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考察投资者-管理者异质信念与融资成本及管理者自由度(autonomy)的关系,分析投资者-管理者异质信念对公司股权债权融资选择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下不同融资方式的股价效应;使用Probit回归方法和2005-2010年沪深A股再融资数据,对分析结论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投资者-管理者异质信念较小时,公司倾向于发行股权,其股价效应显著为负,且股价效应与投资者-管理者异质信念正相关;投资者-管理者异质信念较大时,公司倾向于发行债权,其股价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针对金融资产收益率序列的非线性动态变化和投资者参数确定的传统假设,考虑状态变化的最优资产组合选择以及参数不确定性下投资者学习行为对最优资产组合选择的影响,运用马尔科夫机制转换模型刻画市场状态变化,采用贝叶斯学习准则描述投资者的学习行为,建立状态变化和投资者学习行为下资产组合选择的离散时间模型,使用期望最大化算法和动态最优化方法给出模型的参数估计,使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投资者的资产组合选择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市场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动态变化,可以将市场分为牛市和熊市.在短期,当市场处于熊市时,投资者将全部财富投资于债券,不投资于股票,但市场处于牛市时股票的投资比重会大大增加;在长期,牛、熊市下股票和债券的权重会稳定在某个水平.市场状态的不确定性造成投资者产生对冲不确定性风险的需求,当市场向好时,投资者学习行为导致其投资于更多的风险资产;当市场状态无法确定时,投资者对股票的投资更为谨慎.考虑市场状态变化的投资组合选择能够提高投资者的总体效用.  相似文献   

3.
上海证券市场动态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四种基于期权理论的动态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期权复制保险策略(SCO)、固定组合策略(CM)、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CPPI)和时间不变投资组合保险策略(TIPP)。在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推出之际。应用CPPI和TIPP投资于上证180指数。并对这两种策略在不同市场走势下的表现进行了比较,给出了不同参数下两种策略的投资绩效。结果表明,在股市先跌后涨和先涨后跌两种市场走势下,CPPI和TIPP都能达到保本的目的,CPPI比较适用于牛市,TIPP比较适用于先涨后跌和先涨后震荡的市场。  相似文献   

4.
异质信念、融资决策与投资收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松现代公司融资理论的同质信念假设,在异质信念下构建公司股权债权融资模型,分析公司融资决策与投资者及管理者信念的关系,讨论异质信念下投资者和原股东的投资收益及公司过度投资.模型结论表明:投资者相对于管理者的信念越高,投资者间异质信念越大,则公司越倾向于发行股权融资;投资者相对于管理者的信念越高,投资者间异质信念越大,则股权融资的公司越可能发生过度投资,而债权融资公司的过度投资不受影响.以沪深A股2005-2010年再融资公司为样本,对模型结论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支持模型结论,并利用结论,从异质信念视角,解释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过度投资等异象.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数据样本标度的选取对系统性风险估计结果具有直接影响,本文基于150只A股样本数据构建25组投资组合,通过Copula贝叶斯估计方法获得系统风险β与投资标度比λ无信息先验的联合后验分布,对系统风险β与投资标度比λ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样本标度对我国A股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值估计存在误差性影响,且该影响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加而不断上升,即样本标度的选取对于大额机构投资者影响较大,但数据对于账面市值比不敏感。以月度数据为基础数据,我国市场系统性风险值与样本标度比存在弱负相关关系,相比较以机构投资者占据资本市场主流的美国数据,我国市场真实投资标度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基金管理者报酬的线性模型研究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了四种跟踪组合回报率与目标回报率间偏差的线性模型 ,线性偏差比传统的二次型偏差更能准确描述投资者的风险态度 ,用线性规划给出了明确的优化方案 ,并对上海证券 A股各分类资产组合作出了实证分析和比较 ,得出为达不同的投资目标投资者确定投资组合及基金管理者报酬的各种优化模型 .  相似文献   

7.
资产流动性、投资者情绪与中国封闭式基金之谜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国内一些学者对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进行过有意义的探索。本文通过严谨的实证分析 ,重新检讨了先前研究的有关结论 ,发现许多与之相悖的结果。整体而言 ,资产流动性假说对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有较强的解释力 ,基金绩效及机构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比例与折价呈显著正相关 ,与假说预期相反 ,与当前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背景是相关联的 ,长期投资的理念很难在市场得到认同 ,市场的流动性状况更为投资者所关注。引入残差波动率 ,发现与折价显著正相关 ,基金投资组合的随机变动可能被投资者认同为一种风险。先前文献关于传统的、注重基本面的理论无法解释我国基金折价之谜的结论可能归因于计量方法的偏差。另外 ,本文在对“投资者情绪”假说的考量中 ,发现折价与规模投资组合收益的关系表现得并不稳定 ,而且在2001~2002年时段 ,折价与规模投资组合收益的关系模式并不明显 ,故中国市场中大市值股票上升 ,折价收窄;小市值股票上升 ,折价加大。此结论的强健性存在问题 ,规模投资组合的收益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投资者情绪的度量指标  相似文献   

