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屈原的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人格意识。屈原生活在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最为频繁活跃的战国中后期,从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圣贤意识、历史意识等思想意识可以明显地看到南北文化的精神特质在屈原身上的体现,战国“士”文化精神以及血缘、家族、宗法观念对屈原人格意识的生成影响颇深。屈原忧国、忧民、忧己的深厚的忧患意识以及他受孔、孟、庄生死观的影响同时又有所超越而做出的对死亡的坚定选择是其人格精神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
屈原在他的作品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其死亡意识:一是描述死亡,一是描写对死亡的超越。诗人的死亡观既受孔子、孟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又有庄子死亡观的渗透。作品所表现的死亡意识,是诗人死亡观的艺术体现,是诗人人格境界的艺术转化,它蕴含着诗人对死亡的独特理解与阐释。屈原对于以死殉节的坚定选择是儒家"内圣外王"、道家"无待而游"人格境界的双重体现。  相似文献   

3.
屈原的作品蕴含着诗人对生命的独到的理解和阐释,是其人格理想的艺术转化。屈原作品中表现出的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反映了他的宗族感情和文化意识,体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独特领悟以及他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4.
宋代平民文化的崛起,引起社会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的重大变革,其中较突出的是妇女观念的改变以及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宋代文化表现出一种人的解放的文化精神,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体现在女性意识的觉醒方面,主要有两点:一是男人已肯定妇女也是"人",与男人有同等的人的价值;二是女性独立人格意识的觉醒,即女人自身意识到自己也是"人",应与男人享有同等的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在古文化中,名字与人格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联.据此,从命名礼切入,是研究屈原人格构成的新视角.<离骚>篇首,屈原在自述名字的由来时,涉及命名礼这一古文化内容.通过对屈原命名礼的分析,清晰见出屈原名字的综合内涵存有"巫"与"圣"两种文化因子.这两种文化因子预置了屈原的心路历程,预置了他的价值体系与审美取向.也正是这两种文化因子的并存互渗、相摩相荡,使屈原的人格蕴含着宗教精神和理性精神,呈现为多彩的双基建构.  相似文献   

6.
孟子的人格美论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美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人格美学精神,他不仅最早对人格美及其层次做出了明确的价值规定与区分,而且明确地将审美从人的感官之乐引向了道德领域,并提出了"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一高扬自主精神的话语,表现出强烈的人本意识、人性色彩和人格自主的悦乐感.现代人在实现其对主体意义的重建、确定人生存的内在根基、超越物性束缚时,应汲取孟子人格美论中的思想养料--人格意识、自律意识、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美国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作品中深刻地体现出其犹太文化特性。流浪意识作为犹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印记,贯穿于贝娄的作品中。流浪意识表现为两种形态:形体流浪和精神流浪。本文通过对贝娄的《奥吉·玛琪历险记》、《雨王汉德森》和《赫索格》三部小说探究其所表现的形体流浪意识和精神流浪意识。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命意识”的内涵与泛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富于实用理性精神的中国文化传统,以博大深沉的生命意识为其重要内涵,既有对人格理想、功业抱负的追求,也有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慨叹.这体现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就引发出许多感人肺腑的作品,既有哀伤孤独的基调,也有慷慨激昂的乐章.同时,生命意识在古典诗歌中,还产生了重要的泛化现象,即以侧面的渲染和间接的传递,渗透到怀古诗、饮酒诗、山水诗等类型中,形成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9.
从《吊屈原赋》字面上看,因为有着和屈原相似的生平际遇和文化人格,贾谊借凭吊屈原而抒发自己的愤懑,两者悲剧命运具有相似性。然而,与屈原所处的"臣亦择君"的战国不同,汉初是政治大一统的时代,以贾谊为代表的士人面对的是"家天下"政治制度的确立和与之相应的"士"与"君"隶属关系的演变。与屈原"留"或"走"的选择困惑不同,贾谊还面临着由"庙堂之高"向"江湖之远"境遇的转变以及随之而来的"无路可走"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0.
孟子美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人格美学精神,他不仅最早对人格美及其层次做出了明确的价值规定与区分,而且明确地将审美从人的感官之乐引向了道德领域,并提出了"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一高扬自主精神的话语,表现出强烈的人本意识、人性色彩和人格自主的悦乐感。现代人在实现其对主体意义的重建、确定人生存的内在根基、超越物性束缚时,应汲取孟子人格美论中的思想养料———人格意识、自律意识、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