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骆小所 《学术探索》2002,(5):124-126
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感知世界的言语形式 ,发话主体感知世界与认识世界不同 :认识世界所依据的是事物的本质 ,所以 ,它的对象往往只能是处在固定关系的联系中的客体 ;在感知世界中 ,事物的关系和联系却是流动的 ,变化的。这样 ,形成了科学语言与艺术语言的区别。就艺术语言的言语表述来看 ,它反映的虽然不完全是客体 ,但它是客体信息对主体情感的激活。它有的指称相同 ,但语义却不同 ,有的无指称 ,但却有内容。这样 ,增强了人们对艺术语言描写对象的感知度 ,淡化了对描写客体的抽象度。  相似文献   

2.
从比较视角看艺术本质审美价值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本质的审美价值理性在于其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审美反映和艺术符号性创造,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宗教伦理道德相比较,艺术具有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艺术对象包括整个宇宙、人生,自然科学在科幻艺术创作中经常以审美的方式得到某个侧面的反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亦普遍地为艺术家所注目;伦理道德的表征也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伴而行的;艺术产品作为物质构成物,表现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艺术语言符号体系。审美价值理性是艺术对象的本质属性,人及其社会生活的其他价值属性,须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审美价值理性,或者以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社会预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认识,它是认识主体对社会客体的一种创造性反映。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曾提到,“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①认识能力首先是一种反映能力,但它更深层次的机制是创造。认识的创造本质是人的意识根据主体的需求,综合来自客观现实的内容,描述人的实践活动的可能结果和前景的能力。社会预见突出地表现出认识的创造本质,它研究社会客体的现在状态,充分发挥思维超越事物进程的能力和预示未来的能力,获取对社会客体未来状态的认识。创造力的本质是基于客体属性的揭示和主体需要的满足两者的交互作用。这就为我们从事实确认和价值评价角度探讨社会预见及其认识论意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4.
文学创造不同于其它艺术创造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一种语言的创造。语言不仅是文学创造的媒介、手段和工具,而且是文学作品的本体存在方式和价值符号载体,作家只能用语言媒体去把握主体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支配思维并决定认识的方式,引导人们建造意识的大厦”,当作家运用一种语言时,也就是运用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式去序化自身的审美心理内容,创造艺术幻象世界。因而,文学的创造过程,就是作家以个性化的审美心理结构去感应现实生活,再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去外化审美心理内容的语符化过程,语言能力运载着语符感性化了的审美对象,经历了由隐至显的  相似文献   

5.
(一) 变异的三个阶段文学形象不是客观对象的简单模仿,形象产生于作家的审美心理活动,由于审美情感的冲击,人的感觉知觉都发生了变异,因而作为文学形象的基本单位的意象常常是变异了的,亦即与客观对象并不是完全对应的,不是同质等量的。不管意象的变异怎么超越了现实,也不管意象变异与现实的感知有多少矛盾,就整体而言,感知的变异都是与主体的审美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因如此,感知变异才与理性发生矛盾。理性之所以不能自由地变异,就是因为它是一种客观的反映,它的最高任务是认识,认识的对象是客体,因而主体必须向客体认同,用哲学的语言说就是主体必须与客体统一。而  相似文献   

6.
直觉是指主体基于一定的直觉能力、感性经验和事实材料,以形象和概念为媒介,在一瞬间就能直接洞察和把握事物及其本质,并使问题得到完满解决的思维形式和认识活动。直觉的迸发不仅需要诱因的刺激和诱发,而且也需要想象的提带和负载。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的表象的过程。想象属于表象的范围,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表象,表象主要是对知觉的再现和回忆,而想象是一种创造新形象的表象,或者叫创造性表象。因此,想象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而且也是认识的一种表象反映形式。在认识中,特别在创造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逸笔花鸟画集中体现了作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动植物——花鸟之间的表现关系。中国逸笔花鸟画的审美特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它重写意,重意境和神韵的创造,要求表现画家的情感的世界,同时通过笔情墨趣的追求,体现时代精神并直接反映社会生活,成了它艺术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期文艺美学的探索中,为克服“表现论”和“再现论”的偏颇,一些同志力主在“表现”与“再现”的对立统一中,来揭示文艺的本质特征,阐释文艺审美创造的规律。我是赞成这一主张的,因为就文艺审美创造来说,它既不是单纯地“表现”主体,也不是纯粹地“再现”客体,而是要在“表现”主体与“再现”客体的对立统一中,来建构崭新的艺术世界。那么,文艺审美创造“表现”主体与“再现”客体的统一,是以什么方式实现的呢?或者说它的表现形态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种统一的方式和表现形态,就是审美意象。这正如有的同志所说的:“能够成为文学活动细胞、并成为整个文艺学体系内在矛盾点的,只能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所产生的第一个东西——审美意象。正是它,包含了客体对象与主体心  相似文献   