8.
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企业创新持续吸引了政府、学者与媒体的关注.尽管研究表明创新会提升企业长期业绩,然而,在基金绩效评估中,针对基金经理对创新企业的偏好及其经济后果的研究依然较少.本文利用我国开放式基金的投资组合数据,考察基金偏好投资于创新型公司是否能提升基金业绩,并进一步基于基金特征与基金经理交易能力,深入探讨前述发现的横截面差异.研究发现:偏好投资于创新型公司的基金在长期能够创造更高的超额收益;基金的行业偏好、团队基金经理以及投资组合集中程度对基金投资于创新型公司存在正面影响.本文的结论对于投资者、基金公司以及监管部门在投资实践中如何评估创新型公司的影响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9.
投资基金与专家理财——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探讨了国内封闭式基金的相关特性。对于2001年前上市的33只封闭式基金与同期证券市场从收益与风险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与研究,得到:33只封闭式基金其收益率的均值与同期证券市场的平均收益无显著的差异。基金不能给投资者提供超过同期市场平均收益的回报;基金的管理者在选择投资对象构成投资组合时,更注重的是对投资风险的控制;相对于普通投资者,基金的管理者同样不具有预测证券或证券市场未来变化趋势的能力;33只基金其业绩总体上不具有持续性;投资基金不具有“专家理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现有投资组合优化研究普遍假设投资者之间相互独立,且假定标的资产在不同阶段的收益序列不具相关性.然而在实际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往往是相互影响,资产收益序列也存在相依特征.基于多阶段投资组合优化和纳什均衡理论,利用相对绩效来刻画投资者之间的博弈现象,以每个投资者的相对终端财富的期望效用水平为目标,构建多阶段投资组合博弈模型.在资产收益序列相依情形下,给出了纳什均衡投资策略和相应值函数的解析表达式,以及纳什均衡投资策略与传统策略的关系.采用累计经验分布函数和夏普比率等指标,对纳什均衡投资策略与传统策略进行仿真比较,分析了纳什均衡投资策略随投资者反应敏感系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投资策略,当考虑竞争对手的相对绩效时,纳什均衡策略投资者更愿意冒高风险去追求高收益;并且投资者的反应敏感系数越大,其对风险的偏好程度也越高.  相似文献   

11.
在给定相关假设的基础上,考虑了在某一交易时间段的初始时刻,“庄家”型封闭式基金投资者初始持有资金额度有限的状况,将“庄家”型基金投资者的基金价格控制决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在确定各时刻期望收益率及其收益离差的条件下求得该投资者在对应时刻的最优投资值,第二阶段以各时刻的最优投资值为约束来获得最优基金价格控制序列。对于第一阶段可建立使“庄家”型基金投资者期望收益最大、收益平均绝对离差最小(风险最小)的双目标模型,变换为一个单目标模型后利用库恩-塔克条件进行求解,从而获得各时刻的最优投资值;对于第二阶段则以第一阶段得到的各时刻最优投资值为约束,以“庄家”型基金投资者在该交易时间段内的现金支付为极小值(现金收益的极大值)建立目标函数,而其为一个带约束的非线性规划问题,对此采用了一种改进的遗传算法进行求解,最终获得基金的最优价格控制序列。  相似文献   

