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陈家明  蒋彬 《民族学刊》2020,11(5):120-126, 159-160
体育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学界目前主要就体育现象本身进行对比或论证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而缺乏符号学这一简约方法的深层次解读。国家认同是各种象征符号的集合。体育是一种天然的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含义。因而从符号学视野探究体育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核心是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体育的物源符号化、自然寓意、伴随文本意义、元语言解读、共同记忆塑造功能,有力促进现代国家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认清体育符号的标出性历史反转趋势,采取适当宽幅的文化选择,加强体育元语言的解读,充分利用体育符号媒介作用,增强少数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强化中华“多元一体”认识,厘清国家政治边界,从而有力促进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边境社会稳定与边境民族心理、文化特征紧密联系.问卷调查显示,在直接与越南北部接壤的滇越边境民族地区,当国家所实施的边境政策能够比较充分地满足边境民族的物质需求抑或文化诉求时,滇越边境民族的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意识都会得到逐渐增强.滇越边民基于国家惠边政策所培养起来的双重心理,往往通过其极具鲜明族群文化特征的群体生活行为充分表现出来,激励着滇越边民积极参与和创建有序边境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青海这片土地被赋予了一种文化的意义和象征,因此在历代咏青诗歌中“青海”成为一个意象符号,是一个区域的代表和符号,也是进行国家祭祀,实施国家权力的象征和政治符号.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交融的前提是文化的多元性,少数民族在民族族源上的文化认同、历史认同,都体现着二元化和多元化等复杂性.随着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入,少数民族延续的传统文化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象征.所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革新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5.
木鼓是佤族传统社会原始宗教中用于祭祀的一种神器,由于它的特殊作用,在佤族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并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内容和象征含义.一方面木鼓作为纯粹宗教作用的内容逐渐隐退,另一方面却作为民族文化象征符号的地位日益凸现,近年来成为研究佤族文化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本文综合有关佤族木鼓研究的学术论文和作品,将其主要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性概述.  相似文献   

6.
周莉  解梦伟  曾俊华 《民族学刊》2017,8(5):41-46, 109-110
阿坝州羌族文化艺术中的羌族刺绣,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一,承载着独具羌族特征的文化信息与艺术审美特征,羌族刺绣中的云纹符号既反映出羌族人民本真的生活写照,同时也体现了羌族文化特质与艺术审美特征.云纹作为最具特色的羌族传统纹饰,变化最为丰富、功能特色最多、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最大,在我国的传统纹饰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的文化内涵更多的是一种民族情感的表达方式,变幻无穷的云朵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而人们将这种变换无穷的形态总结归纳为云纹,并应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实现人对原始宗教、原始观念的情绪表达,并产生吉祥、平和、美好的意义,成为代表羌族文明的文化符号象征.本文选取典型的云纹纹样进行比较,研究云纹的造型种类、色彩、构图和表现手法,分析羌族刺绣中云纹的艺术特征,并进行系统的理论阐述,进一步探究云纹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与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2003年云南大学对裕固族大草滩村做的调查资料,运用农村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从裕固族大草滩村的现有行政体系入手,探讨文化网络内部的历史、民族因素,及其更细微的象征符号。以此,进一步分析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关系,探索国家政权渗透到乡村社会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千家洞是瑶族的发祥地,历年来不断有海内外瑶族同胞到此寻根问祖。随着时代的发展,千家洞的含义超出了自然地域的限制,成为瑶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本文从功能主义视角切入,分析得出千家洞具有民族凝聚、文化传承、文化象征和文化旅游这四大社会功能,有利于促进瑶族社会建设、提升民族凝聚力,符合瑶族社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千家洞是瑶族的发祥地,历年来不断有海内外瑶族同胞到此寻根问祖。随着时代的发展,千家洞的含义超出了自然地域的限制,成为瑶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本文从功能主义视角切入,分析得出千家洞具有民族凝聚、文化传承、文化象征和文化旅游这四大社会功能,有利于促进瑶族社会建设、提升民族凝聚力,符合瑶族社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人是天生的符号动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需要从经济发展和制度建构等实体路径入手,还需要关注较为抽象的符号路径。符号是意义的载体,是情感的纽带,在推动“多民族”走向“共同体”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在象征维度上,中华民族通过符号共同体的构建,各民族基于集体想象和情感共鸣,可以生成和巩固彼此间强烈的“在一起”和“离不开”的意识。根据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文化和政治面向将其符号体系分为“文化符号”与“政治符号”。象征符号能够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目标的核心机制在于:共同的象征符号通过唤醒集体历史记忆,强化“我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进而铸牢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