。这说明了传统文化中女性文化的缺损,建立以妇女为主体的女性文化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唐代上层社会妇女的婚姻是唐王朝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是主流思想的一个缩影 ,它反映了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奢华和精神领域的一定开放性 ,也体现出男权中社会妇女地位低贱的本质。在唐代 ,妇女的地位虽比明清时期高 ,但已远不如秦汉时期。  相似文献   

18.
姚婷 《南方论刊》2007,(10):85-86
夏绿蒂·勃朗特是被人熟知的英国女性作家,她的一部《简·爱》更是风靡世界。玛雅·安吉罗则是当代美国非常出色的一位黑人女性作家。她们都在各自的作品中描述了女性青年成长奋斗的历程。本文试图通过种族主义的观点,来考察不同肤色的女性成长经历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妇女自1949年后已全面彻底解放,妇女生活中已不存在任何问题。如果现在还有人提妇女受压迫一词,将会受到猛烈攻击。是的,如果仅仅从劳动生产的角度看.妇女似乎已经与男子平等,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妇女还被排挤在高收入人群之外。但中国妇女基本参与社会劳动生产是不争的事实。但妇女的生活不仅仅是劳动生产.衡量妇女是否受压迫或剥削也不仅仅这一个参数。事实上,在妇女生活的领域.在妇女的身体、生育、性和教育孩子四种形式中,存在明显的剥削和压迫。因此英国女权主义理论家朱莉·米切尔在她的《妇女的领地》一书中指出:家庭历来被看作妇女的领地,妇女主要是在家庭里受压迫。  相似文献   

20.
孙达丹 《兰州学刊》2011,(12):207-209
笛福时代的英国处于社会和政治制度新旧交替、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转型时期。其小说《摩尔.弗兰德斯》通过对一位女罪犯传奇的一生尤其几次婚姻遭遇的描述,反映了18世纪一些妇女生活的真实情况及当时各阶层男女的婚恋观。针对摩尔的五次婚姻,文章拟从法学视角分析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妇女地位、当时男女的择偶观、婚恋观。由此揭露男权社会不平等的妇女地位、不合理的婚姻习俗、不完善的法律,还原金钱至上的社会风貌和法律图景。此项研究对于同样处于社会上升时期,拥有类似择偶观的当代中国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