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异端消费是古代消费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异端消费思想主要包括以<管子>为代表的"侈靡"消费观、以陆辑为代表的"崇奢黜俭"消费观和以郭子章为代表的"奢俭皆非"消费观等.在分析异端消费思想与行为的同时,对其进行历史学和经济学解读.努力探求古代消费与现代消费的均衡点.  相似文献   

2.
谭嗣同的消费思想一反中国传统“黜奢崇俭”的主流消费观,旗帜鲜明的主张“崇奢黜俭”,并将奢俭的范畴由消费领域引向生产领域,阐明崇奢黜俭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其用意即在为近代新式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定建构新的理论。这一思想是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具有强烈的近代性。其论证有破有立,大胆而新异,反映了作为维新志士的谭嗣同整体思想的锋锐与光芒。研究和探讨谭嗣同的消费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社会经济的健康顺利地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崇俭黜奢”的消费观在中国社会一直占主导地位 ,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人需要社会提高消费 ,从而能够开拓市场 ,扩大再生产。于是传统消费观受到挑战 ,“崇奢黜俭”论应时而生。如何正确引导消费 ,使之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赵炎才 《学术研究》2006,(10):105-111
清末时论主要从肯定论、否定论、综合论三方面诠释传统“黜奢崇俭”的“奢俭”观。肯定论着眼于严峻的社会现实,力图从中抽绎出积极价值,引导社会舆论潮流,围绕国本、官德、风俗等三方面展开,以消弭尚“奢”给社会国家带来的消极作用。比较而言,否定论则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趋势,指斥其具有妨碍思想进步、落后于时代、阻遏经济发展等负面影响。而综合论则认识到中西均有“奢俭”观;“奢”“俭”为一对相对的概念,相比较而存在;强调理性对待“俭”“奢”,倾向于“奢俭”并重,因时而异,以利政治、社会、经济、思想等发展。  相似文献   

5.
奢侈与节俭,都是生活所必需的,并相生相克地既构成个人生活和劳动的动力,也成为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动力。节制的原动力是“为了生活”,呈内敛性质,体现成人的美德;奢侈的原动力是“享受生活”,呈扩张性质,张扬成人的尊严。奢侈与节俭相生相克,必遵从限度生存的法则,形成奢俭适度的辩证法:奢侈逾度,必是恶;节俭逾度,亦是恶。以限度生存为依据,以奢俭适度为准则,建设奢俭适度的道德,必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展开;努力于前,须着眼于奢俭适度的制度建设和政府表率;着手后者,公众性个人的奢俭适度,应以俭朴为原则;大众性个人的奢俭适度,宜鼓励通过勤劳创富而“足欲”。  相似文献   

6.
为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从辨证的义利观出发,提出了以“合乎道义”的财富论、“足食为先”的本末论、“奢俭适中”的消费论等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伦理思想。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伦理,有利于南宋政权的巩固,也为当今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型伦理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社会传统消费观念中,“崇俭抑奢”无疑是社会各阶层普遍承认的准则。这种传统消费观念的形成,不仅反映了中国先民崇尚节俭的美德,而且也有助于在一定范围内抑制统治阶层奢侈的消费欲望,延缓社会财富消耗的速度,减轻劳动人民的经济负担。“节用裕国”、“勤俭持家”等体现节俭精神的治国治家的格言,直至今日仍有其积极作用。但是,“崇俭抑奢”的核心思想并不是单纯为了提们节俭的生活,而是与“重本抑末”、“重义轻利”一样,是维系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重要信条之一。并且针对社会上不同的阶层,所谓“俭”、“奢”亦有不同的涵义。追溯这一传统消费观念形成的历史过程,探索“崇俭”与“抑奢”之间的相互关系,剖析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对于深入研究我国古代社会传统消费观念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的消费伦理思想以理欲合性为其理论基础,以对俭与奢及其利弊的分析为重心,以追求絜矩之道为旨归,既肯定人的自然之欲的合理性,又提出以理导欲,主张消费的目的是促进人性的发展。这一消费伦理的价值模式体现了公正无私和民本主义思想,以及对人民群众生存权益和消费需求的人文关切和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9.
崇俭抑奢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倡导的品德,《易经·节卦》说,“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认为制定制度以节制财政支出,才能不伤害国家财政和人民的生活。《商书·太甲》说:“慎乃俭德,惟怀永图。”这就进而将慎守俭德与国家的长治久安联系起来。这些思想为后人进一步所发展和充实,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人都将节俭作为一条重要的道德规范。而在诸子之中,大倡俭德并对崇俭抑奢思想的重要性作出全面论述的,则当首推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 崇俭抑奢是道家倡导的重要思想主张之  相似文献   

10.
赵泉民 《学术论坛》2001,3(3):90-93
维新时期,正在崛起的新知识分子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开始对封建时代"黜奢崇俭"的消费观进行批判,他们或倡导"尚奢"消费,或建议将因"俭"而省的钱财转化为资本,以增加资金流转,扩大社会生产.此种反思和批判反映了当时新兴工商业者的利益与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内有反传统的精神和解放人欲的启蒙作用.然而,在实践和可行性方面,他们的主张却有悖于近代中国主权旁落的特殊情境及富商大户消费投资心理的传统性,最终造成理论与现实的脱节.  相似文献   

