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红卍字会根源于道院,它是世界性的民间慈善团体.哈尔滨红卍字会产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根源、组织性质、在哈尔滨的传播活动以及慈善、赈济救灾活动,在当时哈尔滨的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林方直 《阴山学刊》2012,(4):28-33,100
卍字诸说:佛教吉祥标记说、太阳符号说、蛙肢纹女性生殖器说、胜凸组合说等。闻一多《伏羲考》有助于揭示卍字。青铜器上大量蟠虺、蟠夔、蟠螭纹演进为卍符号。原自生殖崇拜。《诗·小雅·斯干》"梦虺生女"与卍儿之母梦卍生女一脉相承。卍儿与茗烟偷情是卍字符号的还原演示。"茗烟"之名也是生殖符号。  相似文献   

3.
红卐字会,又称世界红捂字会,是1922年成立的全国性的民间宗教慈善团体.其发祥地在山东济南。在灾害频仍、动荡不安的民国时期,红卐字会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大量的救济灾民活动。本文通过解析一份《天津红卐字会施粥厂征信录》档案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出红卐字会在募捐赈灾与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充分发挥了积极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南京大屠杀时期,红卐字会的活动包括进行社会救助和参与日伪活动两大部分.红卐字会的社会救助行为固然值得肯定,但参与日伪活动,则使红卐字会的活动具有了善恶并存的两面性.参与日伪活动实质上是沦陷区红卐字会争取日本的"政治合法性"的无奈之举.其实,红卐字会南京大屠杀时期活动的两面性正是抗战时期沦陷区红卐字会艰辛历程的写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日本少数右翼势力,不断妄图为侵华日军血腥屠杀我30万南京同胞的罪责翻案.拓殖大学讲帅田中正明以“‘南京大屠杀’之虚构”为题,专著一书,大发谬沦;另一名作家山本七平在《我方的日本军》一书中,诬称南京大屠杀为“无稽之谈”.最近,日本众议员石原慎太郎又声称,“中国方而应该提出证据,我不认为发生过所谓的大屠杀”、他们进行翻案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法,是抓住南京大屠杀事件中的尸体掩理和处理活动,大作文章,然而,与他们的愿望相反.大量关于尸体处理的档案、口碑资料.恰恰证明了30万南京同胞惨遗屠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南京大屠杀埋尸研究,直接关系到南京大屠杀的规模与遇难人数的实证.在新发现的南京大屠杀埋尸资料中,大部分进一步证实了已有的结论与理念,但也有一部分揭示出了一些新的值得思考的问题.如:红卐字会开始埋尸活动的时间,红卐字会收埋尸体的总数,以及全城大量埋尸基本告一段落的时间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南京大屠杀的规模与遇难同胞的人数,因而是属于牵动全局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最近发现的埋尸资料,提出并初步剖析了这些问题.对这类问题的最终认定,尚有待干更多资料的发现,以及对各种资料的综合解读、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史哲》2010,(4)
如何安置被称为"宗教"、"迷信"的民间信仰及其结社,是近代国家建设中每每出现的问题。通过对明治以来日本关于民间信仰话语的爬梳,可以确认近代日本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特别是信仰结社)认识的知识背景;从日本到中国的认识投影不是简单的复制,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出现交错,各种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的称呼——邪教、迷信、宗教、新宗教、类似宗教,可谓其表征。从这一考察中还可以看到,在"东洋学"或"支那学"之外存在着一个绵延不断的非主流的中国研究传统,它通过"道教"(通俗道教)这一言语装置表现出来。道教研究既来自对"东洋学"或"支那学"之批判,更受到了日本"民俗学"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荀子注重理性与实证而不信鬼神,其宗教向度易被忽视;在先秦精英阶层理性高涨与儒家宗教性一直有争议的情况下,荀子的宗教态度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荀子理性思想中分析梳理其宗教向度,可以更好地把握其理智思维背后的矛盾与张力。荀子在"天"观念中对宗教性是一种排斥态度,在"命"观念中则对宗教进行了一定的保留,到"圣人"观念中宗教性有了显性的体现,而在"礼"观念中更是对宗教性加以利用。荀子作为知识精英对待原始宗教思想的理解,已经与低层的民众有了较大差异,但又不能完全摆脱传统知识背景的束缚。荀子以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来解决宗教问题,这对当代处理宗教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像中国一样,对诗或曰文学赋予了如此之多的责任,让文学(诗)承担如此沉重的化育民众心灵、提升民众精神世界的功能,是谓"诗教"。在西方国家及许多其他民族中,这个任务主要都是由宗教承担的。在中国,为什么会以"诗教"来替代宗教呢?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这个问题:因为中国伦理社会早熟,本土宗教没有充分发育的条件,外来宗教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已经丧失了大部分其本来的精神力量;孔子在匡复周礼无望的情况下,确立了"诗教观",汉代世俗王权接受了孔子的"诗教观",事实也证明了"诗教"的有效性;"诗教"之所以可以替代宗教,是因为诗与宗教在许多方面有相通之处,如思维方式和客观作用方面;"诗教"与宗教一样,都有一种隐性权力存在,这种权力保证了其"教"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宗教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宗教哲学都回避不了的重要问题,井上圆了和西田几多郎作为近代日本不同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们都对宗教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作出了解答。其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能超越自己的宗教立场而客观地对待各种宗教,并且都重视宗教与哲学的关系。但是,二者又有许多差异,圆了视哲学为宗教的基础,而西田则把宗教视为学问的基础;圆了认为宗教是崇信,哲学是求知,西田则认为宗教是体验,哲学是反省。圆了开创的宗教哲学研究为西田为首的京都学派继承,成为日本宗教学研究的重要传统之一。  相似文献   

