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是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农村产业融合政策的逐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带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规模化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三产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梳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内外部驱动因素,探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提出农业产业链延伸融合、农业多功能拓展融合、经营主体主导融合、产业集聚融合等模式,并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融合联结机制、完善产业融合服务体系等层面提出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内涵要解、发展现状与未来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产融合”是指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农业与农村第二第三产业之间通过融合渗透、交叉重组等方式形成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新型农业组织方式和过程。“三产融合”的关键和核心是“融合”,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民福祉持续增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三产融合”是农业产业化的高级形态和“升级版”。近年来,我国“三产融合”呈现出融合主体多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持续快速发展、利益联结机制日趋紧密的良好态势,“三产融合”发展日益成为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构建“三产融合”发展体系,要培育、发展壮大多元化融合主体,强化各主体独特作用;创新发展多类型融合模式,促进不同模式共生协同;打造平台载体,促进“三产融合”集聚集群发展;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形成“三产融合”利益共同体;完善支持政策,促进“三产融合”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价值链视角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找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农业价值链重构,结合农业价值链的特征研究发现,深挖农业增收潜力能够促进农业价值链抬高,拓展农业增收空间能够促进农业价值链攀升,进而实现农业价值链升级。最后从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提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进入新时代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新中国立国之初优先发展工业化的战略回应;乡村振兴是解决现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更好地传承乡村文化和保护农耕文明,为实现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创造条件。乡村振兴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动基础设施的城乡对接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分享,为农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约束。基于对我国新时期发展阶段转变与攻关期的时代特征的科学研判,党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进行了七个方面的重大部署,明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纲领和路线图,为新时期"三农"工作尤其是"农业农村如何优先发展"提供了根本依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对当前社会发展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判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于提高农村农业发展新动能发掘和民生改善,让广大农民获得感提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侧重于通过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环境保障,努力实现不均衡发展过程中的结果均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城乡协调、区际交互、产业关联、文化冲突、秩序重构等多重内涵,是涵盖社会治理、产业发展和乡村文明等多维领域的全面进步和全面振兴,需要各利益相关者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政策顶层设计、转变发展理念、高效配置生产要素、优化经济结构以及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等方面开展符合乡村发展规律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藉此,江西农业大学与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办,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处、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报》编辑部、江西现代农业及其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协同创新中心携手承办了"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峰论坛,并得到了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农业厅等部门的支持。论坛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协调等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依托城乡共融发展理论,结合国内外乡村治理与城乡协调发展实践,探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的农村农业发展新思路,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我国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新时期的"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产业兴旺"位于五大要求的首位,实现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实施的基础。产业兴旺的实现,离不开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基础、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道路以及维护好务农的中坚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日本于2010年正式以法律形式推进农业六次产业化,此后的发展实绩表明, 六次产业推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 收致富、激发了农村活力,推动了乡村振兴.其成功经验主要在于注重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 合,实现农业增效;注重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优打造品牌,实现产品增值;注重激活多元经营 主体和多样营销策略,实现农民增收;注重活用地域各类特色资源,实现农村增色.我国实 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日本发展六次产业的背景和目标相近,日本的实践经验可为我国提供有 益的借鉴和启示,推进乡村振兴要优化顶层设计,做好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加强平台建设,推 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科技赋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加大人才培养,激活乡村振兴内 生动力.关键  相似文献   

8.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土地是农村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流转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相关性.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同时面临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社会期盼等重大机遇以及信息不畅、交易失范和融资困难等诸多挑战,通过重新审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土地流转存在的制度体系、供给保障和市场交易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要夯实土地流转产权基础,实现流转管办分离,完善流转服务平台,规范流转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9.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土地是农村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流转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相关性.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同时面临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社会期盼等重大机遇以及信息不畅、交易失范和融资困难等诸多挑战,通过重新审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土地流转存在的制度体系、供给保障和市场交易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要夯实土地流转产权基础,实现流转管办分离,完善流转服务平台,规范流转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0.
