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5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任务。 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定文化自信,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之一。 从形而上的理论逻辑到实践实现的步步推进,演绎出坚定文化自信的三重维度。 坚定文化自信要到民族精神中去寻找,这是必要的起点和基本条件;在当今时代,文化自信必须具有自觉的形式,这种坚定过程就是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统筹文化的过去与将来。 坚定文化自信并不是目的本身,衡量坚定文化自信是否成功的标准不在文化自信内部去寻找,而是要到文化自信的外在去确认。 坚定文化自信的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此,在上述三重维度下可以确立坚定文化自信的五条路径: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文化自信的角度看,高校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面临自身固有局限、西方文化渗透以及网络亚文化等挑战。通过把握文化与意识形态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立足文化发展,重视实践探索。在实际工作中,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00"后大学生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优化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坚定社会文化自信;坚定"四个自信",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3.
历史自信源于过去,关乎未来。面向未来,坚定历史自信,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从理论层面出发,道路自信为坚定历史自信指引正确方向,理论自信为坚定历史自信提供科学指引,制度自信为坚定历史自信确保基础支撑,文化自信为坚定历史自信供给精神力量。从价值维度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永葆党的先进性,是坚定历史自信的科学指南;坚守人民立场永葆党的人民性,是坚定历史自信的厚实基底;敢于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纯洁性,是坚定历史自信的强大支撑。从实践角度出发,增进团结统一、共同奋斗,是坚定历史自信的力量之基;增强斗争精神、防化风险,是坚定历史自信的活力之源;统筹两个大局、顺势有为,是坚定历史自信的磅礴伟力。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核心是"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没有进步则继承无效,没有进步也就无以引导。坚定文化自信,从理论传承到创造创新,从理论生成走向进步引导,有其内在机制。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机制主要包括理性传承、创新发展、价值引导。这三个内在机制的良性运行对抵御多元文化的冲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念,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忠诚发展"为人类求解放"事业有着积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化自信是指对国家民族文化精神的坚定信念与自觉实践.习近平将"文化自信"阐释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也是最为深层次的自信,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首先阐述了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地位,主要包括建立自身话语体系的需要,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需要等.其次阐述了提升文化自信的根本凭藉,主要体现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泉源,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支柱,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最后阐明了增强文化自信的基本途经,即思想引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同时,深入研究习近平的文化自信思想对澄清各种历史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化自信有其生成的历史依据和现实需要,它源自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豪感,是对中华文化时代价值和现存状况的深刻把握。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直接来源和坚实基础,更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滋养。坚定文化自信,汲取红色文化力量,推动红色文物"亮出来"、红色资源"活起来"和红色文化"融进去",用鲜活的红色文化筑牢文化自信之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展现中国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伦理学研究如何伴随它的时代迈入"不惑"之境?必须回应具有前沿意义的三大追问:"道德哲学"如何"成哲学"?"伦理学"如何"有伦理"?"中国伦理"如何"是中国"?"不惑"之境的要义,是以认同与被认同为核心的现代中国伦理学的安身立命。"成哲学""有伦理"是在现代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中的"安身",核心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是中国"是在现代文明体系中的"立命",核心是中国气派。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现代伦理学面临"哲学认同"的危机,危机源于两大学术误读:对于中国传统伦理学的哲学气质的误读;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伦理学关系的误读。现代中国伦理学必须回归"精神"的家园,透过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体系的建构而"成哲学"。"无伦理"是现代伦理学研究最明显也是最具标志意义的"惑","道德"的话语独白导致"无伦理的伦理学",它根源于中国伦理学传统的断裂和康德主义的影响。"是中国"不仅是中国理论体系、中国话语体系、中国问题意识,而且是伦理道德和伦理学研究在现代文明体系中的文化天命;不仅关乎伦理学研究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且关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在现代文明体系中的文化自立。迈入"不惑"之境必须完成三个学术推进:由概念诠释系统到伦理道德一体的问题意识的推进;由学术气派到学术使命的推进;由"礼义之邦"到"伦理学故乡"的推进。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制度自信有着十分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逻辑内蕴上,优秀传统文化内含中国共产党制度自信生成的时代视域、空间界域、文明境域三重渊源。在现实交融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坚定自身理想信念、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诉求,并进而为其制度自信提供着方向引领、精神动力和条件支撑。在未来境地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中国共产党的制度自信由话语切中现实、由表层转至核心、由自觉走向自强。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在报告中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激发了文化界、文艺界、学术界众多人士的广泛热议,"文化自信源自文化精品""文化自信激扬起铮铮之音""文化自信激发中国学术自觉""文化自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讲话,深刻地诠释了文化自信思想,形成了系统的文化自信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看,在特性上,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自信观凸显了文化自信的基本性、深沉性、持久性;在内容上,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观从基础、动力、主体和核心等四个方面体现了深层次的哲学意蕴;在当代启示上,我们要探寻中国近代文化不自信的根本原因,实事求是地认识文化自信的本质和探讨文化自信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培育他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十分必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自觉贯彻十九大精神,结合近代中国人民探索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与完善历史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坚定大学生"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12.
桦林 《中华魂》2022,(3):42-43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1年12月1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相似文献   

