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学者铃木虎雄《赋史大要》、台湾省学者张正体《赋学》二书都认为,清代有八股文赋(或称股赋),是一种不同于骚赋、诗赋、散体赋、骈赋、律赋、文赋的新形式。铃木虎雄说:“就清代赋与前代赋之关系看,可由其句法、股法、押韵以及股法与押韵互相关系,作为区别赋的时期,余谓清赋可以为八股文赋时代。或有认为独立称为八股文赋时代为无必要。而余认  相似文献   

2.
作为明清时代数百年间科举取士的核心文体八股文,在本世纪初随着科举制度的消亡而消亡,人们对它早有定评。但是八股文在历史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很复杂的,这种影响在当时存在,在后来甚至现在也并未完全消失。因此,对其加以具体剖析,也许是不无价值的。八股文的文体说八股又名制义,或曰制艺、时艺、八比、时文、经义、四书文等,因其主体在于四联八股的比偶句,故俗称八股。这个俗名多少有点贬义,表明明清及以后人对它的态度。但是一篇八股文有许多要件,有繁复的规定与戒律,比起其他格律性的文体如格律诗要复杂得多,比律赋与骈文也复杂,这决定…  相似文献   

3.
唐代赋论内容比较集中在对汉魏六朝古赋及唐代新体律赋的争议评价上面,并与当时文艺思想上不同倾向的论争相联系;而律赋理论及《赋赋》、《赋谱》等作则是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成果,对宋以后律赋评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宋代的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义实质上是论说文。在中国科举考试近一千三百年的历史中,经义作为主要科目,前后达八百年之久,地位远过诗赋。本文以经义程式为依据,对宋人经义作了分期考论。虽不可谓宋人经义全无佳作,但实际效果与统治者的期望相去甚远,它又与律赋合流,开八股文风气之先,在科举史、文化史上难辞其咎。  相似文献   

5.
曹辛华 《文史哲》2012,(4):124-132
对律赋在唐宋词体演进中所起的作用,向来少有人关注。律赋与词体在起源上具有"共时"的互动作用。律赋参与词体体式建构,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使之能够突破律诗整齐划一的形式,运用灵活多样的句式来表情状物。在篇章、结构、布局、作法等方面,律赋为唐宋词尤其是慢词准备了艺术经验。作为科举取士主要手段的律赋写作还为词体提供了生存土壤,进而影响到词人的填词生态、心态与行为。要之,无视律赋在唐宋词体演进中的作用是失之偏颇的。词的体式研究不应该局限于律诗与词的关系上,词体是律赋、律诗、骈文、乐府等多种文体的复合物。  相似文献   

6.
论宋体律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宋代科举定式所作的律赋,我们称之为“宋体律赋”。宋体律赋在唐体律赋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在命题范围、韵数、用韵次序及韵书等方面都表现出相当严格的趋向,其格法程式也远较唐体复杂繁琐。就写作特点和思想内容论,宋体律赋明显地具有两个倾向:一是自从规定题目须有出处(儒家经典和子、史)之后,律赋创作逐步走上了议政、说理的道路;二是随着宋初儒学复兴运动的再度兴起,“以学为赋”成为潮流,并且随着理学在南宋后期成为官学,天理性命、格物致知又成其为重要内容。由于在内容及形式上受到种种限制,因此,对宋体律赋的综合评价不可能高,而近年来学界对其肯定则显得过多。要之,宋体律赋是科举考试的产物,与明、清时代的八股制艺一样,内容空泛、歌功颂德、缺乏文学精神是其致命的弱点,为文学史家所不取乃理所当然。但科举程式所打造出来的形式美,特别是它的音韵、文字运用技巧,仍是一笔可资借鉴的遗产。不过需要记住:连这点仅供耳目感官享受的美,北宋中叶以后的律赋中也已消失了。  相似文献   

7.
唐代律赋的宏观评价体系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非律赋"式的批评方法导致律赋批评的文体特色褪化.应当指出,唐代律赋体制因素与艺术风格之间的密切联系,集中体现在"雅"与"丽"两大关键词:之上."雅"是涵盖唐代律赋风格的第一要义;"丽"作为另一要义,有"媚丽"和"清丽"之分.在唐代文学家和律赋批评家心目中,"雅"与"丽"二者之间的理想关系表现为"丽不伤雅"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朝鲜时代科试律赋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时代的科举考辞赋,其体式有古赋、律赋、六言体.相对而言,律赋在科举考试中所占比重最小,留存作品也很少,因此,律赋成为科举文体的事实及其施行过程很少被人研究.其实,朝鲜时代自明宗朝开始就兼考古律赋,朝鲜末期的别试亦时而考律赋.朝鲜时期的科试律赋既继承了唐宋程式赋的特点,又具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9.
唐代律赋的形成、发展和程式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律赋是唐代在齐梁骄赋的基础上,为适应封建统治者对人才选拔与甄别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演进和发展与骄赋的关系最为密切。然而也有人因此混同了两者,如徐师曾《文体明辨》说:“至于律赋,其变愈下。始于沈约四声八病之拘,中于徐质隔句作对之陋,终于隋唐家取士限韵之制。”他把骄赋后期对声韵偶对的刻意追求直接视为律赋的开端,显然是欠妥的,因为当时赋体尚未固定为官场试土的形式,它的许多艺术特点也还没有程式化。前人对律赋形成和特点的论述,以清人孙梅《四六丛话》最为别切:“自唐迄宋,以赋造土,创为律赋,用便程…  相似文献   

