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的转型,社会文化的内涵正蕴育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这一文化变迁在青少年群体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青年文化是青年群体在社会转型中形成的与年长一代明显相异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它既是文化变迁的产物,又是文化变迁的见证.青少年宗教信仰者的出现和渐趋增加正是当今社会文化变迁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人死为大",为死人所办的仪式活动称为"葬礼"。葬礼所包含的一系列丧葬仪式都是民族文化精髓的表现形式,历来都是人们极其重视的。丧葬不仅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程度,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社会进一步的分工,无论农村还是城市传统丧葬文化都在不断简化,并且被赋予新的意义,功能也相应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的动力:青年的反向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本世纪初就盛行的社会结构理论倾向 ,研究者多论及个体心理行为变化对文化变化的影响 ,而很少将文化变迁与青年社会行为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本文从青年类行为出发 ,解释以前喻行为为特征的青年反向社会化对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一、反向社会化、文化变迁及其关系在社会学研究领域 ,西方学者总体认为 ,作为青年文化现象的反向社会化 ,是与主体文化相悖的 ,有人认为是越轨文化、反文化 ,强调其反叛性、对抗性、边缘性、反文化性等。而在文化人类学和文化社会学领域 ,则强调反向社会化“是其中先进的、积极的一支”亚文化 ,主要是…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对晋南A村的实地研究,总结了社会变迁下农村丧葬仪式市场力量的嵌入、仪式的简化与变异、仪式的功能变迁等新特点,并探讨了其对我国殡葬改革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今天的中国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面临着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也不例外。这种变化尤其体现在物质和精神文化等方面。本文对大理剑川县和鹤庆县白族居民的语言、建筑、服饰、宗教信仰、传统节日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其进行了客观论述,总结分析了白族人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张晓欢  沈体雁  劳昕 《城市》2012,(5):46-51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中国城市社区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不仅表现在自然生态、道路交通和建筑景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人文生态、关系网络和文化融合等社会生态方面.这些变化为提升社区变迁生活层次、文化品味等提供了契机,但同时也给和谐城市社区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谐城市社区的发展路径、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7.
青春期被定义为个体从儿童转变为成人的一个过渡时期。在西方文化中,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并不以举行一些正式仪式为标志。这些正式仪式在某些文化中明确地告诉男孩他已经跨入成年并承担起一个成年人的责任,或者庆贺女孩作为成年女子标志的初潮来临。青春期标志着身体、心理和情绪的变化。身体的变化被认为具有从儿童期到成人期过渡的含义,不管这种过渡在任何一种文化中是否被公开地承认。  相似文献   

8.
君云 《当代老年》2006,(5):38-38
鞠躬起源于中国。商代有种祭天仪式“鞠祭”,祭品为猪、牛、羊等,不切成块,而是将整体弯卷成圆的鞠形,再摆到祭处奉祭,以此来表达祭祀者的恭敬与虔诚。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现在,不少地方逢年过节,拜祭祖宗天地时,人们总把整只鸡鸭卷成圆形,或把猪头猪尾放在一起,表示其头尾相接,这些是由鞠祭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9.
2004年11月25至26日,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系召开“中国大陆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变迁与适应学术研讨会”,邀我参加。应邀出席会议的有内地多位研究民族学与人类学的专家。我的研究领域既不是民族学、人类学,也不是民族史,但从历史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角度看,少数民族文化的变迁与历史上其他时期的文化变迁一样,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变化,未来的发展趋势也与地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我还是愿意以一位历史地理学者的身份,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仪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布依族作家罗国凡的小说再现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婚恋仪式,如体现自由恋爱的"玩表"仪式,代表旧婚俗的"坐家"仪式,张扬民族品性的嫁娶仪式等。作品中布依族仪式的再现不仅弘扬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推动了文本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升华。从仪式角度切入研究,拓展了罗国凡小说探讨的视角,也有助于揭示布依族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1.
赵娜 《现代妇女》2014,(7):31-32
姓名伴随人们一生,是区别与他人的重要的标志,姓名是文化的产物,从姓名中可以看到,文化的变化,时代的变迁,思想的变化,从姓名中可以看到人们性别意识的变化,建国后,姓名朝着中性化的方向发展,这也说明人们的性别意识的变化,性别平等的观念渐渐被人们接受。  相似文献   

