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南都学坛》2019,(6):83-90
探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是繁荣发展"党的建设"学科的关键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98年来,从毛泽东到习近平,面对革命战争年代的残酷斗争、建设年代的艰辛探索、改革年代的严峻挑战和新时代的崭新使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集中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共同主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进程,形成了一系列契合时代性要求的崭新观点。其中,毛泽东党建理论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推动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新时代党的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亟待继续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代工人阶级的新变化使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先进性理论遇到挑战。然而,只要我们对这些变化进行科学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无论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依然是最先进的阶级。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先进性理论不容质疑。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对社会矛盾科学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并由此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基本矛盾动力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是建立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基础之上的,这一理论体现在经济动力、政治动力、精神动力等各个方面。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有其巨大的历史意义,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雷云 《中华魂》2008,(1):35-37
自2001年重提"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来,人们通常都说这是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是对我党性质的认识的"与时俱进",有的同志还说它"是我们党对自身性质认识的一个飞跃"。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尽准确,似是而非,有模糊党的性质之嫌,因此觉得对"两个先锋队"命题的真实涵义有作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观是在对中国实际状况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创新,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丰富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6.
党的建设目标问题一直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首要问题.这一问题决定着党的性质和党建基本方向.毛泽东1939年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建目标,从而为党的各方面建设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与时代特征、党情实际和中心任务高度统一,成功实现了党建目标的历史性飞跃.在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和创新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建目标.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党建思想系统地论述了加强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建设和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新课题。毛泽东党建思想是由党的建设目标、党的建设基本理论、党的建设方针及方法原则等方面构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核心的问题是要解决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从理论上科学地回答了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重大课题。毛泽东党建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解决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这一"伟大工程"的有力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8.
当代工人阶级的新变化使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先进性理论面临着挑战。其实 ,只要我们对当代工人阶级的新变化进行科学分析 ,就会发现当代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无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我国 ,工人阶级依然是最先进的阶级。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先进性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伟大理论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有三次伟大理论创新 :一是毛泽东同志的革命理论创新 ,二是邓小平同志的建设理论创新 ,三是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党建理论创新。这三次伟大理论创新是探索真理的过程、与时俱进的过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过程、是党的领导集体奋斗的结晶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和谐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分析和判断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和谐思想,对我们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党的凝聚力是党的生命力的象征,是党能够担负起革命和建设领导的内在政治优势.它不是党与生俱来的,而是党在领导中国人民从事革命和建设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无疑对党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凝聚成一个坚强而团结有力的无产阶级政党,使中国共产党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在上个世纪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思想成功地指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没有邓小平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1927年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次会议,对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去向作出了原则性的决策。土地革命前期,毛泽东在从事中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将八七会议确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进行了具体化: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土地改革政策;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和党的思想路线;规定了红军的建军思想和作战原则;阐明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毛泽东提出的这些主张,解决了八七会议所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对八七会议做出了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张闻天在我党历史上两个时期的主要理论贡献是:在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他摆脱"左"的思想影响,著文参加论战,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60-70年代,当"左"和极"左"的思想在全党、全国蔓延时,身处逆境的张闻天,坚持追求真理,捍卫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他在这一时期的理论成果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铺垫了基石。  相似文献   

15.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全面恢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本真精神;被确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历史起点;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已度过百年华诞,但仍保持着青春活力,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卓越的创新能力的创新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集中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进行了一系列伟大的理论创新,取得了影响至深至远的重要成果。其成果集中表现在毛泽东、邓小平和习近平三位杰出的代表人物身上。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念、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中国共产党创新成果的主要代表。21世纪,中国共产党将继续保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新的征途上继续开拓创新,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7.
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形成了丰富的推进农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主要是:大众化是动员农民实现党在农村奋斗目标的需要;为完成民主革命而进行的阶级意识教育是大众化的首要内容;大众化要以满足农民利益和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为根本方法,以党组织和农会为维系力量,以社会建设为载体.大革命期间是毛泽东农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萌芽时期.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是一位通晓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伟人,国学功底深厚,其建党思想批判地吸取和辩证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这一古代优良学风的扬弃成果,大同思想为毛泽东确立党的最高纲领提供了丰富思想材料,尚贤思想成为任人唯贤干部路线的重要活水源头,民本思想为群众路线提供了历史参照系,重德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重视党员修养有着密切联系,群体意识对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义精神产生深远影响,中庸思想与党内斗争理论具有历史渊源关系。通过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扬弃,诞生了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相似文献   

19.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成功实现了这一"结合",取得了革命事业的伟大胜利.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受过挫折,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总结了革命时期"结合"的经验,吸取了经济建设中遭受挫折的教训,又成功地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了,开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无疑,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胜利成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政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了在一个落后国家武装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探索在落后国家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严峻困难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国内外形势不断突变的环境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又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系列的理论创新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