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感性活动"作为马克思开启全新哲学境域的理论基点,也是其经济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点,它不是马克思的独创,而是与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思想有着深刻渊源。费尔巴哈以"感性对象性原则"为依据,对黑格尔思辨哲学进行批判,发现人是社会存在物,但费尔巴哈并没有真正理解黑格尔哲学的精神实质,这为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提供了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将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论证相结合的著作,因此澄清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处的哲学视域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来源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但从整体上看,马克思已经超越了他们。这有赖于马克思物质第一性原则和实践原则的萌芽。物质第一性原则打破了黑格尔思维内部不停息的旋转,但并不等同于形而上学的旧唯物主义;实践原则摒弃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将自然地联系起来的人上升到了社会,将感性对象性理解为活动。在此意义上,不应将《手稿》贬低为“不成熟的作品”,而应当认为《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秘密和诞生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在自然观问题上,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哲学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本质差异。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对费尔巴哈自然观的超越体现在:人化自然对感性自然的超越;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对自然之于人的优先地位的超越;实践自然观对感性自然观的超越。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自然观的分歧,源自于两者对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解:费尔巴哈将自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为感性直观的对象,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则将其理解为感性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
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范畴,"感性"既不同于黑格尔的"感性概念",又区别于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而是"思辨的感性",即"感性活动".由能动性和受动性这两大张力构成的"感性",遵从的既非黑格尔的"理性活动原则",亦非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而是自由自觉的"感性活动原则".马克思的感性是"逻各斯"和"努斯"的统一.感性意识、感性需要和感性解放是其主要表现形式,三者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展现了其本体论向度.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是在何种意义上将自己的哲学称为“唯物主义”的?它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哲学有何区别?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表现在哪里?回答这些问题,从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概念入手,能够获得满意的答案。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感性”理论的批判,扬弃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感性直观”,确立“感性活动”的原则,并把感性活动看作人的生存方式;从感性活动观照物质,从而建立“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感性活动本体论“,它开辟了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来追寻“存在”意义的道路,从而完成了对西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超越,凸现了新唯物主义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6.
感性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出发点,基于人和自然的两大主题,费尔巴哈创造了直观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在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中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找到了感性的活动这把钥匙,终于实现了哲学的革命.实现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只有通达马克思感性活动的存在论的在场,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秘密.  相似文献   

7.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将旧唯物主义改造为革命理论的哲学成果,也是马克思扬弃旧哲学的最终哲学样态。在唯物主义历史化的过程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辨识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中自然科学的直观和最高的直观构成的二重性的直观的逻辑优先性,全面批判了费尔巴哈感性直观与实践主体之间的矛盾。通过揭示感性对象与感性活动的真实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不仅深刻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论停留于抽象的人的概念,更是以高级的哲学直观超越了直观范畴,从而建构起生产逻辑有机介入的实践范畴,使得直观本身在历史化了的唯物主义中获得异质性重生。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对象性的活动"原则,既是对费尔巴哈"对象性直观"的超越,也是对近代理性形而上学的颠覆,从而开启了在存在论基础上的哲学革命。"对象性的活动"原则开启了一条使"现实的人"通往"活生生的生活世界"的新的道路,使人与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在存在论的基础上获得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9.
基于实践概念内涵的丰富性和多义性,本文试图从生存论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认识论的角度来探讨实践,从而揭示出马克思哲学对整个传统哲学的超越,凸显出马克思哲学的现代哲学特征。马克思从对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的分析入手,揭示了人和自然的原初关联,揭示了人是一种对象性、关系性的存在,揭示了这种活动导致异化又最终消除异化的内在矛盾。马克思哲学对人类的生活世界和生存状态的关注对现代西方哲学影响深远。但是马克思强调的是人的现实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所以不可能仅仅停留于唤醒人们的生命体验和个体意识,而是要通过批判的、革命的实践扬弃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开启了由纯粹的自我意识到感性对象性活动的“实践转向”,“生活 决定意识”思想在此一转向中得以问世。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它源自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对象性活动并随之改变。我们认为,马克思以“生活决定意识”的思想突破了意识的内在性,以对象性的“感性意识”消解了思辨哲学的“纯粹意识”,贯穿了社会生活 的实体性内容,实现的是唯物史观的生成。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感性意识的历史,感性意识在由对象性活动建构的同时,也确证了现实的社会生活;感性意识作为“对象性本质力量的主体性”,自觉表达了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对象性关系的实体性内容。正是在批判思辨哲学意识的内在性与虚无性中,“生活决定意识”思想切中了社会现实,其作为哲学方法论的价值也不可遏制地呈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1.
