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公正不应是道德教育的唯一起点,而如宽恕这样的和谐道德,更应当引起重视.尽管作出宽恕的选择是艰难的,但它对个体心理健康、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我国有着深厚的宽恕文化传统,但公民的宽恕更多流于表面.应当构建专业的宽恕教育体系,帮助公民从内心接受宽恕道德并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建设和谐社会,应当构建宽恕心态.  相似文献   

2.
心灵体验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在素质教育中有其重要的价值取向和独特的融通作用。它可以提高素质教育教学手段的情景性和生动性,突破传统教育教学内容的时空性和文本性,恢复教育过程的践行性和关怀性,真正实现师生的和谐互动,对于推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被害人的宽恕与死刑适用--以恢复性司法模式为借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杜文俊  任志中 《社会科学》2005,37(12):72-76
为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而忽视被害人的私权利有效恢复的"二元结构模式",在西方国家遭到了恢复性司法模式的挑战.在我国借鉴恢复性司法模式的合理内核,构建刑事法律关系"三元结构模式",提升被害人的地位,将被害人宽恕作为法定的从宽情节,有利于死刑适用的合理化,也可以起到减少或者限制死刑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本期导读     
《阴山学刊》2013,(3):1
宽恕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和道德现象,近几十年来,宽恕研究日益受到科学心理学的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本期"特别策划"即推出一组宽恕心理学研究的文章。对宽恕内涵的深刻阐释是关涉宽恕心理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宽恕内涵的反思与重构》以消解当代语境下人们对宽恕内涵存有的种种迷思为切入点,以反思西方心理学视域中宽恕内涵研究的局限为前提,以发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宽恕性情的文化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有研究表明,中国思想文化对于中国人宽恕性情以及与之相应的日常道德行为具有其独特的影响意义.系统地检讨宽恕概念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中的沿革情况及特殊含义,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人宽恕的文化独特性.本文在分析中国文化的哲学背景基础上,提供了一些有关中国人宽恕的典型例证;随后,对中国人的宽恕概念进行了语义学分析,讨论了中国文化中宽恕性情的本质和功用.  相似文献   

6.
正义与宽恕是中日和解的两个基本要素,但正义与宽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承认历史的真实性是求同存异的基础。宽恕构成的正是与记忆、历史、忘却共同的视域,只有过去的历史确实不会再来,相信事情正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人们才会从痛苦记忆中解脱出来,平息怒火和宽恕对方,并寄希望于未来。中日关系的根本改善和现有冲突的化解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双方加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二是争取达到整合性的双赢目标;三是采取和平方式并尊重和理解有关各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求得宽恕,从过错的纠缠中解脱,既是向失去了的自由的回归,也是对处在缺陷中的主体性的补全。然而,要得到宽恕,仅仅行动起来是不够的,宽恕的到来不仅需要冒犯者道德意识的归位,还需要被冒犯者获得必要的慰籍,因而不可避免地要求处在这一关系的人们各自成其为自身。因为,处在差异中的人性只有各自相应的需要得到必要的满足,理性才能真正地运作起来,由之建立起来的秩序才能落实个体的自由,才能算是实现了个体的主体性。"面对他者",在差异上思维主体性,列维纳斯运用了一条与总体传统完全迥异的进路。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的刑事法治模式——恢复性司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冲突的持续过程。报应性司法在保护被害人、改造犯罪人以及有效解决刑事冲突等方面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存在着差距。恢复性司法的基本理念与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有诸多契合之处。构建中国恢复性司法的运作模式时,可以在被害人犯罪人调解计划的基础上,扩大参与者的范围,保证恢复价值的真正实现和冲突的真正解决。  相似文献   

9.
王峰 《理论界》2011,(2):79-81
文章以清末报律为研究视角,探讨清末宪法性文件、部门立法、部门法实践一步步将宪政实践虚化的过程。要真正实现宪政,必须通过制度设计和法律实践,保障各项宪法权利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金融创新和谐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金融功能视角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金融创新和谐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作为金融创新的主要环境变化,着重分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金融创新主体行为的影响以及对金融系统整体功能的改进.分析表明,金融创新不能脱离经济环境,基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金融创新是和谐的,二者的交互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人与自然、人与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的过程;金融创新的过程也只有顺应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变化趋势,才能有更快更有效的发展,同时也才能真正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乃至社会进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宽严相济与三个刑事政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顺安  刘艳萍 《河北学刊》2008,28(2):174-178
宽严相济是指惩治违法犯罪的制裁措施宽严适度,宽严协调,其政策实质是区别对待,辩证地运用"宽"与"严"。新中国成立以来,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基本刑事政策,在二十余年的"严打"刑事政策的高压下,实际上已成为应然的刑事政策,而且带有明显的时代政治色彩;而"严打"刑事政策则从临时的应付对策变为长期对策,事实上已取代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基本刑事政策而成为实然的刑事政策。由此使业已存在的中国重刑主义思想更加浓厚,已无法满足刑事司法实践的客观需要。因此,可以借鉴西方国家"轻轻重重"两极化刑事政策的有益经验,将宽严相济确立为当代中国法律制度的基本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2.
与马郎妇相关的佛教故事的流传与改写,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它其实还与观世音菩萨的中国化关系密切。马郎妇故事的不断被改写,无论在宗教、文学还是文化上都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在接受观音信仰过程中对其形象解读的分歧是马郎妇故事不断被改写和形象演变的深层原因。中国僧人的主动适应对文化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使得佛教文化更加广泛传播且具有民间信仰特征。  相似文献   

