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建设具有转轨性、居民消费具有享受性、生活富裕具有共同性、社会进步具有全面性和各项保障具有福利性五个基本特征 ,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重点在农村 ,难点在西部 ,基点在就业 ,根本在发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列为党和国家新世纪的奋斗目标,绘制了二十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幅宏伟蓝图,在今天全面认识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实现的有利因素、认真分析其实现措施十分必要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教兴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20年,中国完成了由贫困向小康的历史跨越.新世纪我们面临着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科教兴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同时,小康社会的发展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供强大的物质保证.小康社会的高要求将成为贯彻实施科教兴国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系统地回答了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对于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 十六大报告把本世纪头20年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我国由目  相似文献   

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全面的完整的发展目标体系。正确理解其“全面”的科学内涵,对小康社会目标的“全面”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实现其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奋斗目标,努力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民主政治的扩大和思想文化建设的深入,实现国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  相似文献   

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统一战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对统一战线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强调在党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这是因为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奋斗目标离不开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统一战线理论也应与时俱进 ,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观是在深刻反思工业文明的种种弊端的基础上所出现的一种新的发展观。 2 0世纪 80年代 ,可持续发展研究刚刚兴起 ,我国政府便敏锐地把握到这一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迅速加入到可持续发展的行列。我国是最早对联合国 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所通过的《2 1世纪议程》作出响应的国家。 1995年 ,我国正式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国家基本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赵惜群  虞花荣 《理论界》2005,(1):120-12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男女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辩证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艰巨任务 ,以及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有利条件 ,并结合海南实际倡导全力以赴建小康。  相似文献   

10.
课题组 《学术探索》2004,(4):119-123
作者提出了楚雄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着力研究的几个问题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圆满实现。  相似文献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之后,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福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阶段的指标值进行分析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福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和根本原则,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必须自觉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14.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的全面提高和进步 ,但根本的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小康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政治、文化等一系列条件。  相似文献   

15.
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辫证统一的关系,必须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切入点,推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16.
姜明 《阴山学刊》2003,16(2):87-88
“两课”作为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 ,不仅要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 ,而且要用十六大精神指导“两课”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使“两课”更具时代感、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的宏伟目标。它以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构成基本内容,并落脚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个文明"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而人的全面发展又为"三个文明"建设提供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文明整体提升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文明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动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18.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要义是既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又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促进人的发展应当注意五个问题:1.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重构政治价值取向;2.关注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3.明确“全体社会成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4.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5.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9.
安涛 《理论界》2005,42(2):15-16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在现阶段,我们必须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提供保证、创造环境。  相似文献   

2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辩证统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致力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培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小康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