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中国历史上,《北齐律》首创“重罪十条”之例,其中“不孝”罪位列第八,但由于《北齐律》过分简约而未对之洋加解释。唐朝建立后,相继制订《武德律》/贞观律》及《永徽律》,并承其旧例,列“亏损名教,毁裂冠冕”之重罪置于卷首称“十恶”,其中“不孝”之罪位列第七,用以专指那些不能善事祖父母。父母者,所谓“善事父母日孝,即有违犯,是名不孝”。结合散见于其后各卷的具体条款,唐代的“不孝”罪大致可界定为如下八种情况:第一,告言、诅军祖父母、父母,即向官府告发祖父母、父母的不法之事,或因对其不满而诅咒、责骂他们;…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境界”说与“兴趣”“神韵”说之关系试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境界”说与“兴趣”“神韵”说之关系试解·周祖谦一王国维《人间词话》第9则曰: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诗话》‘公’作‘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影’作‘月’)、...  相似文献   

3.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第一个纲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第一个纲要张兴杰著名学者王惠岩先生在其《政治学原理》一书中,高度评价了《共产党宣言》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地位.他说:《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立的开山之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第一个纲要”,它“为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垄”是古代中国皇帝印章的专称,这为今人深信不疑。《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曰:“垄: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的印。”(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亦云:“空:帝王的印。”(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中国文化之谜》第三辑(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传国玉皇何处寻》一文开箱也说:“奎是封建时代皇帝的宝印。”然而,这不冠前提的流行说法值得怀疑。因为,“至”在封建社会时期除了指皇帝的印章外,又可指:(1)太后印。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九年四月,“毒矫王御奎及太后变作乱”。(2)太子印.如《宋书·礼志》:“皇…  相似文献   

5.
也论《水浒》之为农民起义说──与王基先生商榷潘承玉王基先生《再论<水浒>之非“农民起义”说》(《大庆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下称“《再》文”);对历来论争激烈、几成悬案的《水浒》主题作了新的探讨,这对于深入把握作品本体,争取这一问题的早日解决,应...  相似文献   

6.
“日出为易”补说李祥林读《周易》,首先遇到的就是“易”之为名的释义问题。“易”之甲骨文,学界有人认为是日出东山的景象,故释曰:“日出为易。”(见《周易研究文集》第1辑黄振华文,1987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此说固然不错,但是尚可补充。或曰,“易”既...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读李文初同志《释王勃诗中的“儿女”》(贵刊1981年第1期),感到把“儿女”一词只解释成年轻的女子,似不太妥当。唐诗里使用“儿女”一词很多,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宜一概而论。例如,杜甫《赠卫八处士》,有“昔别君未婚,儿女已成行”之句。很难想象,卫八处士的孩子全是“年轻女子”。到了近代,儿女的用法固然有专指女性的(如毛主席诗《为女民兵题照》),但也有兼指男女的。例如,孔厥、袁静合著的《新儿女英雄传》的“儿  相似文献   

8.
一九七六年二月,《论语新探》(以下简称(《新探》)经过该书作者进行了所谓“根本修改”再次出版。既名“新探”,又是七十年代修订出版的著作,人们会以为是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对《论语》的研究有什么突破。然而,它不过是对几组普通词语进行了一番特别的考证,其中最主要的一组就是“人”和“民”。据作者说,他“发现了一件颇为有趣亦相当重大的事实,即孔门所说的‘人’‘民’,是指春秋时期相互对立的两个阶级。”作者断言:《论语》中的“人”专指统治阶级即奴隶主,“民”专指被统治阶级即奴  相似文献   

9.
<正> 笔记的最早的含义是散文,又称“笔”。刘勰《文心雕龙·总术》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心雕龙·才略》又说:“路粹杨修,颇怀笔记之工;丁仪邯郸,亦含论述之美。”可见笔或笔记最早都是指与韵文相对的散文而言。后来便有了狭义的含义,即专指那种内容驳杂、篇幅简短、信笔为之而又常带隽永之趣的文章。结集成书而径以“笔记”命名的也有,如宋代的宋祁把他写的笔记文的结集命名为《笔  相似文献   

10.
有别于“摹仿论”的“取象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的“观物取象”说,有着巫学与美学的双重来源与涵义。前者源于《周易》,专指卜筮者观天察地,制作“卦象”的过程;后者见于《左传》,特指制器者铸铜造器,设计“纹样”的过程。这两种“观物取象”由分到合的历史交融,便构成了中国艺术重“象”而非重“形”的美学特色,使中国传统的“取象说”与西方传统的“摹仿论”貌合神离,形成了各自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1.
自1982年至1996年,岳麓书社陆续整理出版了船山(王夫之)遗著,名之曰《船山全书》,共16册,计46种,每种之末,均有编者写的编校后记一篇。然而文中编者误解船山原著文意和字义者竟不乏其例,试析如下。一、“一以《集韵》为序,始于东”究系何义?岳麓本《船山全书》第九册为船山研究文字学的专著《说文广义》,该书于1989年7月初版,1996年10月重印。该书之首,船山撰有《发例》一篇,该文第一段说:“兹奉六书为宗主,以广《说文》之义,诸不见《说文》者不及之。许氏始制,始于一,终于亥。今旧本部次无所从考。一以《集韵》为序,…  相似文献   

