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在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期生态问题进行批判并思索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认识。它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强调社会实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中介,只有消灭资本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是开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理论源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不断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自然和社会达到和谐发展,是当下城市建设的目标追求。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大众福祉、关乎中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关切中国现实的时代使命。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全新理念的提出,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升华和深化。中国特色的生态观明确批判资本主义生态意识形态,宣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态意识形态,要发挥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领导作用,让人民群众享受生态文明的成果,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让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主义流派。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严厉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异化消费以及生态殖民主义对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生态矛盾,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全球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增添了新维度,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供了国际支持,也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启示: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社会消费生态化;警惕发达国家的生态转嫁。  相似文献   

4.
生态社会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口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马尔萨斯人口论,认为人口、自然和社会发展是相互适应的;在发展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物质变换断裂的现象,阐发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上,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和解的生态维度。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社会观,对于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建基于实践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历史观,在破解社会历史关系中化解人与自然博弈的非合作特征。这种基于历史视域考量人与生态环境的生态观必然导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诊断与批判,为我们超越生态危机的抽象价值观解决方案提供了全新的立场和境域。顺应我国“十二五”时期绿色发展的“国家需要”,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历史维度为基盘,整合和超越西方生态理论厘定的话语模式,构架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以夯实“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6.
美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以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为基础,从社会生产方式入手来审视全球生态问题,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生态批判。他指出了资本主义具有内在的反生态性,揭示了资本主义式的解决环境问题方案的不可行性,提出了拯救生态环境危机的社会主义路向。不仅为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以及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走向提供了一面镜子,而且为我国开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践,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信念基础。  相似文献   

7.
生态马克思主义以生态学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方法,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理性、人性异化,将社会发展的前景寄予"生态"的追寻之中。生态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批判西方传统哲学的结构化思维方式,认为结构化思维促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偏执发展,弱化了社会其它层面的应有发展;一方面倡导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化思维方式,提出建立整体化社会发展的可能路径,要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整体性的相互交织的共同发展。整体化思维与整体性发展的"生态式"思考,为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视角,为"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共同发展,如何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是中国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继承者和建设者,更应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为中国梦的实现的夯实关键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观共同为中国梦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引。因此,当代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需要融合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观,共同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福斯特阐发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批判了陷当今世界于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主张进行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革命”,建立一个真正能够容纳和具有生态道德价值观的社会主义社会.批判和重构是福斯特马克思主义生态道德观的特征.福斯特的自然观、技术观和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道德思想,能够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道德思想体系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对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滥用,以及生存方式中过度的消费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对科学技术滥用,以及过度消费所导致生态环境危机的现代人类生存方式.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在对资本主义生态政治哲学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激烈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生态政治思潮对于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理论无知,力图构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并提出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制和生态方面构建全新的社会制度即生态社会主义.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背景下,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适应时代的需要,为我们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危机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对指导我们科学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批判是全面的生态批判,包含对资本主义工业的生态批判、对资本主义农业的生态批判和对资本主义消费的生态批判三个方面。马克思从生产和消费维度对资本主义展开生态批判,形成了科学而深刻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不是抽象的生态批判思想,而是实践的生态批判思想,即是在实践中产生、随实践发展、解决实践问题的生态批判思想。要理解和把握马克思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的实质,就要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工业、对资本主义农业和对资本主义消费的生态批判三个维度进行实践解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与社会主义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尤其是从现实的社会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出发,深刻地批判了近代西方文明、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正义原则和实践,并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表达了他的卓越的社会正义思想——共产主义理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主义国家在实现公平正义的过程中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反差。认真考察和反思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反差,对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公平正义问题,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春生 《天府新论》2005,3(1):12-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不是纯粹的哲学概念之思辨 ,也不是抽象的哲学体系之建构 ,而是对现实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和为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提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共产主义观的变革是统一的 ,伴随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两次转变 ,其共产主义观也由与人的先验本质相符合的共产主义的理想生存状态转变到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符合的共产主义的科学信仰。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与产生于20世纪的后现代主义都具有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共同性,但是,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后现代主义只是以游戏的方式批判资本主义,而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本质的揭示,对其社会制度的弊端进行猛烈的抨击,提出要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因此,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一种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抱负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虽然后现代主义产生于马克思主义之后,却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我们要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齐晓明 《北方论丛》2016,(2):121-125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发端于早期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它直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矛盾,是分析和解决当代世界生态危机问题的重要理论资源。一方面,马克思批判了导致人和自然相分离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以及资本的反生态性,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另一方面,马克思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极端的立场和生态中心主义的片面主张,以人的实践为逻辑出发点,给予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价值阐释。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的解决,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为解决当代生态问题指明了社会变革之路。  相似文献   

16.
邵笑  曲波 《学术探索》2023,(2):15-21
从历史发生学来看,消费主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意识形态统治,并借由符号再生产机制参与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建构。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危机的集中体现,其结果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日益紧张。只有解蔽与超越消费主义建基的资本主义文明,才能从根本上确立更适合人类生存的文明样态,而历史唯物主义无疑为此提供了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和最彻底的批判立场。历史唯物主义在对消费主义进行彻底批判的同时也敞开了超越消费主义、重建现代社会的建构路径,即实现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当代重构,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对此展现出了有利于人类文明发展转型的理念原则和实践创新,内在蕴含着对消费主义的当代超越。  相似文献   

17.
自 2 0世纪 6 0年代以来 ,由于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导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现象频频出现 ,于是在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基础上便分化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流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态观的立场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危机 ,并提出一些独到见解。罗马俱乐部所提出的人类困境思想深深震撼着世界 ,它的生态危机意识常常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刻反思。我们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观与罗马俱乐部的人类困境问题比较中会得出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是生态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动因。生态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初就对生态环境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富有见解的观点,而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对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生产逻辑的揭示;文明范式的转换;制度层面的规范这四个层面,为我国的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从而产生了一批最新理论成果,也厘清了我国在绿色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强化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转向。  相似文献   

19.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以下简称福斯特)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对全球生态危机进行了分析批判,认为"简化主义"是消除生态危机的乌托邦神话、技术崇拜是破解生态困境的科技谎话、资本主义是诱发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生态社会主义是摆脱生态危机的希望.福斯特的生态危机理论不仅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理论视野,而且对于解决全球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福斯特的生态危机理论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价值启示,而且为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0.
《东岳论丛》2017,(4):30-36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领域中冉冉升起的耀眼新星,它试图以一种互补的结合性方式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与过程哲学的双重超越,使二者彼此融合对方的基本哲学原则,最终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有机化和过程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化。它针对"现代性"所带来的生态危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生态文明实践,以共同福祉为目的,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形成了具有实践性、批判性和带有中国元素化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文明方向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