13.
老年犯罪人处遇应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从刑事政策学角度探讨老年犯罪人处遇,不仅是刑事实体问题,也是刑事程序问题。然而,国内已有研究偏向从刑事实体角度分析老年犯罪人问题,却疏于从刑事程序角度讨论,因而难以有效回应实践。从刑事程序视野探索老年犯罪人处遇问题,借鉴域外老年犯罪人处遇研究经验,有助于完善我国老年犯罪人处遇制度。  相似文献   

14.
汪怀君 《北方论丛》2011,(5):140-144
"交往理性"是理性的崭新形态,它再次张扬了理性价值。以交往理性为根基所形成的道德实践即为商谈伦理。商谈伦理是交往主体之间以语言为媒介、依从真实性、正当性、真诚性基本价值规范而达致相互理解的过程,它能够克服"道德分化"的困境,形成非强制性的伦理共识。而伦理共识的最高境界就是在面对差异与分歧时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宽容、相互包容。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构建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应对犯罪的基本策略,历经"镇压与宽大相结合政策"、"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而演变发展为"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宽严相济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它对于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应当注重贯彻宽松刑事政策,合理运用严格刑事政策,并协调运作宽松与严格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6.
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探讨中国唐代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可为完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借鉴。加强对唐代社会保障体系相关资料的搜集,勾勒唐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指出其具有保障内容和对象的相对全面性,以政府为主导兼有宗教团体和民间参与投资的多元化特点,简要分析其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包括儒家的仁政思想、中国古代的天命思想及佛教的慈悲思想。唐代社会保障制度尽管并不完善,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事业。  相似文献   

17.
知识论研究的问题与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嘉明 《文史哲》2004,(2):15-17
现代西方知识论研究特别明显地表现了形而上学的特征:哲学家们对知识的研究不是从知识的获得过程和知识的最终形式上探究其中的思维活动内容,而主要是研究知识的基本性质、知识成为可能的条件以及知识表达的形式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这些不仅构成了现代知识论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体现了知识论与认识论的不同。在当代,西方知识论发展的一个明显的变化是随着分析哲学作为主流哲学的登场,"形而上学"遭到无情的批判与摒弃。为知识寻求形而上学根据之类的努力,被斥为无意义的东西。哲学、知识论回到经验论。虽然如此,知识论寻求知识根据的努力依然在进行着,只不过这样的根据表现为知识的诸种条件,包括真、确证(理由)与信念等,尤其是"确证"这一条件,构成当代知识论的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18.
论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知识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江怡 《文史哲》2004,(2):14-15
现代西方知识论研究特别明显地表现了形而上学的特征:哲学家们对知识的研究不是从知识的获得过程和知识的最终形式上探究其中的思维活动内容,而主要是研究知识的基本性质、知识成为可能的条件以及知识表达的形式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这些不仅构成了现代知识论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体现了知识论与认识论的不同。在当代,西方知识论发展的一个明显的变化是随着分析哲学作为主流哲学的登场,"形而上学"遭到无情的批判与摒弃。为知识寻求形而上学根据之类的努力,被斥为无意义的东西。哲学、知识论回到经验论。虽然如此,知识论寻求知识根据的努力依然在进行着,只不过这样的根据表现为知识的诸种条件,包括真、确证(理由)与信念等,尤其是"确证"这一条件,构成当代知识论的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19.
从传统知识论到生存实践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俞吾金 《文史哲》2004,(2):12-14
现代西方知识论研究特别明显地表现了形而上学的特征:哲学家们对知识的研究不是从知识的获得过程和知识的最终形式上探究其中的思维活动内容,而主要是研究知识的基本性质、知识成为可能的条件以及知识表达的形式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这些不仅构成了现代知识论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体现了知识论与认识论的不同。在当代,西方知识论发展的一个明显的变化是随着分析哲学作为主流哲学的登场,"形而上学"遭到无情的批判与摒弃。为知识寻求形而上学根据之类的努力,被斥为无意义的东西。哲学、知识论回到经验论。虽然如此,知识论寻求知识根据的努力依然在进行着,只不过这样的根据表现为知识的诸种条件,包括真、确证(理由)与信念等,尤其是"确证"这一条件,构成当代知识论的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知识观与社会批判方法的知识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永军 《文史哲》2004,(2):17-18
现代西方知识论研究特别明显地表现了形而上学的特征:哲学家们对知识的研究不是从知识的获得过程和知识的最终形式上探究其中的思维活动内容,而主要是研究知识的基本性质、知识成为可能的条件以及知识表达的形式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这些不仅构成了现代知识论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体现了知识论与认识论的不同。在当代,西方知识论发展的一个明显的变化是随着分析哲学作为主流哲学的登场,"形而上学"遭到无情的批判与摒弃。为知识寻求形而上学根据之类的努力,被斥为无意义的东西。哲学、知识论回到经验论。虽然如此,知识论寻求知识根据的努力依然在进行着,只不过这样的根据表现为知识的诸种条件,包括真、确证(理由)与信念等,尤其是"确证"这一条件,构成当代知识论的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