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厘清司法与民主的内涵及其关联,可以为研究司法与民主问题奠定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在实践中,专家证人制度作为一种司法制度,其与民主之间的关系也颇为密切,愈来愈受到司法界与理论界的关注和青睐。专家证人的广泛性、专家证人的独立性以及专家证人的公正性是专家证人民主性的价值所在。鉴于我国目前鉴定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民主、公正和效率的专家证人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公开审判与隐私权保护之平衡——以刑事审判为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法治对司法透明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公开审判制度及其运行是司法透明的一个重要体现。但是,公开审判与人们日益关注的隐私权保护之间又极易产生冲突。虽然隐私权在目前阶段还只是各国宪法中的隐形权利,但在审判公开过程中,同样应形成有关原则和制度,防止当事人隐私权受到侵害,从而防止给当事人带来后期的及不必要的损失。随着公民民主意识的提高,法院在进行公开审判探索和尝试的同时,也应平衡司法民主和权利保障之间的关系,从而降低司法改革中产生的权利保障之负面效果。  相似文献   

3.
论司法文明     
陈建军 《云梦学刊》2004,25(4):45-48
司法文明是指人类在长期处理各类案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法律文化及其各种表现形式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司法理念、司法制度、司法条件和司法行为。其本质是民主和公正。其标准包括客观中立性、行使职权的独立性、司法的民主性、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统一性、队伍的专业性、尺度的统一性、司法的神圣性和条件的完善性。要建设高度的司法文明就必须推进司法观念的转变,推进司法体制的改革,加强对司法建设的投入,强化司法人员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司法改革:司法本性的沦丧与重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司法的本质特性有 :中立性 ,独立性、专业性、民主性、权威性、被动性。我国的司法制度和近年推出的部分司法改革措施有许多方面违反了司法的这些本质特性 ,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司法制度的缺陷和司法改革措施进行分析 ,以期探索我国司法改革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5.
司法与民主之间是一种统一的、相容的关系,但就某些具体司法制度而言,司法有背离民主的倾向,法官职业化这一司法制度就体现了司法与民主之间的这一特性。无论是英关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国家的职业法官,其任命都以非民选的方式为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与民主之间的“紧张”关系。解决和调整这一“紧张”关系的最好途径,即法官应从社会的视角出发适用法律以及更多地关注民众在法官职业化进程中的作用。我国的法官职业化建设,也应适度考虑职业化存在的缺陷,调整职业化进程与民主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6.
与传统刑事司法相比,恢复性司法在保护受害人权益、预防犯罪、满足公众参与、提高成效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我们应该积极研究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恢复性司法模式,使我国的恢复性司法制度既符合世界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从而把恢复性司法制度科学地融合到现行刑事法律制度中.  相似文献   

