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外古今,对公平与效率二者关系的研究与争鸣由来已久.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步步深入,这一问题的争论在我国更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本文将以弗雷德里克森的新公共行政学组织理论为指导,探析政府进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所追求的核心价值--"社会公平",以及如何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回顾西方行政理论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公共行政价值呈现出从效率到公平,再到效率的回归历程.本文对西方公共行政价值演变作以述评,以期对我国行政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中外古今,对公平与效率二者关系的研究与争鸣由来已久。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步步深入,这一问题的争论在我国更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本文将以弗雷德里克森的新公共行政学组织理论为指导,探析政府进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所追求的核心价值——“社会公平“,以及如何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公共行政价值是近几年学界较为关注的领域,长期以来受科学管理学派的影响,公共行政价值的研究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从西方行政学者的研究来看,公共行政价值观的转变与管理理论范式的发展存在紧密关联,公共管理理论的每次重大变化都会给公共行政价值观带来很大促动。因此,对西方行政观脉络的梳理必然有益于今天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的公共行政伦理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玉良 《中州学刊》2008,(2):133-136
作为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批判和反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充分融合了民主公民权理论、社区与公民社会理论、组织人本主义和新公共行政以及后现代公共行政的基本主张,提出了公共行政的七大理念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追求公共利益;重视公民权胜过重视企业家精神;思考要具有战略性,行动要具有民主性;承认责任并不简单;服务,而不是掌舵;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倡促进公共服务的尊严和价值,将民主、公民权和公共利益的价值观重新肯定为公共行政的卓越价值观,体 .矗现了现代公共行政所强调的以服务和公平为核心的"责任中心主义"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6.
蒋瑛 《理论界》2008,(11):41-42
服务行政冲破了传统管理理论的思维模式,要求政府从工具理性的思维惯性中走出来,转向从价值理性出发,以“服务”的本质精神来诠释“公共”,是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主导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行政许可制度改革是一项长期、系统、艰巨的工作。深化行政许可制度改革,应当以《行政许可法》为指导,进一步明确改革的价值取向,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行政以及行政法治的价值取向相一致:从"国家行政"理念转向"公共行政"理念;从偏重"效率"转向"效率与公平"并重;从关注"权力"转向"权力与责任"并重;从依赖"强制"转向"强制和非强制"并重。  相似文献   

8.
为人民服务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精髓,是在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融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经验而逐步地形成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最根本的政治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本色和生命线,是同一切资产阶级政党以及冒牌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时代价值的研究使我们得知,为人民服务思想不仅有助于提升全民服务意识,还是我们创建新时期服务型政府的核心理念,更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中国的道德核心。  相似文献   

9.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官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表现,为民是官德的价值支点,也是廉政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张林 《贵州社会科学》2006,14(1):157-161
冯友兰的教育和学术思想独具特色.在教育思想上,他继承了蔡元培开创的"兼容并包"的优良传统,并将这一教育理念运用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学术思想上,他明确反对中国封建传统"为官而学术"的错误倾向,强调学术活动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认为学术的价值主要在于学术自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积极提倡、促进教育和学术与为人民服务相统一.因此,冯友兰的教育和学术思想,对当代中国教育和学术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行政价值观建构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行政价值观的建构应从以下几个视角进行:理论上借鉴公共行政学的最新成果新公共服务理论,重塑公共行政的价值理性,回归公共行政的伦理关怀;同时从当代中国的现实出发,诠释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的行政话语指向;从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行政制度伦理、行政伦理环境等方面来建构当代中国行政价值观的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2.
60年前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新时期,要不要坚持和弘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时代价值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搞市场经济,越是需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思想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当前要正确地弘扬和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应注意辨析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某些误解.  相似文献   

