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必须重建有新时代内涵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重建可以通过文学参与来部分实现.农民的文化权利与文化利益,农民的文学阅读和文学表达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议题.新世纪中国农村的沉沦和希望被农村题材文学以日常、细节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呈现,乡村日常底下所沉潜的苦难和温情被充分地展示.种种迹象表明:文学创作,尤其是农村题材文学创作正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到农村的文化建设、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再造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文学英雄形象的塑造构成了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与写作视域,"十七年"、"文革"、"新时期"三个阶段的"英雄叙事",观念复杂,演绎变化,其所经历的"人"——"神"——"人"的文学路径,反映了文学的特质与规律,亦成为我们观察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镜像。  相似文献   

3.
百年中国的主流文学不是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主流,而是"题材"意义上的主流.主流文学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左右下,出现了两次转折:一次是乡土文学向"农村题材"的转移,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中国主流文学在思想倾向和审美取向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思想倾向上,是民粹主义的民众崇拜;在审美取向上是暴力美学崇拜.另一次是"农村题材"向"新乡土文学"的转移,发生于80年代初期.这一转向,使中国主流文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最重要的特征,一是对乡村中国"超稳定文化结构"的发现;二是乡村叙事整体性的破碎.这两次转移并不是简单的历史重复,但对农村题材意识形态性的否定却是未做宣告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故乡》与《寻根团》具有互文的意义,后者是文化诗学小说、后寻根文学。它传承《故乡》对"乡村现代性转型"的拷问,在鲁迅的文明/愚昧的启蒙起点上,超越时空,立足于身份认同、反思现代性、三农问题等维度发问,显示更加决绝的出走姿态。主人公王六一的认同从失根—寻根—扎根;从身份的建构—解构—重构,终于完成"故乡"从乌托邦—异托邦—恶托邦的认识转化与出走。农民心灵的安顿、溃败乡村的建设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数量激增成为中国文学发展中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而工业题材小说创作在数量、质量和影响力上却依旧显露出"愧对当代"的尴尬,并在整体上呈现出"题材"焦虑与创作勃兴对峙并立、抵牾纠葛的独特镜像,其历史渊源和现实诱因值得深入探究。工业题材小说创作若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在作家的使命承担,小说主体内涵扩容、节制和变革叙述形态等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进行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5,(7):114-119
乡村现代性造成了乡村传统社会解体、传统文化失落、民间信仰消逝、伦理道德丧失、人际关系紧张和农民精神异化等深层次负面问题。当代作家记录了乡村生产生活空间不断破碎、家园渐趋崩坍的声音。这些满怀焦虑的文本所表征的废乡镜像,既是对数量庞大、日渐崩塌、痛苦迷惘的中国村庄的艰难指认,是对乡村转型期农民主体的苦难故事、底层生活、灵肉挣扎以及理想抗争的书写,也是对乡村现代性和现有乡村政策的现实呈现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7.
所谓“都市文学”,指的是反映都市生存情境及人在其中的生活状态的文学作品。这是以作品题材的地域范围加以界定的概念,也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它是与“乡村文学”相对而言的。长时间内,台湾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受到格外重视,然而随着都市的扩张和乡村的萎缩,特别是近10年来飞速发展的都市文化进程,无论是乡土题材,或是仍耽留于农村的作家,都越来越少。在乡土文学无可避免地式微的同时,都市文学逐步兴起;进入80年代后,更以其笼罩、辐射台湾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的广度和深度,磅礴于台湾文坛。正如台湾青年作家黄凡和林耀德所说:都市文学业已跃居80年代台湾文学主流。当然,在这一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中,无论是作品的具体内容或不同作家的情感特征,都有很大的区别。根据作家的情感、价值取向和美感经验特征,可以分出如下几个类型。  相似文献   

8.
中国乡土小说与俄罗斯、波兰文学石薪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先驱者鲁迅曾多次谈到,是俄罗斯、波兰及东欧诸小国文学触发了他致力于农村题材的创作。他说:“我常常想:俄国文学是伟大的‘乡村文学’。并且想:果戈理更其是首先的一个人。我的比一切的国度的文学,更爱俄...  相似文献   

9.
文化全球化和现代性是新国学生成的两大语境.新国学的宏阔视野,使我们在中国学术的大坐标系里,更自觉地对当代地域文学进行价值定位和身份识别,凸显其保护文学湿地的生态意义,激活其文化守成的民族意识.新国学"归宿感"的隐忧与当代地域文学的"家园"之思相契合,而浓重的家园意识注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守望姿态.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性的断裂和消费主义的莅临,文化价值谱系与人文话语范式陷入解构的困境,现代性文化所坚守的启蒙理性、艺术自律、人文神话、审美超越、历史总体性等元话语,在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下不再合法,代之以后现代主义的世俗化、多元化、浅表化、文艺消费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碎片化等.现代性以来的文学话语范式也随着文学共同体的解散、"文学场"的"他律化"和文学实践的消费化而面临阐释的焦虑,甚至失语.  相似文献   