13.
十八大以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包括:坚定道路自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实践导向;坚定理论自信,紧紧围绕重大时代课题实现理论新飞跃;坚定制度自信,坚持完善创新制度机制推进治理现代化;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交融交流互学互鉴提升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关系国家兴衰、民族精神和文化安全的大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坚定文化自信不仅可以为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永续动力,更是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要求。在分析文化自信可为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文化土壤、文化资源和文化驱动的实践意蕴基础上,通过梳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实践困境,探索出文化自信的实践进路。在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应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革命文化、筑牢意识形态工作阵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维度展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信,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现实问题.从哲学、历史、现实、理论、实践等维度全面审视文化自信,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和实践的文化观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哲学基础;国内外文化软实力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独立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构的理论指导.我们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强盛.  相似文献   

16.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精神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对理想信仰的坚信、对革命道路的自信、对创立未来美好社会制度的自信、对跟党走的自信。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路,是当年红军长征的继续,弘扬长征精神,能够使我们夯实走好新长征路的道路自信根基,坚定理论自信指引,强化制度自信保障,厚植文化自信力量,坚定跟党走的自信。  相似文献   

17.
坚定历史自信是一种正向健康的精神坐标与政治品格。而唯物史观、科学的党史观、尊崇历史的中华传统历史观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成就是坚定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是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源泉和实践自觉;一系列具体精神形态的集合体为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精神滋养。坚定历史自信有着深层次意蕴,能够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激发历史主动精神、锚定历史主题、增强历史认同。坚定历史自信的路径主要包括不断争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大胜利,进而巩固和筑牢坚定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坚持发扬“三个务必”的作风以巩固坚定历史自信的根本目的、作风保障和动力支撑;坚持完善和落实党史学习常态化机制,为坚定历史自信筑牢正确的党史观。  相似文献   

18.
从苏(轼)词到姜(夔)、张(炎)词贯串着一条主线,即对清境的追求,这种清境的形成受到禅宗较大影响。清境是禅境的一种,禅意是清境的来源之一,禅意与清境的有机交融即形成禅意清境,这种禅意清境在词作中多有表现。姜、张词的禅意清境有继承苏词的一面,也存在明显的不同,具体来看,表现在四个方面:1.苏词多具体的禅理禅意,姜、张词多泛化的禅宗审美符号;2.苏词重人生感悟之清旷,姜、张词重自然山水之清幽;3.苏词重精神意度之清,姜、张词重形态外貌之清;4.苏词乃阔大超迈之清,姜、张词乃细微精巧之清。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征程中形成发展的独立自主探索精神,是我们党不断从挫折中觉醒、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谛。毛泽东是我们党独立自主精神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第一个运用马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独立自主探索并成功找到中国革命道路,最早提出“以苏为鉴”、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早概括和论述独立自主探索精神。研究宣传我们党的独立自主探索精神,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新阶段和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思想引领。他的思想体系中蕴涵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清醒的理论自觉和基于此的坚定的理论自信,它集中体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的辩证思维。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观的鲜明特点是:一方面它是以清醒的理论自觉为前提,进而确保了自信是建立在坚持科学真理基础之上的,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遵循,具有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它又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实践依据,使自信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深入研究和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观的论述,有助于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和对未来的悲观主义,进而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