11.
儒学的现代存在方式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问题,其内在根源就在于儒学的特质.儒学的特质就表现为"哲学、政治、宗教的三合一",或者"为学"、"为政"和"教化"的三合一.而儒学的现代存在方式的思考和探求,应该以拆解和超越儒学的特质,应该以"让哲学的归哲学、让政治的归政治、让宗教的归宗教"为前提和基础.从这一前提和基础出发,在儒学的现代存在方式的探求中,最为牵动我们神经的问题,就是作为一种"宗教"的儒学应该而又能够如何存续和发展.而在政教分离的意义上,儒教要想作为一种"宗教"而获得其现实的存在方式,它还需要使自身更为"宗教化".  相似文献   

12.
崔营 《北方论丛》2010,(6):53-56
日本"第三代新人"作家远藤周作籍由其宗教文学作品创造性地提出了"母性宗教"的日本式天主教观.其文学着力表现出对弱者的关心和救赎,表达了作者对基督教义的反思与探索.他在小说创作中使用了丰富的人物、动物和自然景物,甚至颜色等圣经神学的象征,建构了文字表象与意象的二重结构,力图揭示十字架救赎的真正意涵,表达自己对信仰的诠释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16,(7):148-156
一直以来,一些日本学者对"侘"字的"人在宅中"的意义缺乏理解,甚至将"侘"字误写为"佗"字,妨碍了对其美学内涵的有效阐释。日本固有名词"わび"(wabi)本来是指一种孤独凄凉的生活状态,后来受中国语言文化的启发影响,用"侘"这个汉字来标记,并从"侘"字的"人在宅中"的会意性,而引申出"屋人""侘人""侘住"等词,指的是在离群素居中体味和享受自由孤寂。在日本茶道"侘茶"中,"侘"不仅指独处时消受孤寂,也指在人际交往中仍能感受并且享受孤寂。"侘茶"是一种不带功利目的、以茶会友、参禅悟道、修心养性的美学仪式和审美过程,"侘茶"的"和、敬、清、寂"四字经,最终是要由"侘"而达于"寂",故而我们可以将"侘"与"寂"合璧,称为"侘寂",使其超越社会伦理学的范畴而成为一个茶道美学概念。  相似文献   