12.
礼物交换是人们维系、建立人际关系的常见方式,在重要的人生阶段,伴随着重要的人生仪式,礼物交换更是不可或缺的,并在"过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婚礼是重要的人生仪式之一,同样也少不了家族、亲友间的礼物互动,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回、汉婚姻交换礼物的种类也随着经济、教育、心态等多方面因素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本文试从婚姻礼物交换种类的变迁入手,探讨当代回、汉婚姻礼物交换类型的新型划分。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结构的变迁,必然导致人的文化价值观念结构的变迁。初创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同时也是青年价值观变化最快、最深刻的时段。该文聚焦于“后一代”青年特性融入社会结构变迁这一背景,分析其时代特性以及社会结构的嵌入性。近20年来,青年在接受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挑战主流文化及其价值观,创造其新的文化和价值观。因此,主导价值观被青年所认同与接受的同时,也将更多吸纳青年价值观中具有活性的成分.从而使社会主流意识因为得到青年文化的反哺而走向年轻。  相似文献   

14.
社会结构的变迁,必然导致人的文化价值观念结构的变迁。初创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同时也是青年价值观变化最快、最深刻的时段。该文聚焦于“后一代”青年特性融入社会结构变迁这一背景,分析其时代特性以及社会结构的嵌入性。近20年来,青年在接受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挑战主流文化及其价值观,创造其新的文化和价值观。因此,主导价值观被青年所认同与接受的同时,也将更多吸纳青年价值观中具有活性的成分.从而使社会主流意识因为得到青年文化的反哺而走向年轻。  相似文献   

15.
文化变迁是文化人类学家关注的主要课题之一。每种文化都总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迁,文化变迁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的区别,但是所有的文化变迁都是内因和外因等各种合力综合作用的结果。西部贫困地区以及西部志愿者的文化各有其自身的特征。身为主流文化载体的西部志愿者进入西部贫困地区的亚文化势必会发生文化传播和文化涵化,他们是当地文化变迁的外部原因。在这个过程之中.西部志愿者面临着诸多困难。西部计划所涉及的各主体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以促进该计划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6.
婚姻观是将要和已经进入婚姻生活的男女两性对配偶的要求和对婚姻生活的期待,维系婚姻的态度等。不同时期的男女两性对婚姻的观念是有差异的,女性作为社会主体之一,其观念的变迁不仅直接影响到女性自身观念的变迁,同时也因其在婚姻家庭中的角色地位而影响着家庭乃至社会文化观念的变迁。本文试图以西双版纳傣族女性婚姻观念的变迁论述其观念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即传统文化形成女性婚姻观念,现代文化影响并改变着女性婚姻观念,两种文化在女性婚姻观念影响与变迁中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会通发展。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工作乃企业凝聚人心之本,文化乃企业的灵魂所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的不断变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将愈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企业依靠先进的文化生存、发展壮大,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为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8.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以来,上海便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它是中国各个领域近代化尤其是近代社会文化的见证。我们可以透过近代以来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变化,便可以证明这个观点。而服饰历来是涉面较广,最能够直观与快速地反映当时社会生活方式和时尚变化的要素之一。而随着女权主义的兴起,中国近代上海女性的服饰变化彰显了时代的变迁,并活灵活现地反映了都市女性生活的场景,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态势。  相似文献   

19.
克莱德?伍兹在《文化变迁》一书中系统地介绍了西方人类学关于变迁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这对于正处在从传统社会与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社会与现代生活方式过渡的中国社会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民国初期,中国服装受到新思潮形成、政治制度更迭、西方文化入侵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重大变化,当时的女性服装开始尝试身体的解放,有意识地去表现女性人体曲线特征,由繁琐变得简单轻薄。通过分析中国近代女性服装的特点和变迁,从当时的女性服饰变化上,可以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以后我国思想、社会习俗、文化等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