基于艺术生产即对劳动对象化的主体性阐释,面对当代哲学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范式转换和现实中“间性”艺术生产的理论诉求的双重挑战,文章对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作了新的阐释,认为劳动对象化思想与主体间性理论有其一致之思。马克思论述的劳动对象化,是主体与对象统一于实践的“交互对象化”,是对传统的主体性哲学只讲单一向度对象化的超越,内在地包容了交互主体性的思想资源,同主体间性哲学一样,充溢着思想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征,关键有二:其一,马克思明确地将哲学阐释为改变世界而不是解释世界的哲学;其二,对象性原则、生产性原则和运动原则共同构成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征.因此,马克思哲学虽然没有本体论学说,但是有本体论思想的;马克思哲学不是建立在物质本体论基础上的辩证唯物主义,而是建立在真正属人基础上的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发动的哲学革命,是以感性活动为基本原则,并在贴近洞察现实世界的存在基础上与思辨哲学划清界限。在这一思想史事件中,展现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理论旨趣,以及持守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良心,这是我们在现时代发展马克思哲学应当履行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4.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基本论域是认识论,而非本体论。对象与客体、感性与所与是知识论中知觉问题的两对核心范畴。旧唯物主义的间接实在论将心灵理解为外物之镜,其逻辑后果是静观的态度、不可知论或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将外物理解为心灵之镜,作为自我意识的心灵被看作一台自己证明自己的自动机器。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中克服了两者的不足,初步表达了实践建构论的知觉观。把《提纲》第一条解释为“超越‘唯物-唯心’之争的纲领”是一种误读。“超越论”的谜底是实践本体论,而实践本体论的谜底是本体论幻想。《提纲》第一条应被理解为新唯物主义解答认识论中的知觉问题之总纲。  相似文献   

15.
说马克思创立了生态哲学,主要在于马克思确立了这一哲学的主要生态原理:其一,马克思从人与自然存在物互为对象,以及人在与自然界关系中的能动作用出发,创立了人与自然界的辩证生态整体论;其二,他从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导致的物质变换(新陈代谢)的断裂,间接揭示了自然事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的生态循环、生态平衡原理,这是生态哲学的基本原理;其三,马克思的整个理论目标,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双重实现,这是他的目标方向原理。这三个方面是马克思自然生态哲学的理论基石,它为全人类解救生态危机、开辟生态文明新时代奠定了自然生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原理"课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即其得以存在和说明的根本理论。"原理"课实践教学应在马克思实践哲学指导下进行,它的教学旨趣、主体性原则及价值取向都要用马克思实践哲学加以说明,因而马克思实践哲学构成"原理"课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文章从马克思实践本体论、实践认识论和实践价值论三个方面对这一理论基础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对"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的界定。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以感性活动为原则的新唯物主义。一方面,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达到了感性原则和活动原则的统一,既坚持了费尔巴哈的感性优先性,又批判地拯救了黑格尔的"活动"的本体论意义。另一方面,站在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个立脚点上,从人的感性关系存在出发,感性活动就势必进入马克思的理论视域。同时,改变世界的理论诉求本质地要求感性活动原则的出场,因为只有感性活动原则才能把握历史自身的历史性和自我批判本质。改变世界的诉求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觉醒是一致的。新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能忽略人的解放这一根本性的维度。人的解放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题,而且也是始终贯彻于马克思整个思想发展历程的重要命题,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第一次集中地表达了其深刻的哲学思维及其潜在的思想倾向,马克思通过比较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赞扬了伊壁鸠鲁哲学对自我意识原则的贯彻和对宗教的批判,并暗含了马克思本人对自然界客观性的考察,而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命题也从一定意义上表明了哲学的实践性。从这四个层面进行考察,人的解放维度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9.
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 ,这一基本观点的提出和论证始于马克思的《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观是《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阐明了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客观性、自然界的实践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奠定了新自然观的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