9.
中国美学中的宇宙生命感及空间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美学思想中,主体和客体的互动或感通,往往有着充盈丰沛的宇宙生命感生成其中。中国美学以客观物象为审美对象时,极少将景作为纯客观的对象看待,而是视之为充满生命感的对象化存在,这在刘勰称为物色。宇宙生命感,就是指在中国美学思想中普遍存在的、对于自然物色所感受到的生命和性灵,它们是化育流行的,是吸纳了宇宙万物的创造伟力的。审美客体所透露出的宇宙造化的生命感,更多地体现在中国文论或其他艺术理论中的气化思想。气在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它一方面成为主体和客体相互感应的媒质,另一方面,成为联通宇宙万物的动态途径。物色的审美生命感使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不止于一般的联系,而是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兴功能。物色的宇宙生命感使主体的创作思维及作品都有着动荡开阖的时空境象,它是充满生命律动的。其动态变化,使作品产生了广远的空间之势及相对的精微,是使其审美空间产生亮点的笔致。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的审美探索中,感性与理性、认识与情感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在新中国的美学研究中,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指出,除了人们所说的想象、形象思维这些美的认识形式外,审美认识尚有四种形式:第一,审美的理解。包括审美客体借以显现的符号形式的语义理解、对审美客体的符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验和渗透、意会性的认识三个方面;第二,审美解释。解释就是审美主体从已有的经验、知识出发,对审美客体的符号作出说明;第三,审美认知评价。认识的本质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而当认识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反映时,便形成认知评价;第四,审美再认与模式识别。当过去曾引起我们审美愉悦的事物再次出现时,我们便会随即将其再认、识别出来,并唤起往昔体验过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1.
艺术语言:想象与拟态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语言是一种情感化的符号,想象是艺术语言产生美感功能的基因之一。艺术语言的创造是一个将现实形象地虚化、转化为新形象或无中生有的创造过程,它的言语表层和含义表层具有诡奇的特点。它的目的在于实现主体的自由创造。  相似文献   

12.
抽象是思维过程的重要环节。它对于人们把握事物本质,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文艺并不完全等于认识。文艺的重要特征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它借重想象,诉诸感情。那么,在文艺创造过程中还存在不存在一个抽象过程呢?对此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认为抽象在艺术创造中有重要地位与作用,对这一点人们不能熟视无睹。在理论界有人把形象与抽象对立起来,强调艺术创造过程的绝对直观性,提出所谓文艺创作是用形象思考的过程,这种说法不仅自相矛盾,而且违背创作实际。  相似文献   

13.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这反映决不是生活的复制和照像。由客观客体到精神客体,即由生活真到艺术美,还必须经过作家主体的艺术加工和创造。从审美角度说,文学创作在反映生活时,是对生活之真、科学之真的超越;是作家在生活之真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和发挥作家主体的能动作用,运用情感逻辑对生活之真在更高层次上的超越。 超越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和规律。  相似文献   

14.
认识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哲学界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仅就其中的反映性和创造性的关系问题,略陈自己的意见,以就教于大方. 唯心主义认识论片面夸大认识的创造性,认为认识不仅可以创造观念,而且可以创造客观物质世界本身;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此相反,他们否认认识的创造性,把认识说成是主体对客体的简单摹写或照镜子式的映象.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 ,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在多元化拓展中 ,存在着凸显文学的个体性而疏离个体性与社会性关系的倾向 ,致使一些创作的个人化缺乏深厚的时代与社会的内涵。古今中外文艺实践一再证明 ,文艺活动是以作家为主体的审美实践活动 ,而作家的审美实践绝非是孤立的、封闭的“自我”世界 ,而是主客体的内在契合、个人与社会深度融合的产物。在文艺的审美本质与社会本质的有机统一中 ,既要重视文艺主体的审美自由追求 ,充分发挥作家的主体性与独创性 ,又不可忽视个体创造反映时代的要求 ,具有社会的审美效应 ,满足大众不断提高的审美文化期待。因此 ,重温马克思主义文艺与人的辩证关系的论述 ,对于从理论上确立文学的审美本质与社会本质的关系构成 ,解决创作中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深度融合 ,提高创作与批评的当代水平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迅  乔玲 《天府新论》2005,(6):129-131
审美性是纪录片的一个主要特点,它首先通过创作者主体意识的表达在纪录片中呈现出来,对报道对象和创作客体进行观照、思考和制作的过程,便是创作者主体意识的审美创造过程;纪录片的审美性也显示在它的叙事特征上,往往呈现出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审美特点。纪录片所具有的审美性不仅是其作为纪录片应有的品性,而且永远应该是纪录片创作者美学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审美意识的具体呈现。  相似文献   

17.
诗词意境与想象 想象是文艺创作,也是艺术鉴赏和审美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没有丰富的想象,不可能创作出具有优美意境的作品;而具有优美意境的文艺作品,才可能唤起读者的丰富想象并获得美的感受,陆机早已提出创作构思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文赋》)。刘勰也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  相似文献   

18.
意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思想是中国艺术意境论的灵魂基础。中国原始艺术触景生情心造意象对象化的精神积淀在中国书法诗歌艺术中。意境表现为“天人合一”。意境原则下之创作,表现为艺术家心灵的体悟与想象,创造一虚灵的境界和新的艺术生命,它是艺术家生命和精神的延伸。意境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9.
艺术品是主体在艺术活动中能动地反映和改造客体的产物。研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其演变,对于揭示艺术创造、艺术品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人们把艺术创造过程分为审美感受、审美冲动、审美构思、审美物化和艺术品五个阶段。这样的划分也许稍嫌生硬,因为这五个阶段往往是交错进行、难以分辨的,但为了分析方便,我们暂且依据这样的划分。这里我们从艺术创造的五个阶段来对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其演变作一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20.
文学创作过程的研究,侧重点是揭示创作过程的阶段。现代心理科学和创造心理学的发展,促进了对创作过程的结构及其规律的研究。文学创作过程,本质上是作家的艺术形象思维过程。是表象——意象——艺象的实际运动形式。 1、审美表象——创作的准备和发动审美表象的形成阶段,是审美感兴,是创作的准备和发动阶段,也是作家深入生活,观察、体验、接纳客观现实界的审美刺激的过程。表象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