7.
与传统刑事司法相比,恢复性司法在保护受害人权益、预防犯罪、满足公众参与、提高成效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我们应该积极研究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恢复性司法模式,使我国的恢复性司法制度既符合世界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从而把恢复性司法制度科学地融合到现行刑事法律制度中。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有刑法解释与适用制度忽略了公众在体制内的主体地位,正式的刑法解释权由国家机关垄断,不仅造成司法解释与适用结果的公众认同度低,而且违背司法民主的基本精神。中国的刑事司法改革必须将公众的解释权纳入制度的框架内,通过建立对话协商的司法民主制度,保障公众与司法人员在体制内开展对话协商,实现司法机关、司法人员与公众的视域融合,实现刑事司法的民主性与公正性,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日益多元化,司法公信力日渐式微。把协商民主引入司法领域,将传统社会的单向型司法制度改造为多元社会的回应型司法制度是当代司法改革的现实选择。解构传统司法制度的同时,厘清回应型司法的概念、特征及其理论逻辑,将其从单纯的内部自控体系建构成由宪法传导机制、民意反馈机制和个案调处机制三位一体的他控体系与自控体系相统一的回应型制度,使其受制于宪法的有力拘束,运行于民意监督之下,并通过个案调处机制实现对多元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10.
司法的民主性体现在司法过程中的很多方面.司法的民主性与司法的权威性一样是司法的本质属性之一,不应该于司法权威性的巨大光环下黯然失色.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不是为解决诉累而设立的临时性措施,而是司法民主性的内在要求.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体现了司法的民主性,应该以司法民主性理论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提供正当性与合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宪政制度下,人民享有对立法、司法、行政等国家权力的监督权.以权利制约权力是时权力进行监督、防止权力滥用的重要内容,人民监督员制度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具体方式.人民监督员制度体现了民主原则,符合法治的基本要求,具有民主性、外部性、权利性、社会性的基本属性,应当在宪政的视域内界定其性质并完善相关的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陪审制度:比较、反思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陪审制不仅与英美陪审制在制度层面存在不同,而且司法实践的运作状况也有重大差异.陪审员既不能进行裁断,也无权对案件具体问题进行处理,只是"陪同审判"而已.原因在于职权主义的审判模式对陪审制度的运作存在负面影响;实施缺乏相应的配套制度;价值理念使陪审制的有效运作受到深层影响.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加快和司法改革深入,陪审制可能淡出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13.
听证在行政决策中被立法者赋予了民主功能,然听证之听取意见功能定位决定其可提供的只能是公平感,难以承载民主价值;听证权之程序性权利取向也易造成公众在决策体制中的"结构——过程"两阶段的角色断裂,进而使民主性失落。协商则有助于充实公众参与权、促进"权利制约权力"机制的生成、促成平衡各方诉求的决策结构形成,使公众参与主体得到肯定与张扬,且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服务型政府建设及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为协商方式在行政决策中的确立提供了客观基础,协商可修复失落的民主性,是走出行政决策民主性困境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4.
权力运作的基本规则要求凡奉行民主政治的国家必须对其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加快深化司法改革进程,构建权威、公正、高效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问题、恢复提升司法公信力已成为社会普遍共识。  相似文献   

15.
双轨制少年司法模式是以少年司法制度的运行机制为标准,将非行少年事件的处理方式划分为保护程序以及刑事司法程序的少年司法模式.双轨制少年司法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少年法院管辖的广泛性、保护程序审理的特殊性以及非行少年处遇的非刑罚性.双轨制少年司法模式建立在深厚的法学理论基础之上,不仅其表露出的"平衡"的法律思想值得学习,制度上的设计与衔接上的精妙更是值得我国在构建少年司法制度中进行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合理性和形式性是马克斯·韦伯理论体系中用于描述经济、政治、法律等社会行动是否遵守内在规则的两个概念。从司法理性化理论层面考察,宋代州府司法在机构权限范围划分等体制层面展现出形式合理性特质,而在审判过程方面则表现出实质合理性风格。立足于宋代司法制度发展的历史背景,可以看出,这种司法体制与审判过程之间的合理性悖论,是宋代司法制度建设中所形成的儒法冲突的产物和体现。  相似文献   

17.
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制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邱远猷 《中州学刊》2001,2(6):83-86
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制度改革,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是20世纪初开始的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新篇章。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仿效西方国家司法原则与制度,采行法治主义、人道主义、民生主义,积极改革封建传统司法制度,创建了近代新司法原则和制度。  相似文献   

18.
199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的刑事诉讼法反映了人们对刑事司法民主性、公 正性的追求和愿望,导致了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诉讼法制现 代化的进程。但实践与立法本身仍有较大距离,刑事诉讼法的严格实施尚未完全变成现实。同时, 司法实践也反映出刑事诉讼立法仍然存在缺陷,需要加以完善。重新认识程序法的价值,在实践中 继续深化改革,才能实现刑事诉讼法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9.
司法救助制度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司法制度,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司法过程中弱者一方的合法权益,体现了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司法的和谐与人文关怀。司法救助制度虽然在我国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我们有必要对其加以完善,以使其对我国和谐法治社会的构建起到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立法的技术路线——专家立法在立法公民参与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法应当反映民主价值的要求是立法的核心理念。由于立法活动本身存在的技术特征,所以,在规则设计上完全依赖处于不确定状态的立法民主性价值必须受到立法的技术规则的限制,而在制度上有效整合立法民主性和立法技术性的最佳途径就是在立法活动中充分彰显专家立法的作用。专家立法实际上是立法民主原则与立法科学原则的有机结合,在立法公民参与中应当占据最核心的地位。要真正地以立法与现实之间的对应和协调性作为立法活动质量高低的判断标准。在此过程中,应当妥善地处理立法活动中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之间的价值相互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