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表演是一种审美艺术行动,在各种艺术类型中广泛存在,对表演的关注实际上就是对艺术行动的关注。与其他艺术种类相比较而言,文学的表演性是人们较少论及的一个问题。文学艺术起源的观念为人们理解文学的表演性提供了基础,并为表演作为一种审美的艺术行动进行了各种规定:摹仿说认为文学艺术的行动是属于语言这一媒介之下的摹仿行动,行动不仅是摹仿方式,同时也是摹仿的对象;巫术说认为文学艺术的行动具有象征性、角色分工、形式化的特点;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行动属于审美活动,是虚拟的,处于游戏者与欣赏者组成的整体之中,具有封闭性,审美假象是文学艺术行动的动因与目的。由上述规定出发,表演就是虚拟的、以创造审美假象为目的的象征性艺术行动。之所以探讨文学艺术起源中的艺术行动问题,一方面这一问题是理解文学表演性的出发点,为探讨各种文学体裁的表演性提供了基础,更为人们深入理解文学本身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另一方面有利于人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不同艺术种类中的表演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与其模仿论一直是西方传统文论的稳固基石,但对其理解却从古至今争议不断。本文首先从其哲学基础"四因论"入手对自然目的论的倾向进行补充分析,并一反给《诗学》冠以规则学的传统式简单理解,进一步深入分析了其逻辑体系,最后得出结论:艺术中的模仿只是模仿一个制作的行为,至于这个行为本身并不遵循模仿的原则,而是遵循生成———创造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从"白话文学"的倡导到试图建立白话诗格律的努力,中间有一条清晰的线索,那就是对白话文学自身形式问题的关注,以及从形式上完善白话文学的努力。现代文学中围绕文学形式与技巧问题的争论,应当被视为五四文学修辞论层面的展开,而不应当是五四文学精神的反动。在后来对五四文学的解释中,其修辞论层面要么被漠视,要么被曲解,这与人们对五四文学精神内涵的片面理解有关。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特定的社会机缘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学观念的变化,使得试图从形式上完善白话文学这一努力被边缘化并最终被迫中断。对于中国白话文学自身的发展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自足论是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理论形态,有着清晰可辨的具有延续性的学理系谱,是形式主义文论各派的重要理论基础,并以不同方式展现在俄国形式主义的语言自足论、英美新批评的文本自足论、布拉格学派的符号自足论、结构主义的结构自足论和后结构主义的"互文"自足论之中。自足论在理论上呈现出诸多内在矛盾,其根本性谬误在于要么将文学视为一个自治的语言领域,要么以二元论的观点看待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意义问题既是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中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最复杂的问题。与传统语义理论如指称论、观念论、使用论等的探究进路不同,布兰顿推理语义学以推理为切入点,其研究彰显了对意义问题的不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意义问题研究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6.
语言的艺术─—论王朔小说的语言特色潘雅琴中国当代小说的审美取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偏向于主题和题材开掘。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命题,被人们解释为把语言作为主题和题材的附着物,被理解为具有鲜明、准确、生动属性的工具,新潮小说家的出现,改变了对语言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话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在翻译时考虑的因素比较多,一直以来关于话剧翻译的原则和标准的探讨较其他文学体裁比较少。著名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提出了符合话剧语言特点的动态表演性原则,为话剧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本文以老舍《茶馆》两个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话剧语言的特征方面探讨和分析动态表演性原则在话剧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Liina Pylkkfinen(2008)研究表明,允许添加非核心论元这一论元结构变体在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因此,人们容易假设,允许这一变异的语法成分在不同的语言中应该一样。但是,通过引证英语和文达语(Venda)中一系列引导非核心论元的动词的差异,Liina Pylkkgnen发现这一假设很难成立。Liina Pylkkfinen称,要么,非核心论元由具有不同分布的不同成分引导,要么,引导成分都一样,另有其他因素导致了分布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用文言文书写的传统文学理论,古代白话文论因其语言的通俗性而更便于人们的理解与应用。然而,文学理论界长期以来对包含了古代白话文论在内的传统文论的批评功能持否定态度,且纳入到高校文学理论的教学中,使得中国传统文论失去了应有的现实价值。本文以古代白话文论的梳理、学术界对古代白话文论的认识,以及古代白话文论在教学中的意义为线索,深入分析以古代白话文论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当下意义,并由此揭示古代白话文论于文学理论教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相对于用文言文书写的传统文学理论,古代白话文论因其语言的通俗性而便于人们的理解与应用.然而,中国文学理论界长期以来对包含了古代白话文论在内的传统文论之当下批评功能持否定态度,且将此观点纳入到高校文学理论的教学中,使得中国传统文论失去了应有的现实价值.论文以古代白话文论的梳理、学术界对古代白话文论的认识,以及古代白话文论在教学中的意义为线索,深入分析以古代白话文论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当下意义,并由此揭示古代白话文论于文学理论教学之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新闻英语标题翻译的互文性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论是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打破了传统的自主、自足的文本观念,对文本及主体进行解构。互文性不仅见于文学语体中,而且也常见于非文学语体中,如新闻语体、广告语体等。互文性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理解的层次,原文的互文语境由于所属文化圈的隔膜,很难为另一文化体系中的人们所知晓,因此作为语际转换中的“超语言因素”常会成为理解与交际的障碍。  相似文献   

