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中茶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茶的熬煮方式非常生动、具体 ;茶礼丰富多彩 ,饶有特色 ;茶具样样齐全 ,无所不有 ;茶的名称繁多 ,品种各异。《格萨尔》中的茶文化不仅丰富了藏族茶文化 ,而且也丰富了中国茶文化  相似文献   

2.
叶知秋 《民族论坛》2010,(12):15-16
“绿水青山映彩霞,彩云深处是我家,家家户户小背篓,背上蓝天来采茶……”这首《古丈茶歌》随着宋祖英的演唱,传遍了全国,传向了海外。古丈毛尖茶,也随着宋祖英的歌声,从大山深处的古丈,飘香湖南、飘香海外。  相似文献   

3.
宗荷 《民族论坛》2009,(9):35-35
金风送爽,8月26日至9月2曰,湘西人民连续欣赏了《记忆湘西》(吉首)、《那一座山》(凤凰)、《玛汝沃黛雄》(花垣)、《酉水人家》(保靖)、《溪州魂》(永顺)、《毕兹卡恋歌》(龙山)、《茶女谣》(古丈)、《木莲救母》(泸溪)8台文化大戏。  相似文献   

4.
古丈茶乡行     
湖南省古丈县古阳镇产的古丈毛尖茶,清醇味甘,是早已有诗为证的。在繁忙的采茶季节,我们慕名来到了这个四面环山、风光旖旎的土家、苗、汉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古丈还是中国优质保健饮料七叶参茶的故乡。一到这儿,镇长李全就端上了一杯毛尖茶,但见透明的玻璃杯里,茶叶沉底,芽尖挺立,宛若水中花又似喜鹊张嘴。茶汤变化也微妙无比,先是淡青色,后又变成淡绿色。喝上一口先微苦后转甜,最后是满口熟板栗的香醇,经久不散。镇长告诉我们说:“这个镇子不大,只有几条小街,可它出产的古丈毛尖茶和七叶参茶却香飘四海,饮誉中外。”1929年和1957年,古丈毛尖茶曾先后在巴黎和莱比锡国际博  相似文献   

5.
2001年,中国台湾著名茶文化专家曾至贤出版了一部影响很大的茶书《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对安化黑茶之“千两茶”推崇备至,称其为“世界茶王”。2005年2月14日,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对53年前产于安化白沙溪茶厂(原安化第二茶厂)的一篾篓重50公斤的天尖茶进行验证鉴评,  相似文献   

6.
"青青茶园一幅画,迷人画卷天边挂……"一曲婉转清丽的《古丈茶歌》,既表达了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对家乡的深情,也是对茶乡古丈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7.
茶马古道探黑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01年,中国台湾著名茶文化专家曾至贤出版了一部影响很大的茶书《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对安化黑茶之"千两茶"推崇备至,称其为"世界茶王"。2005年2月14日,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对53年前产于安化白沙溪茶厂(原安化第二茶厂)的一篾篓重50公斤的天尖茶进行验证鉴评,专家评价48万元,轰动了茶叶界和收藏界。2008年,安化黑茶之"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益阳茯  相似文献   

8.
茶文化起源于我国,历史源远流长。茶文化有着多元性和复杂性;禅文化是禅宗的思维方法之一。"茶"文化与"禅"文化在中国五年前的历史长河中交汇成"禅茶一味",成为一种精神层面上的高度契合,其四大 "精神文化"是雅致、清净、平和、正气。《幻茶谜经》这部舞剧以"茶"为线索,讲述美貌贵妇"茶幻"和樵夫、高士、僧人三个不同阶级的人邂逅的奇特境遇,也借助剧中各个人物的肢体语言,来解读富有禅意的茶文化。本文从"幻、茶、谜、经"四个部分分别分析茶幻的"雅致"、茶童的"清净"以及樵夫、高士、僧人三人之间的"平和"和无垢的"正气"。  相似文献   

9.
<正>"青青茶园一幅画,迷人画卷天边挂……"一曲婉转清丽的《古丈茶歌》,既表达了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对家乡的深情,也是对茶乡古丈的生动写照。古丈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部偏东,武陵山脉中段,素有"茶叶之乡"林业之乡"的美誉,有着2000多年的种茶历史和1600多年的贡茶历史。据考证,古丈茶业始于东汉,兴于唐,盛于清末民初。  相似文献   

