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用火是旧石器时代人类发明的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三峡是我国重要的化石人类遗迹分布区.也保存着很重要的人类用火遗存。在距今约8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三峡地区古人类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石烹法”炊食技术。该技术的发明,使三峡地区古人类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煮食方法加工熟食的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末期,该技术迅速向我国其他地区传播。三峡地区不仅是世界上重要的古人类演化地区,而且也是研究早期人类用火技术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地方。  相似文献   

2.
日本在伪蒙疆政权时期的家畜收购输出统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占领蒙疆地域后,为掠夺该地区的畜产资源,实行畜产统制政策,即对家畜及畜产物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实行强制性的政府指令、控制措施。在流通方面对家畜及畜产品的收购、对外输出、价格、加工等方面实行政府统制,其中家畜收购和输出是畜产统制政策的重点之一。当时从事家畜收购输出业务的有家畜输出组合、家畜交易厂、豪利希亚等。本文对以上流通领域的家畜收购输出机构从设置背景、计划及实践活动叙述分析,揭示伪蒙疆政权时期家畜收购输出统制政策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家畜繁殖学》是高等学校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基础课,是后期家畜养殖各论课程生殖生理和繁殖技术的基础,《家畜繁殖学》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以后专业课的学习。简述了案例式教学法的优越性,以及《家畜繁殖学》案例库的建设。同时,介绍了启发式案例教学在《家畜繁殖学》教学上的应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建议,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具体情况,不断改进案例式教学,同时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摸索出适合《家畜繁殖学》的案例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三峡地区是我国科举时代学校教育较为落后、科举人才较为匮乏的地区之一。宋代以降,学校勃兴,人才辈出;明清之际,学校普及,人才蜂起。该地区科举时代教育与人才呈现出整体落后性、区域差异性、人才中心的变异性、教育发展的渐进性等特点。这种情况的形成,不仅归因于多种政治因素,而且也与当时三峡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等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三峡地区有着极为丰富的鱼类资源,鱼在三峡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科学文化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由此形成了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鱼文化。三峡地区的古代民族多与鱼有着某种渊源。鱼与三峡地区人们的生计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它也是文入雅士、骚人墨客吟诗作对的对象。此外,鱼与三峡地区的科学、艺术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三峡地区迄今为止共发现了8处人类化石地点。三峡地区是我国乃至世界古人类化石密集区。该地有距今约200万年左右的欧亚大陆早期人科成员,也有距今1万多年的晚期智人。从早更新世早期至晚更新世晚期,三峡地区基本形成一个较连续的人类"演化链"。客观总结、科学规划三峡地区古人类研究工作,是三峡地区人类化石资源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人类活动对库区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如今,当人类有意识地对库区自然景观进行大规模改造时,从环境考古的角度研究三峡库区远古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的互动、三峡地区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三峡地区聚落遗址与生态经济、三峡库区水文资料的研究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新形势下认识库区人地关系,合理保护、规划和开发库区资源条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为探索华夏初始文明和史前史遗迹,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专从甲骨文所蕴含的远古信息,探讨史前先民的狩猎与动物驯化以及家畜饲养与农业的关系。大约1万年前在西南亚(两河流域)、北非(埃及)、东亚(华夏),几乎同时开始了养畜业。本文通过对甲骨文相关字源的解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华夏先民的渔猎三步曲发展实况;分析了华夏先民牧放或圈养家畜的几种方式;进一步叙述了中外史前驯养动物的差别、远古诸民族对家畜的使用等等;并比较了中外古代先民的祭祀用畜情况。最后,本文还着重论述新兴的古DNA(ancientDNA)技术,可帮助我们揭示更多的动物驯养史,也为探讨史前人类迁移史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加强与国内其他区域的互动合作,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涵。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融区域发展与祖国统一为一体的特殊国家区域战略,其与国内其他区域的互动合作,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格局中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从全国发展大局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国内其他区域的互动合作,拓展区域互动合作思路,创新区域互动合作模式,既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也将成为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10.
闽台区域文化从总体上说与闽南民间文化有密切关系。闽台共同文化区的形成,既是移民与文化传播的结果,同时也是两岸密切交往关系的产物。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闽台共同文化区形成的过程,强调指出,历史上大陆向台湾的移民以及闽南文化在台湾传播为闽台文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两岸的交流互动以及在此基础上结成的血缘文化纽带则是闽台共同文化区形成的重要条件和最终标志。  相似文献   