12.
游夏文学发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文学观念肇端于孔子所云“文学子游子夏”。对于游夏文学的涵义,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本文从分析子游子夏的特长以及孔子教育的特点人手,指出孔子所谓文学既是对子游子夏为学趣向的一种概括,更是对他们从政能力的一种评价,包括了礼乐典章知识和礼乐教化实践两方面内容。游复文学在孔子逝世后有较大发展,推动这一发展的是子夏。由于子夏在传播儒学典籍方面的杰出成就和深远影响,他的文学观念便作为传统文学观念制约着后人对文学的基本认识。这些认识包括:与礼乐教化相联系的泛文学观.为政教服务的文学功用论.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的文学本体论。  相似文献   

13.
从中介这一新的角度阐述模仿说的基础之上,理解中介与模仿这两个概念,并且从主、客观的角度论述中介及其具体形式在模仿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即具体通过语言符号、人的主观认识、客观存在等这一认识过程对模仿说进行辨析,从而在新的角度对模仿说这一理论进行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为完善“身份仿拟”研究,从语言模因理论的视角展开“身份仿拟”行为方式的描述研究,将言语行为的研究范围顺应扩展为言语行为和语言语境下的行为。研究发现:“身份仿拟”具有“言语行为生物式模仿”、“言语行为仿制式模仿”、“言语行为感染式模仿”等行为特征。研究对“身份仿拟”行为功能作出了解释,为语言模因论关于模因的行为论述作了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吸取了精神分析文论资源,对以机械反映论为哲学基础和庸俗社会学为内容核心的传统反映论文学观进行了批判和改造,提出了主体论文艺观和审美意识形态论文艺观等新的文学观念,促进了文学观念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6.
文艺理论界和语言界关于文学言语的讨论,其对象和范围差异的原因是立足点和认识的不一致,且都未能就文学言语的特性作一讨论说明。我们认为文学言语应该是语言在文学文本中的具体运用,它指的是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中塑造形象的语言,包括作者行文语言和人物形象语言,而非指经过加工的书面标准语言。对文学言语进行研究主要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及其规律性的研究,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理解的文学言语及其研究。基于此,本文对文学言语较突出的特性作一尝试性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就教于同行大家。社会性:文…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比起直接用比喻的语言和形式的明喻比起来,隐喻更加的形象精炼。因为隐喻是含有明确意向的表达方式,所以对于说话者的说话意图和语用策略存在依赖性。隐喻不只表示形式上的特征,也含有语用论的特征。从语用论的立场考察的话,隐喻对于会话里的上下文有很强的依存性。另外语言文化与社会文化也会对隐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武侠文化通论》(以下简称《通论》)集作者十余年中国武侠文化研究成果之所成,运用主题学原理,从文学母题的文化内蕴贯通流变角度,将侠文化与民俗、文学主题相结合,分析了二十余种卓有意趣的武侠文学范式,探讨了侠文学及其慕侠习俗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价值,生动而具体地探讨了中国古代侠义精神在民俗传统中的流变、道教仙话、女性观念、饮食文化、武侠文化、江湖侠盗伦理等武侠崇拜民俗的双向、多向互动关系。对”侠”这一特殊人群的行为方式、心态及其亚文化观念等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梳理,将文学主题研究延伸到江湖…  相似文献   

19.
大文学观与纯文学观相对应,是一种具有文体超越性的文学观念,构成中国审美文化传统的一个基本特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为大文学观的树立奠定了最为重要的美学基础.作为当下文学理论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文化社会学是对文化研究的一种积极回应,其最终目的是在跨学科的研究视域中复归文学的审美指向和批判指向.修辞学在20世纪成为一门显学,修辞是如何在包括文学在内的话语活动中进行审美建构的,这就要走向转义修辞研究.转义中发生的不只是话语形式的变化,同时也重构了新的认知内容,这正体现了人们理解和认知世界的审美需求.寓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样式,通过对寓言的起源、主角、原型和形式展开研究,可以看到寓言不同于其他文体的关键在于它"言此意彼"的言说方式.恶作剧是先锋派重要的艺术行为理路.波希米亚恶作剧是先锋派最具杀伤力的独门武器,一种特殊的形式智慧.  相似文献   

20.
修辞学研究的审美之维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文学观与纯文学观相对应,是一种具有文体超越性的文学观念,构成中国审美文化传统的一个基本特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为大文学观的树立奠定了最为重要的美学基础.作为当下文学理论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文化社会学是对文化研究的一种积极回应,其最终目的是在跨学科的研究视域中复归文学的审美指向和批判指向.修辞学在20世纪成为一门显学,修辞是如何在包括文学在内的话语活动中进行审美建构的,这就要走向转义修辞研究.转义中发生的不只是话语形式的变化,同时也重构了新的认知内容,这正体现了人们理解和认知世界的审美需求.寓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样式,通过对寓言的起源、主角、原型和形式展开研究,可以看到寓言不同于其他文体的关键在于它"言此意彼"的言说方式.恶作剧是先锋派重要的艺术行为理路.波希米亚恶作剧是先锋派最具杀伤力的独门武器,一种特殊的形式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