12.
书信往来     
编辑同志:你刊第四期谭正璧文(《关汉卿作或续作<西厢>说溯源》)中说:“到了清初,金人瑞批本《第六才子书》出版,力主‘王作关续’。由于《第六才子书》的盛见流行,于是‘王作关续’几乎成为一时定论。”我读《第六才子书》,见金人瑞无“王作关续”说。金人瑞的主张是:《西厢记》一书,出于两人手笔;《惊梦》之前,为王实甫作,其后不知何人续作。金在《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第七十三条说:“《西厢记》不是姓王字实甫此一人所造。但自平心敛气读之,便  相似文献   

13.
偶然翻到《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一年第三期上的一篇短文——《“郭沫若的化名之作”小解》(作者史明),读后想说点意见。该文作者指出我和单演义先生合编的《鲁迅与郭沫若》一书中,对鲁迅一九三四年五月十五日致杨霁云书中所说的“郭沫若的化名之作”,未能注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第五回,作者借警幻仙姑之口提出一个有关“好色”的命题——“好色即淫”说,而司马迁在《史记》卷八十四有“《国风》好色而不淫”论。“好色即淫”还是“好色而不淫”,似乎成了一桩有待了断的“公案”。  一、“好色而不淫”论与先秦文化中的“好色”观  其一,先秦儒家承认“好色”是人的一种天生“情性”、自然人性。上博战国楚竹书《诗论》第14简:“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①《孟子·万章上》:“好色,人之所欲。”《荀子·性恶》:“目好色,耳好声……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也。”其二,先秦时期…  相似文献   

15.
论近代狭邪小说的思想倾向张云,杜志军以“狭邪”作为妓院的代称,其渊源颇为久远,而把“狭邪小说”作为古典小说的类型名称则始于鲁迅。鲁迅在其《小说史大略》和《中国小说史略》中将《品花宝鉴》、《青楼梦》等单列一类,名之为狭邪小说、并将其基本叙事特征概括为“...  相似文献   

16.
屈原氏族考     
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开头便说:“帝高阳之苗青兮。”可见他是十分重视他的姓氏门第的。刘知川史通·序传》认为司马迁的《史记·自序)是“征三周之故事”。可见屈原重视氏族门第,为历来作“自序”者所效法,探本寻原,莫先于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姓,本帝高阳颛顼氏之后,《大戴礼记·帝系篇》载之甚详,王逸《章句》,已引据之。《章句》又云:“(楚)武王潜号称王,始都于部,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卿,因以为氏。”古者姓氏有别,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又《亭林文集》卷一有《原姓…  相似文献   

17.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担省》末联:“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对其中“努力”一词,《钱往杜诗》、《杜诗镜检》等书无往,盖以为其义训平常易任,无需作注。《杜诗评注》卷十注云:“沈文帝乐府:男女居世,各当努力。”以古释古,仍使人不得要领。今人多按现代汉语中“努力”(用力、勉力、尽力)之义理解之。如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释日:“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第528页)1986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杜诗鉴赏》亦写道:“今后还是各自珍重、各自努力吧!”(第3…  相似文献   

18.
1988年第2期《贵州文史丛刊》刊载拙文《马陵之战.并非史实》.1992年9月,海峡两岸100多名学者于山东省临沂市召开了《孙膑兵法》暨马陵之战学术讨论会,会后所发的“综述”和“会讯”(见《文汇报》1992年10月21日第6版;《中国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12期和1993年第1期)均将“历史上究竟有无马陵之战”以黑体头条列出。与会者一致认为马陵之战是无可否认的。“综述”“会讯”已画龙点晴出“有派”要旨:《孙膑兵法》为残简;庞涓于桂陵之战后乃复出;”卻氏左戈”是“有力佐证”。鄙人颜厚,愿再次张充质的。一、究竟怎样对待汉简《孙膑兵法》“有派”说:《汉书·艺文志》著录《齐孙子》八十九篇,《吴孙子》八十二篇。《齐孙子》就是《孙膑兵法》,而汉简《孙膑兵法》只发现三十篇,还大部分残缺不全,怎么能根本仅占全书三分之一多一点的残简没有提到马陵之  相似文献   

19.
刘瑞明先生《吐鲁番出土文书释词》(载《西域研究》1999年第4期)引《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一册第189页《义熙五年道人弘度举锦券》:“民有私要,要行二主,各自署名为信,沽各半。”第181页《北凉承平五年道人法安弟阿奴举锦券》作“故各半”,编者校“故”为“沽”。第三册第71页《高昌章和十一年某人从左佛得边买田契》作“沽各半”,谓:“故各半”的“故”使句意不通,因而被校为“沽”。但这仅是以多见的“沽”来校正少见的“故”,实际也不成文意。今议,“沽”应是“占”字之误。“占各半”是说同一契约文本,在同一纸上写成一式二份…  相似文献   

20.
辨“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文杂志》1982年第6期发表斯维至同志《说德》一文,训“德”之本义为“生”,为“姓”,为“性”,其说似新。然深考之,则实与古义不合。因作此文以辨之。 欲探求文字之古义,非从训诂学——即考察古文字的形、音、义入手不可。因此本文探求“德”字的古义,自当首先从训诂入手。 《说文》释德:“德,升也。从彳,声。”又释“:“外得于人,内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