基于江西、四川、贵州三省5个村案例,采用实地调研法、访谈法与案例分析法,构建农村三产融合分类理论框架,深入探究我国农村尤其是广大中西部地区三产融合样态类型及发展路径。结果表明:农村三产融合样态类型分为传统类、专业类、休闲类与理想类,外部政策资本驱动、内部人力资本驱动资源获取与"政企民"共融共治是产业融合的三条发展路径;不同样态类型下,农村三产融合目标导向、发展策略及面临的实现困境均不同,但各样态类型间并不是分存并立的,其在推进产业融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基于此,提出"固本谋远"打牢农业基础、"赋权增能"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互惠共赢"完善联结机制、"相嵌互作"平衡政府与市场关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机遇和巨大的空间。发展生产,提升农村经济水准,增加农民收入,都需要农村金融的强力支持。但农村金融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必须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农村金融的构成,构建科学、合理、分工明确的农村金融格局,以适应农村综合改革的形势;提升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力度,培育新的合作制金融机构,发展和完善涉农保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国家和农村社会”的框架下分析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农村教育、农村社区发展的影响以及出现偏差的原因.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和项目的形式加大教育投入,县级政府在统筹县域乡村基础教育资金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时出现了偏差,乡村社会遭遇“被调整”加速衰败.导致县级政府行为偏差的主要原因有“被城市化绑架”和缺乏自下而上的参与.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与农村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和建设农村社区合作组织,应遵循合作社原则,坚持"姓农"的方向,依法进行内部管理,才会使农村社区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客观、具体地分析传统农业文化对于农村变革的正、负效应,继承其积极因素,才能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建构适合中国特点的、有利于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具有不同层次的农业文化;新农村建设要通过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生态化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中,推动农村走上文明发展之路;还必须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科技的引进和开发力度,走科技兴农道路;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制度创新,组织生活在各地的"村里人"捐资、捐劳,可以有效解决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乡村旅游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是新时期城市反哺乡村的有效方式,突出"农"字,建立社区参与制度,乡村旅游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论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与农村经济转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兴起是影响中国农村经济转型与发展的重要事件,基于对近30年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兴起的制度根源和约束条件的分析,本文对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制度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尤其对公司领办型合作社的兴起进行了经济学解释,并提出了全要素合作和政府对农民合作组织进行制度补贴的概念,论文最后对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农村经济的转型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乡村精英是当前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乡村精英和乡村文化建设之间的关联则较少为人关注。通过对近代以来乡村精英格局变迁和文化精英散落的分析,以及由此引起城乡文化差距拉大和乡村文化日渐凋敝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和掌握文化精英当前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位置,以及促进乡村文化精英层的生长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因此,乡村精英模式的调整、新生人力资源的培养、城市文化反哺和智力回流等,对于加强当前乡村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农村基层自治与农村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基层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由国家法律认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行的一项重要基层政治制度,在保证国家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方面有重大价值。但是这一制度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促进农村基层自治政治文化氛围的形成、塑造农村基层自治的合格政治主体、完善农村基层自治制度,而这三位一体的三个方面又都只有通过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的形成与我国农村社会从"再分配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的结构变迁有密切关联.农户的"原子化"状态、农户"寻求获取资源的方式和路径"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三农"问题形成的根源.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首先研究中国当前农村社会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整体把握农村社会结构及其问题的基础上,针对问题,以新发展观作为价值理念,协调农村社会关系、整合农村社会结构作为改革目标,整体设计农村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有序推进体制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强调乡村治理的"治理有效"。传统乡村治理具有简约治理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政权对乡村控制不断加强,但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和农业税减免,乡村治理显现悬浮化特征。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程加速,导致农村空间快速变迁,呈现出空间重组和空间改造的两种不同程度空间变迁方式,形成空间形态差异化的乡村治理。基于空间社会学理论,建构"空间形态—权力结构—联结关系"分析框架,空间重组的治理主体权威重新型塑,治理联结关系通过公共空间再造得以深化;空间改造的治理主体权力不断规范,网络空间的运用加强了治理联结关系。农村空间变迁促使因地制宜建立微治理机制,强化网格化管理,吸纳村庄精英参与治理,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农村知识贫困与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贫困不仅是收入贫困,还有人类贫困和知识贫困。农村贫困的根源是知识贫困,而消除农村知识贫困的根本途径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目标的应试性、城市性、离农性,没有赋予农民在农村谋生进而改变农村面貌的能力,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根本策略是建立新农村教育体系,发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教育。为此,国家要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城市要主动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依据新农村建设需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