11.
新石器时代及其以后的石斧,是人类较早的定型工具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在生产技术方面取得了极大进步。长江三峡地区西陵峡区域夏商时期文化遗存中,发掘出土了一种夹柄石斧。这种夹柄石斧是三峡地区先秦古居民发明的一种复合型工具。将其与手握类石斧进行使用性实验和比较,证实夹柄类石斧在生产方式和工作原理方面具有较大的科掌性,显示夹柄石斧是夏商时期西陵峡区域独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广告跨文化传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现象。广告传播不仅传播商品信息,也传递和塑造文化。广告传播客观上需要传受双方共同文化基础的支持,不同的文化背景是人们解释行为的参考标准,也是人们理解来自不同文化的广告内涵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广告跨文化传播指的是广告信息在不同文化域之间的运动,其研究范围是文化相异对广告传播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如何正确处理广告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如何进行国际跨文化广告传播应作为研究的重点,力求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提高我国的对外广告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书院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教育组织,而且也是重要的文化传播组织.书院的传播活动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传播空间上实现了从私密性到公共性的转变;二是传播层次上实现了从知识生产到学术谱系的提升;三是传播理念上实现了从个体教化到社会教化的延伸.书院传播活动的发展,是其立足于地方社会和获得制度化赓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实现现代化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也是近年来经济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曾坤生教授在多年扎实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立足于动态协调的基本思想 ,对有关中国区域经济动态协调发展的一系列重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动态协调发展 :迈向 2 1世纪的中国区域经济》(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998年 5月版 ) ,就是这一研究的宝贵成果 ,它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 ,也为政府选择、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参考。该书对国内外重要的区域经济发…  相似文献   

15.
大学与区域发展共生系统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宏  程雁雷  夏焰 《学术界》2008,(2):176-187
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是教育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高等教育学等多学科所一直关注的学术命题,也是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跃升为大众化之际有关大学改革的实践命题.从方法论考察,以往的研究大都是把既有的大学和区域经济状态作为给定的静态基础,就高等教育作为经济发展"要素"的效应、区域经济对高等教育的支持程度等视角展开的,缺乏从动态的、系统的相对关系模式及其效率和制度环境上的研究,因此需要在方法论上创新.而以共生理论的视域和范式来观察和研究大学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大学的生存发展取决于与区域发展共生程度和共生效率.我国的大学与区域发展共生系统的建构,需要从再造共生单元、创新共生模式、完善共生界面三个环节着力,尤其需要以具有系统性的战略思路和方案加以推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区域利益关系失调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经济全球化及区域一体化是双刃剑,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和完结以及信息化浪潮,在促进世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区域经济关系失调,是区域经济利益冲突形成的外部条件.同时,从内部原因看,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问题、工业化道路的选择问题、区域经济政策缺陷问题以及区域利益主体间的博弈问题,都是区域经济利益关系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现有文献中有关巫山神女的记载较多,三峡地区也有不少关于神女传说的版本,只是其与文献记载的神女故事情节相差甚远。民众在创作民间传说时,会根据具体的自然环境、社会伦理道德要求、自身的价值观、主流社会的需要以及文化传播等多种因素,完成传说情节的塑造。  相似文献   

18.
清代以来三峡地区水旱灾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流域历代频繁的水旱灾害,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研究距我们最近的清代以来三峡地区的水旱灾害,对于了解这一地区的水旱灾害情况,总结灾害规律,进而预测未来三峡地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依据清代地方官员关于洪涝灾情的奏疏、清代方志及洪水题刻等大量史料,详细分析了长江三峡地区水旱灾害发生的规律,认为长江流域水旱灾害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相对而言,水灾更为严重,危害最大,即使三峡工程竣工以后也应重点防治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我国电视事业自身的发展、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以及社会科学传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等多重原因,当今各类电视节目中出现了形式多样的社会科学传播现象,这些现象在总体上呈现出实用性和知识性兼顾,通俗性和学术性并存,附带性和隐匿性相伴等特点。同时,尚处探索期的电视节目中的社会科学传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创新思路加以改进。而除电视外的其他大众传媒中的社会科学传播也有待学界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与小国相比,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多样,国内市场广阔,经济发展的内向程度较高。如何根据国内各区域的资源禀赋特征和社会经济基础组织分工协作,促进各地区合理、协调发展,是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试图就发展中大国区域发展的两个主要问题,即区域平衡与不平衡发展问题和区域专业化分工与区域综合发展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以期深化对我国区域发展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