10.
唐代律赋的宏观评价体系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非律赋"式的批评方法导致律赋批评的文体特色褪化.唐代律赋体制因素与艺术风格之间的密切联系,集中体现在"雅"与"丽"两大关键词之上."雅"是涵盖唐代律赋风格的第一要义;"丽"作为另一宗,有"媚丽"和"清丽"之分;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丽不伤雅"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晚唐律赋的散体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律赋在语言和结构上都出现了散体化的倾向 :惯于采用对问体的结构是有意回归古赋的表现 ,而遣词造句方面流水对的大量使用、上下句句意的频繁转折变换、十字句法的运用以及语言的平易流畅都体现了散体化特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律赋过分雕琢 ,引起了古文家包括律赋大家的不满 ,因而有意矫之以散 ;同时 ,古文运动的余风在晚唐尚有影响 ,朝廷重视古文的思想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注重散体的科场文化取向 ,也对士人的律赋创作朝着散体方向发展起到了导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八股新编 文学别调——论游戏八股文的文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强 《晋阳学刊》2009,(4):104-109
游戏八股文是指融入八股文的一种或几种文章要素而写成的文学小品,属于俗文学的范畴。游戏八股文从正宗的八股文中衍生出来,但又与母体有着不同的品貌。按照不同的标准,游戏八股文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其独特的文学意蕴主要表现为对文学形象心灵世界的开掘,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世态人情的揶揄和对自我孤愤的倾吐等。重新“发现”游戏八股文有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文学语言的音乐性在赋体骈律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徐师曾把赋划分为四种类型:一古赋,二俳赋,三律赋,四文赋。根据赋体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考察,前三种是赋的主要历史变异形态,而文赋不过是对汉赋的超度复归,因此就赋体发展的直线走向来讲,由散趋骈,由骈而律是其衍变的主脉络。本文认为,赋体文学向骈律化方向发展与这种文体本身的形态特征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关系,这中间又贯穿了文学语言音乐性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4.
晚唐律赋创作打破了前期以王权为指归,伦理为导向的模式,实现了崇尚审美的华丽转身,并确立了新的创作范型:取材于日常生活,抒情性增强,"赋教"内容减少,用描绘代替叙述,让意象袒露情感,达到情与境地混融,意与象的切合,真正实现律赋的艺术性回归。  相似文献   

15.
从风行天下到唐无赋到形式呆板僵化,唐代辞赋的典范--律赋的历史评价经历了起伏跌落的变迁.这种变迁从接受背景来看,与国家的政策有关,与文章风气的变化密切相关,体现了文学思潮的变化:从本文的角度来看,律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后来散文史上被冷落的命运.通过对律赋历史评价变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文学史的重要环节是如何被遮蔽的.  相似文献   

16.
宋俊玲 《江汉论坛》2004,(3):99-101
八股文是代圣贤立言的举业文体,袁宏道是一个性灵诗人,他虽然不是八股文大家,然而他与八股文的关系却也值得我们研究。以往常常是从袁宏道诗文理论的角度来谈及他对八股文的称许,而缺乏将这一理论问题还原到万历时的历史语境中,从而更清晰地了解袁宏道对八股文的态度。本文拟就这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袁宏道的研究提供更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李光摩 《学术研究》2008,(4):136-140
八股文和古文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在八股文定型的过程中,明代台阁文人起着重要作用,而台阁体古文是继承唐宋古文而来的;正、嘉年间唐宋派强调"以古文为时文",其目的在挑战台阁文人主导的古文和八股文;明末清初,八股文与古文的历史被人为地改写,台阁诸人的影响逐渐式微,归有光的作用被凸显出来.由此形成两种不同的八股文与古文谱系.八股文与古文相互渗透,形成了一种八股化的古文,对明清的文学以及文化思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明朝庶吉士制度是为选拔和培养高级文官后备人才创设的制度,自永乐时专属翰林院,经过不断发展,到万历时已完全成熟和完善。此制度虽然在选才方面有弊端,却意外刺激了文学的兴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八股取士对文学的伤害。在庶吉士馆课制度下,产生了馆课文学,馆课赋是其中之一。七子复古派"唐无赋"的主张对明朝辞赋影响很大,赋艺上"祖骚宗汉""不废六朝",而在馆课赋中仍"祖骚宗汉",并无对六朝骈赋的模拟。明朝后期,反复古派对唐律赋、宋文赋的关注渗透到馆课赋中,在骚体赋和汉赋体之外,出现了一些律赋,而复古派在馆课赋中也有律赋创作。在赋学领域,两派并非畛域分明。  相似文献   

19.
唐人在律赋创作中常取法前代典籍特别是先秦儒家经典 ,作者或引用成语 ,或点化经典中的语言 ,或袭用经典中的句式 ,从而有意识地造成了律赋语言雅正的特点。这一特点的形成是与科场文化的导向以及古文运动的影响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0.
八股文内部存在高下不同的品住,是明清相当一部分文人反复申明的事实。王夫之在把握八股文高下不同品住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八股文要在“代圣贤立心”的基础上“代圣贤立言”:肯定了认题对畅发文题意蕴的重要性;反对八股文的过分格律化;在八股文的章法上,抨击“死法”。提倡活法。他的这些观点对令人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