11.
现当代文学以身体叙事为镜像,映照出20世纪各个时期人的生命质感,并随社会变迁出现三次大的伦理转向。"五四文学"乘新文化运动之势,掀起身体伦理启蒙热潮,生命本体性得到张扬。"革命文学"取代启蒙文学,身体叙事由启蒙伦理转向革命伦理,身体成为革命拯救与被拯救的对象。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文学叙事里,身体成为政治的驯服与规制物,文学性与身体本体性随政治的强化而消隐。透过文学叙事的身体镜像,中国社会现代性与生命伦理的艰难进程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当代题材的苦难文学,是指新时期以中国当代社会性苦难为审美对象的创作.它们对苦难的描述,揭示了中国当代社会某些根本矛盾与普遍问题,体现出对人的基本权利及生命价值的尊重,显示着文学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它们破除了"社会主义没有悲剧"的神话,证明中国当代文学存在严重的伪现实主义现象.它们也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态度,总体上具有文学史意义、严肃文学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等多种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殖民现代性"概念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台湾知识界对台湾尤其是对近代台湾的阐释,在文学艺术领域,"殖民现代性"问题则牵涉到感性领域的现代性规训与反规训的命题."殖民现代性"范畴的引入,对于当代台湾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确意义深远,它打开了当代文论阐释日据台湾文学更开阔的空间,打开了后殖民论述"在地化"的阐释空间,也为台湾身份认同的复杂性提供了一种更为细腻的解释.重新认识现代性问题的复杂性,重新反思"殖民现代性"的矛盾与暧昧,并发展出一种真正具有批判性的、多元的和开放的现代性观念,迄今仍然是摆在台湾后殖民知识分子或批判的知识分子议事日程上一项重要的思想课题.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社会及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物质的变化当然比较直观,通过眼睛和数据分析即可大致了解。关键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村题材文学的叙事,是个不错的分析观察切入口。从意识形态化表现到诗意象征化表达,再到新的意识形态呈现,是这40多年来我国农村题材文学所走过的粗略发展轨迹,特别是新的意识形态化呈现阶段的今天,农村题材文学叙事,又似乎普遍性地走向了与现实错位或者脱节的误区。无论故事题材、故事讲法和价值模式,均显得依附政策有余而独立判断不足,都急需文化现代性的转型升级,方可回答时代迫切追问的精神和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代欧美文学对现代性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文学叙事与现代性展开的关系上。因为现代性的展开既是一个历史事件、一种现实进程,也是一个文本事件、一种话语建构。在现代性展开过程中,文学叙事既发挥了建构新现实的功能,又在其参与建构的现实的挤压、制约和影响下,改变了自己的存在形态和整体格局。换言之,现代性进程和文学叙事之间有着一种平行展开、互为因果、互相纠结、互相影响的共生关系。其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焦虑"作为现代性核心体验,与乡村现代性转型紧密相连,楔入当代乡土中国和农民。当下文学里,首先表征为生存焦虑,并内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训和动员,引导乡村改造和经济社会建设;其次是致富焦虑,作为"民族国家"现代化的代偿物,在现代化追赶中衍生创伤、怨羡等次生危机;再次表现为身份焦虑,乡村巨变、农民身份裂解进一步倾覆本体性安全和认同的确定性。考察农民"心灵史"有助反思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7.
李力 《学术论坛》2007,1(3):153-159
在十七年中国文学的城市现代性表述中,各种与国家工业化无关的城市生活形态都被排除掉,而只是突出国家工业化逻辑,工业题材作品被巨量生产出来。此类作品以想象的方式表述了工业逻辑与国家公共性和伦理原则结合,对日常生活、人的属性的全面控制,表现出极端的大工业现代性编码。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7,(2):93-99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自古与文学密不可分。中国是大河文明之国、内陆河流大国,书写河流是古老而恒久的中国文学母题。中国文学史上存在着大量丰富的河流文学文本,是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但至今"河流文学"并没成为一个通行的概念术语,尚未得到学界足够的关注,更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考察和研究。"河流文学"主要指以河流或与河流相关的事物为主要题材、表现对象、核心意象、叙事背景的文学文本,它与临河住民的生存状态、文学家主体的生命体验、诸多现代性话语密切相关,既是文学地理学视域中的重要内容,又是乡土文学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论域。  相似文献   

19.
作为和古代相对而言的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包括社会结构、精神意识和审美感觉的现代性.有两种不同的现代性,一种是欧美式现代性,一种是社会主义式的现代性.20世纪的中国社会包含这两种现代性,它决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也具有两种不同的现代性,它体现在"五四文学"、"17年文学"和"新时期文学"的差异之中.但是,这种差异只是文学现代性之中的差异,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的具有现代性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20.
台湾现代性的形成并非对单一日本文化的模仿,还包括对祖国大陆的现代性的接收,并与台湾当地的本土文化不断进行对话与颉抗,产生独特的"另类现代性".台湾女性文学的发展与台湾的"现代性"有密切的关系,对"现代性"的追求与抗拒,促成了台湾女性文学的流变,从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台湾女性文学发展来看,台湾当代的女性小说特点,除了对父权文化的抗争之外,更包含对于家国叙事的关注及台湾当代社会现象的观察与省思.台湾女性文学对于"现代性"在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等领域的反思,使得台湾女性文学的特色不仅表现在对性别压迫的抗争,更是女性在各个领域的主体性的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