12.
从机构投资者自我保护的视角出发, 通过构建公司内部人和机构投资者的博弈模型, 揭示了机构投资者对其持股公司绩效影响的微观机制.在此基础上, 实证研究我国沪深A股市场2004年-2012年公司样本.结果表明:机构对其持股公司绩效的改善作用在2004年-2007年和2008年-2012年两个阶段存在结构性变动;从整体来看, 在上述两个阶段, 机构投资者对其持股公司绩效有显著改善作用, 但第二阶段的改善作用明显减弱;基金有助于改善其持股公司绩效, 而其它机构投资者缺乏这种改善作用.机构在第二阶段改善作用减弱的主要原因是,在样本期间, 基金持股规模占比迅速衰减, 其它机构投资者持股规模占比大幅提高抑制了整个机构对其持股公司绩效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股市投资者的策略研究:基于一个噪音交易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东民 《管理学报》2008,5(4):542-548,560
引入理性交易者以及分别基于价值策略和反馈策略的噪音个体,构建了一个由2类交易者共同作用的价格决定模型,并对噪音交易者进行均衡分析。先基于一个均衡模型推导出噪音交易者影响下的市场价格,进而得到基于价格一阶差分序列的可检验假说,最后利用中国股市的数据对假说进行经验检验。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市场上存在较强的噪音交易成分,个体投资不以股票的基本价值为参照,具有明显的"买涨杀跌"等惯性行为,进一步的研究则发现交易量、上市年龄和是否为基金持有对个体投资策略有较显著的影响,而公司规模与行业差异对个体投资策略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投资者的策略延迟行为对众筹项目的定价以及激励决策的影响。策略延迟是指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自动按照估值在相应阶段投资,并且部分投资者会刻意延迟投资来搭便车的行为。本文采用了一个两阶段模型来刻画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并进一步对比序列到来模式(投资者没有策略延迟)与同时到来模式(投资者有策略延迟)中的贝叶斯均衡。研究结果表明,当发起人采用价格激励的方式提高成功率时,投资者的策略延迟行为可能会影响最优的激励策略。当存在固定目标约束时,如果投资者没有策略延迟行为,发起人应该激励前期投资者,通过弥补他们等待成本的方式提高成功率;反之如果投资者出现策略延迟行为,对项目估值较高的投资者会自动在前期投资并且愿意承受更高的价格,此时发起人应该反过来激励后期投资者。当不存在目标约束时,不论投资者是否有策略延迟行为,发起人都应该始终激励前期投资者以获得更高的成功率以及期望收益。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is the first to examine rapid trading among German equity mutual fund investors. Using data on inflows and outflows provided by a large German mutual fund company for all of its equity funds, we find strong evidence for rapid trading. It is particularly pronounced for small funds, risky funds, funds with low nominal prices, and international funds. However, we find no evidence of market timing activities. Furthermore, unlike in the US, rapid trading is less pronounced for funds with high loads. This shows that rapid trading among German fund investors is not explained by churning due to brokers’ advice. Rather, our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view that some investors use mutual funds for short-term, speculative purposes. The funds among which we observe the strongest rapid trading show lottery-like characteristics. Regarding fund performance, we find (at most) only very weak evidence for a negative impact of rapid trading on fund performance before the fund scandal of 2003, and no evidence afterwards.  相似文献   

16.
投资者异质信念不但是股票市场的现实,也会引起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变化。本文建立从两期到多期的交易模型,利用马尔科夫决策过程模拟投资者的预期演化,旨在分析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偏差导致的多种异质信念共存的情况下,投资者异质信念与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投资者异质信念的波动程度、投资者风险厌恶程度和信息不对称程度均与股票市场流动性呈现负相关关系;而投资者规模与股票市场流动性正相关。利用MATLAB软件数值模拟多期交易过程,验证了在投资者预期演化的情况下,上述规律仍然成立。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行为金融和市场微观结构的研究范畴,也对投资者优化决策行为及监管部门加强流动性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偏股型开放式基金“赎回悖论”的动态特征及申购异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惠  江小林  吴洪 《管理世界》2012,(6):60-73,187,188
本文对偏股型开放式基金赎回悖论进行了系统研究,修正了传统的单期静态"赎回悖论",采用超额收益来评价基金业绩,根据月度面板模型分析了业绩对基金赎回的多期、动态影响,实证表明:基金当期业绩存在较强"赎回悖论",但历史业绩并不存在"赎回悖论",基金的历史业绩越好越能促进资金流入,且赎回悖论仅存在于老基金。为了进一步探索"赎回悖论"动态性的根源,作者引入SVAR模型分别分析了申购、赎回对业绩的多期脉冲反应,发现投资者在赎回行为上表现出相当的理性,并不存在处置效应,"赎回悖论"的根源在于投资者申购行为的异常。投资者反向选择策略、投资者对新基金的偏好以及基金市场的快速扩张是造成申购异象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Gennaioli等人[1]建立的标准模型基础上,引入投资者异质性时间偏好和由投资者过度自信引起的异质性信念,探讨投资者非理性对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与Gennaioli等人[1]的结论不一样,银行金融中介并不会利用投资者非理性发行更多的表面无风险实际有风险的债券,因此,非理性投资者参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交易并不会增加金融市场的风险。这一结论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在交易所发行交易,允许中小投资者参与其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投资者非完全理性框架下,基于Kalman-Bucy滤波学习过程给出了投资者理性和自信程度的定义,并基于此分析了不同投资者在市场中的生存和影响能力,并为实际市场中多类投资者共存的现象从学习过程的角度给予解释。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受其在学习过程中的理性和自信程度的双重影响。理性和自信程度都较高的投资者对市场把握较好,较容易在市场中生存,并对市场具有较大的影响。如果理性程度较高的投资者不自信,而理性程度不高的投资者自信度较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哪类投资者对市场的把握相对准确,也就是说没有哪类投资者能将其他投资者逐出市场,即多类投资者共存于市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