11.
蒋国宏 《社会科学》2001,(12):58-62
一1 8 40年鸦片战争后 ,中国出现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社会的剧变引起了思想观念的更新。人们对过去视为天经地义的信条进行反思和新的评判。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 80年中 ,中国知识分子在奢俭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恪守“崇俭抑奢”的教条 ,顽固地坚持依照各自所处的社会等级进行消费。这种观点在近代虽然市场不大 ,但仍不乏其人 ,徐就是其突出代表。徐主张社会各阶层根据自己的政治地位 ,按等级标准消费 ,绝不允许超标准消费。他甚至在衣饰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并主张 ,“违者论如僭侈律”① 。这种主张是自然经济和封建…  相似文献   

12.
古人尚俭 ,固然与当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物质财富的贫乏有关 ,但更主要的是把节俭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 ,以此养成良好的品行 ,不为物欲而丧失大志。这一思想至今仍有时代意义 ,不仅具有道德价值 ,亦有经济价值 ,以此引导消费行为 ,提倡“俭中有度 ,善于消费”,处理好集团消费与个人消费的关系 ,建立正确的消费观 ,有益于人性的健康发展 ,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 ,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抑奢崇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倡导俭能养德、俭能养廉、俭能富国裕民;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俭德的内涵也随之日趋深化,新型节俭观应该是"俭而有度,合理消费",立足于经济与伦理的双重纬度,着眼于生产和消费的互动关系,强调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它表现为人们理性的生活态度和适度的消费观念,要求人们的消费行为以个人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平均水平为比照,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适当节制个人的生活欲望.富有鲜明时代性和现实紧迫性的俭德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相似文献   

14.
儒家的节俭知足消费观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倡导的节俭、知足消费观,符合农业文明和自然经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中国古代发挥了富国、裕民、养德的社会功能,从而在中国历史上奠定了传统消费观的深厚根基.节俭、知足是中国消费思想史的主流,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消费价值现的思想资源.它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对于确立节约资源意识和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风气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质”是中国古代思想理论中一对比较特殊的范畴,多被后世的思想家用来描述社会的发展阶段,并据之来批判社会的弊端,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在汉魏之际的社会转型中,不少人就利用这一理论来批判现实,提出改良社会的主张,他们将“礼情”、“奢俭”、“繁简”、“名实”、“淳朴”与“浇薄”等一系列问题都归为“文”与“质”的范畴,并提出了“以质救文”的口号.“文质”理论在汉魏之际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的经济伦理思想以"理欲合性"、"理寓欲中"的人性论为前提基础,以"义利并重"、"以义制利"的义利观为价值取向,以"自谋其生"、"自由恒畴"的"自谋论"为价值目标,以"俭奢有度"、"絜矩之道"的俭奢观为伦理旨归。他的思想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清初经济的繁荣,加速了社会的进步,冲击了封建专制政体,在当今也能够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管子》的侈靡消费观理论非常独特,它根据俭、侈两种消费对发展生产部有利弊的关系,提出了把俭,侈两种消费有机结合,辨证统一地灵活运用的消费方式。又阐明了奢侈消费在特定条件下对生产的刺激和促进作用。从其理论内涵看,它既认识到了消费与货币、消费与商品的关系以及消费与生产的关系,又认识到了消费对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刺激与促进作用,还认识到了消费调节市场、市场反映消费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称其他持不同见解的学派为异端。《论语·为政》云:“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便指不合儒家学说者为异端。《抱朴子·论仙》云:“古人学不求仙,言不语怪,杜彼异端,守此自然。”把求仙语怪,亦算作异端。后世便泛指不合正统者为异端。异端对于上统思想、学说是反抗,是叛逆,也是种革新。当一种思想、一种学说成为正统后,它是强大的,同时也变成僵死的,开始向反面转化。而异端则以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允。J造性的面目出现,向正统冲击、碰撞,从而产生耀眼的光彩。反映在文学创作上,异端便成为创新的一种动力,给文学园地不…  相似文献   

19.
伴随西学东渐,晚清社会深刻裂变,传统消费思想亦发生历史演化.迄今为止,学术界多围绕近代知识群体展开,视"崇奢黜俭"取代"黜奢崇俭"为其主流.事实上,这一过程甚是复杂,如此线性描述不免失之偏颇.总体而言,它关涉政治、思想、社会与实业诸方面,展示出多层次不对称发展格局,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传统思想近代化嬗变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20.
民初畸形奢靡消费如盲崇洋货、喜新厌旧、追求奢华等导致奢风盛行,严重影响社会秩序趋向稳定。为矫正此一偏向,培育良好社会风俗,部分时论具体剖析了误读西方文明崇尚奢侈、藉挥霍浪费以显身份尊贵、上层官僚富豪竞尚奢侈、中下层普通民众奔趋畸形消费、风俗败坏及时行乐醉生梦死等主要表现,揭露其带来败坏人心堕落人格、浪费财富影响经济、物欲横流腐败蔓延、毒化社会欲俭不得等实际危害,主张藉理性认识中西文明价值,科学理解"俭"之内在合理价值,视"俭"为提升国民素养之美德,官员、学者和富人以身垂范,发挥家庭、社团、学校、经济与法律等综合作用等途径来予以矫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