13.
《为人民服务》是载入中国共产党史册的光辉篇章,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重要文献,其核心思想“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终忠实地代表和发展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注重人文关怀,更好地保持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始终重视促进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显然,人的所有价值创造实践皆围绕人的主体需要而展开,这决定了人本价值在所有价值中的核心地位,因此梳理《为人民服务》人本价值的这四重意蕴,对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行政伦理是指行政行为主体在行使职权、履行职务时所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是制度伦理与个体伦理的统一,是行政主体自律管理的建构活动.新世纪初,随着新公共服务范式的兴起,现代公共行政越来越强调以服务和公平为核心的"责任中心主义"道德价值,并以此作为走出传统官僚制行政的现代性危机的基本出路.实现"责任中心主义"愿景的关键在于行政伦理建设,不仅要构建完善健全制度伦理,而且要唤醒行政主体的公共精神,实现行政主体的道德自觉,从而构建制度伦理与个体伦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行政伦理建设综合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政治与行政融合的表象下,传统荒政之演进内含官僚制通过构建和完善赈济灾荒的公共行政体系,达致提升荒政的行政效能和表达政治价值诉求的合理化过程.但时至近代,国家能力下降和近代化因素的引入却使其内含的传统公共行政的价值观念受到再审视,甚至发展为对整个官僚制体系遵循的行政规范的全面修正,亦使官僚制自身的演进陷入巨大挑战之中.因此,仅就行政国家成长中的“制度设计”而论,这关涉是否能在“重塑政府与社会关系”或“在社会成长中再造政府”的过程中重新定义政府(国家),使政治和价值问题再度回到公共行政的核心位置.此过程即从官僚制生长的政治、社会、组织与管理背景揭示了中国传统公共行政体制自身具备的变革逻辑.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我国一直没有独立的现代意义上的公共行政理论,因此,笔者认为,汲取传统公共行政价值的精华和借鉴西方公共行政价值的先进理念,在为人民服务的主导行政价值下,建立以公平、效率、责任、创新为核心的公共行政价值体系是我国公共行政的必然要求和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7.
社会危机防治行政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了控制发生危机的因素而对社会过程进行尽可能详尽的干预过程.文章在公共行政价值理论的指导下,审视现实社会危机防治行政下理念指导的偏差,阐释出具有正当性的价值选择次序,指出其价值选择在于正义统摄之下对价值主体——人的尊重和满足.  相似文献   

18.
当今时代,西方公共行政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失去了追求公共价值与美德的意愿和能力,从而陷入德性困境的泥淖。从公共行政的发展历史来看,西方公共行政的德性困境源于价值和经验的二元纠缠。而西方公共行政的现实困境正是这一二元纠缠的产物,无论是民主制行政还是官僚制行政都没有摆脱西方政治思想中由来已久的二元对立传统。西方公共行政要以追寻公共价值为目的,并真正地提高公民参与,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为解决西方公共行政的困境找到可能的未来进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回至事件发生的原有情境,话语分析力求使人们认识到决定自身认知或行为的未被意识到的因素,将人们从各种压迫性的思维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更好地满足知识积累的需要.反思公共行政学经典争论之一的政治与行政两分法,超越既有认知的约定.话语分析方法关注理论诞生的自我意识,揭示理论家主观世界的深刻内蕴,尤其是个人学术发展的渊源.基于话语分析方法的逻辑,充满本土气息的公共行政研究应是中国行政学界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核心任务在于有效回应转型时期中国公共行政面临的独特问题,在研究取向上从"焦虑的答案导向"稳步过渡到"有效的问题导向"上.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156-161
作为行政法学的研究对象,公共行政的转型无疑会对中国行政法学产生极大的影响。具体而言,在内容上,服务行政的全面兴起促使行政法学研究范围作出相应的调整;在主体上,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尤其是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舞台上的活跃,推动着中国行政主体理论必须给予一定的回应与变革;在方式上,伴随着一些非权力性行为方式的大量应用,中国行政法学的体系中心也开始逐渐由"行政行为"向"行政方式"进行转移。总之,公共行政的转型将会推动中国新行政法学的到来和发展,展现出其应有的面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