14.
日治时期日本神道在台湾的传播与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神道于日治时期在台湾的传播,带有浓厚的双面性格--一方面似乎具有日本传统信仰的"宗教"性格,另一方面又呈现出代表国家仪典的强势"道德"风格。如此双重性格,加上日本治台所谓"同化"政策的虚幻性,以及统治者、被统治者双方对"宗教"观点的差异性,造成日本神道在台湾、特别是被统治阶层间的传播,呈现出无法生根落实的面貌。 本论文除陈述具有"国教"地位的日本神道教,在日本治台50年间传播的轨迹,并藉此解析日本神道教无法在台湾社会"土著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多重空间的构建——论《红字》的空间叙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自问世以来,各种评论层出不穷,大有"说不尽的霍桑"之势.但绝大部分研究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该小说多义性的主题及其宗教特征上,而忽略了它独特的外在叙述形式以及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密切关系.从今天的视角重读这部经典作品,不难发现,这部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杰作实际上已经蕴含了不少现代空间叙事的特征以及鲜明的视觉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6.
彝族吉符“卍、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图形符号卍(卐)的起源,学术界有许多探讨。本文从彝族的具体文化事象出发,深入探讨卍(卐)的起源及其在彝族世界观和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影响,认为彝族吉符卍(卐)最初发端于具体事物(羊角)及具体的日常生活活动(巫术)。字符卍、卐或十,在彝族文化中其实就是一对阴阳相交的羊角。这一结论是对“卍、卐”字符从起源到发展、从具象到抽象、从巫术实践到哲学观念、从社会科学知识到自然科学知识作出的系统性概括。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在儒道墨三家中,墨家是形上建构最为薄弱的学派,但它同时又是三家中宗教情绪最浓的学派。这是一个谜。如果将其宗教仅仅理解为尊天事鬼,那就不仅简单化了,而且也势必抹煞它的形上蕲向。事实上,墨家不仅有其宗教关怀,而且确有其形上追求。只不过它的形上追求与宗教关怀处于一种浑沦状态,需要逐层剥离,方能-一显现出来。一、兼爱与无我"兼爱"是墨家的根本宗旨,故无论是解剖其形上追求,还是分析其宗教关怀,都不能不从兼爱说起。虽然自墨家产生起,人们即以"兼爱"总括其思想。一般说来,这样概括并不错。问题在于,兼爱的…  相似文献   

18.
人类学家李安宅的学习、工作及专业成长与教会学校密切关联。他在宗教理论研究和实地研究中逐步形成了较有体系的宗教社会学思想,提出了"族教分离论"、"宗教成分论"、"宗教和谐论"。这些思想对于处理好民族与宗教关系、宗教信仰自由、不同宗教之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他还对边疆宗教与社会建设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提出了以宗教和谐促进社会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胡岩 《船山学刊》2013,(3):124-129
"宗教意识"是唐君毅宗教哲学的核心概念,它被用来解释宗教的起源和本质。唐君毅认为:在结构上,宗教意识表现为一个包含现实、理想以及超越活动的超越性结构;超越性结构中每一环节的不同,则决定了不同宗教意识在价值上的高下;宗教意识与道德意识、科学意识等相互制约又互相促进,从而共同构成了自我的完整存在所需要的文化意识世界。唐君毅的"宗教意识"概念从存在论角度对宗教起源做了有价值的探索,对其哲学体系的构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研究存在过于主观化的倾向,因而又可能导致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二十年代的红枪会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枪会是民国时期活跃于中原及华北地区的乡村民众自卫武装组织.它起源于民间秘密宗教八卦教系统,继承了八卦教流裔大刀会、义和拳的组织传统,在金钟罩、硬肚,仁义会等秘密社会组织发展融汇的基础上形成.20年代曾一度掀起了一场以红枪会为主体反对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以及盗匪劫掠的群众性武装自卫运动,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对促进北伐成功,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作出一定的贡献.然而、长期以来,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却一直未能给以足够的重视.本文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拟对20年代红枪会运动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