10.
藏族茶文化论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茶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尤其悠久、丰富。由于茶在藏族人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至关重要的地位,藏族的茶文化丰富多彩、饶有特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园地中一枝奇葩。为什么不产茶的藏区却创造了灿烂的茶文化?藏族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有哪些?本文拟就有关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格萨尔》中的茶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措吉 《西藏研究》2004,1(4):52-60
文章试从民俗学角度出发,结合文献学研究方法,通过对品类繁多、名称各异的茶类、茶具,多姿多彩、特色独具的茶礼,以及茶类烹煮方式的具体详尽、生动形象地描绘和研究,不仅说明了藏族茶文化经古代汉藏民族交往而传播到藏区且在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基础上,经过选择、吸收与整合而成的事实,以及茶的贸易对加强各部落之间的经济交往,发展繁荣社会经济起到的推动作用,而且探究并揭示了史诗《格萨尔》中藏族茶文化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2.
六月镜像     
《民族论坛》2010,(6):F0003-F0003
<正>4月28日,省政协副主席阳宝华、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颜永盛、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彭楚政、省民委主任王德靖、省农业厅厅长田家贵,以及国家农业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叶科学文化研究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来宾,在州领导何泽中等陪同下,与茶乡古丈万名爱茶人一起,共聚古丈县城广场,纪念茶祖神农,品评古丈毛尖。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中国茶文化在种茶、制茶、饮茶、颂茶的过程融入了儒家礼仪、佛家禅道和道家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出发,浅议公共图书馆徽茶文化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意义和搜集要点。  相似文献   

14.
芒景布朗族茶文化话语是布朗族世界农业遗产生境中衍生的文化再生产形式。布朗族通过茶的分类命名、茶魂崇拜、生态茶概念构建等话语形式积淀、存储了先民在茶文化生产、生活中生成的经验与认知,表征了布朗族发现自然、顺应自然、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观。茶文化话语还原了布朗族人茶共生生态理念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可为当前中国式新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湖北以茶促“融”,架起了民族团结进步的连心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持以茶为媒,促进边疆茶销区与内地茶产区、中东部地区与民族地区产茶区之间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坚持以茶富民,加强民族地区茶产区“三茶统筹”高质量发展,助力各民族共同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以茶载文,推进中华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以茶润心,挖掘各民族创造中国茶的历史,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以茶弘道,宣传中华文明“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精神特质,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现将《民族团结研究》杂志刊发的《湖北省以茶促“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文转载分享。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茶是传统饮料中的国粹嘉品。茶既能解渴,还能清心,古人说茶能“涤烦”、“忘忧”。当你开始在意和讲究面前的一杯茶,并能真正体味到茶的“真香”,感悟到茶的“真趣”时,你就能进入到怡情品茶和闲情问茶的文化境界,你就和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民族的先民很早就认识了茶的功用,并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了光彩夺目的茶文化。中国饮茶,现一般认为以长江流域的巴蜀之地为最早。先秦时蜀地就已有关于茶的记载。西汉成书的《方言》记载:“蜀人谓茶曰葭萌。”原来,四川土话茶叫…  相似文献   

17.
在维吾尔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民间甚至有着"无茶则病"和"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从这两句谚语中,就可看出茶文化在维吾尔族文化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可以说,茶在维吾尔族人的眼中已经超越了饮品的定义,上升为其所特有的文化与礼俗,彰显着这个民族的风情与特色。本文从社会礼俗与功能的视角出发探析维吾尔族茶文化,从饮茶礼仪与禁忌、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8.
茶文化起源于我国,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茶文化的发展中,有很多与喝茶有关的礼节。这些礼节必定会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就使得中国茶礼仪的内容更加复杂,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本文以中国传统茶礼仪为切入点,对茶礼仪的文化精髓进行了论述和研究,并对中国茶礼仪的当代传承和发展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9.
旅游餐饮的设计和安排是旅游产品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在茶文化旅游设计中,品尝茶宴是一种既传统又时尚的项目。本文对中国传统茶宴的历史沿革、种类作了研究和总结,就如何做好福建茶文化旅游中的茶宴设计、在旅游饮食文化中发挥茶元素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可以融合地方特色与茶文化元素开发设计多款不同类型的茶宴,使福建地区的旅游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可以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双赢。  相似文献   

20.
从"禅与茶道"、"禅与饮茶"、"禅与种茶、制茶"、"茶禅文化及其传播"四个方面进行了说明.其主题是:禅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是相当深入且广泛的,"茶禅一味"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