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藏族原分布于青海湖地区、长江源头和黄河上游北岸一带。公元十六世纪(明代中叶),蒙古族大批进入青海,占据环湖水草丰美地区,以今海北、海南、黄南及海西地区为基地。青海湖周围及黄河北岸各地的藏族部落,大多被迫迁往黄河以南,统受东蒙古亦卜刺、阿尔秃厮及其后来的土默特蒙古诸部的役属。明末清初,西蒙古和硕特部移牧青海,消灭了土默特诸部及喀尔喀蒙古却图汗的势力,青海藏族又为和硕特部役属。清政府默认了蒙古族对广大藏区直接统治的既成事实。直到清雍正二年(1724),清朝平定了青海蒙古和硕亲王罗卜藏丹津的反叛后,根据“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和“禁约青海十二事”,才将藏族部落划归内  相似文献   

2.
和硕特部本漠西蒙古四卫拉特之一,至顾什汗兄弟时始强大。顾什汗兄弟六人:1、哈纳克土谢图;2、拜巴噶斯;3、昆都伦乌巴什;4、色稜哈坦巴图尔;5、顾什汗:6、布雅鄂特欢。顾什汗兄弟中惟昆都伦乌巴什,布雅鄂特欢留居天山旧牧,拜巴噶斯袭居西套,余皆随顾什汗徙青海境。时土尔扈特部长和鄂尔勒克既徙牧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其叔父卫袞察布察齐留天山旧牧外,另二叔父保兰阿噶勒琥及莽海,并从祖父翁贵又具随顾什汗徙青海。故顾什汗在青海建立政权,非只籍和硕特一族的势力,尚有土尔扈特族为之助也。  相似文献   

3.
和硕特,是我国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中外史籍大都认为,它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①。土尔扈特作者加班沙拉勃1739年所写的《卫拉特历史》一书认为,和硕特这个名称是瓦刺部的托欢太师赐给的②。有的学者据此断定,和硕特加入到卫拉特里面大约是十五世纪中叶的事情③。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和硕特的首领博贝密尔咱、哈尼诺颜洪果尔、拜巴噶斯、图鲁拜琥等都曾相继担任过卫拉特四部的盟主(达尔  相似文献   

4.
一、右翼喀尔喀内讧 1662年,已与满清王朝结盟的外喀尔喀右翼蒙古发生内讧,喀尔喀左翼蒙古封建主出面干涉,又造成了两翼喀尔喀之间的不和,内部纷争开始加剧。1668年,刚刚取得卫拉特领导地位的准噶尔汗噶尔丹率兵趁机侵入其东邻,喀尔喀蒙古封建主迫不得已逃入内蒙古境内寻求清王朝的保护。至此,满清统治者才突然感到自己已处于外喀尔喀蒙古保护者的地位。之后,康熙皇帝  相似文献   

5.
沙克都尔曼济,和硕特台吉.其祖昆都伦乌巴什,号都尔格齐诺颜,为顾实汗长兄.①明末,顾实汗徙牧青海,昆都伦乌巴什仍游牧准噶尔."时准噶尔稍强,和硕特族惧其威,咸奉令"②,遂为准噶尔重要组成部分.瞎尔丹策临时设二十一昂吉,沙克都尔曼济为二十一昂吉之一.③1755年,清军征达瓦齐.沙克都尔曼济见准噶尔人民纷纷走向内地,投奔清朝,人心思向统一,也率部众数千归附.8月,阿睦尔撒纳叛乱,沙克都尔曼济在承德避暑山庄受到乾隆接见,被诏封为和硕特汗,授盟长职.  相似文献   

6.
固始汗以格鲁派施主和保护者的身份率领卫拉特联军,首先消灭了喀尔喀蒙古却图汗,占据青海。继而进军西康消灭白利土司,然后挥师西藏灭藏巴汗,铲除了噶玛噶举派在西藏的统治,建立了和硕特蒙古和格鲁派的联合政权甘丹颇章。甘丹颇章政权建立后,固始汗没有自立为王,而是效仿忽必烈与八思巴之先例尊五世达赖为首,将卫藏十三区献给五世达赖喇嘛。但他并没有放弃对西藏的统治权,而是运用一系列施政措施及策略,达到了其统治西藏的目的。本文主要围绕固始汗略定西藏的一系列措施,挖掘藏汉文文献资料,分析这些措施背后的策略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略论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皇太极在位近二十年期间,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的建立。这不仅解决了大量内附的蒙古人和汉人的组织形式问题,而且也使八旗制的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论述这点之前,先对蒙、汉八旗的建立过程作一简略叙述。 元朝灭亡后,蒙古族北返故土,形成瓦刺、鞑靼两部。到明后期,更分为漠西、漠北、漠南三部。漠西蒙古即原瓦刺部,又称卫拉特四部。漠北蒙古又称外喀尔喀三部。漠南蒙古则以元朝嫡裔察哈尔蒙古最强盛,其余鄂尔多斯、土默特、阿索忒、雍谢布、喀喇沁、内喀尔喀五部、科尔沁诸部皆受其控制。科尔沁、喀尔喀等部蒙古自1593年古勒山战役失败之后,开始与努尔哈齐建立联系,而察哈尔林丹汗则给终坚持与明朝的结盟。  相似文献   

8.
17世纪初,爱新国的强盛,内喀尔喀五部的降服,察哈尔部的西迁创造了阿鲁蒙古诸部向大兴安岭南麓西拉木伦河流域迁徙的条件。爱新国巧妙地利用时局条件,将阿鲁蒙古吸引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安置在西拉木伦河流域,部署了反对察哈尔的防线。入清以后,为了防范外喀尔喀和卫拉特蒙古,清廷又将四子部落、乌喇忒以及茂明安等阿鲁蒙古部落整体迁徙到阴山一带,从而形成了清朝外藩内蒙古乌兰察布一盟。  相似文献   

9.
住居新疆的西蒙古和硕特部在其领袖固始汗率领下南迁青海,进而占领整个藏区。在康熙年间和硕特部归顺清廷,雍正年间其孙罗卜藏丹津反叛被平定,清廷整顿青海蒙藏,安插众藏族游牧部落于黄河南岸地区。  相似文献   

10.
为停止卫拉特人和喀尔喀蒙古人之间的长期内讧,巩固封建主内部地位和团结蒙古诸部落力量,为对付受满族奴役的威胁,1640年,在卫拉特的额尔德尼巴图尔珲台吉倡议下,召集了卫拉特和喀尔喀封建主的准噶尔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大法典》,即1640年蒙古卫拉特法规.这部法规是十七世纪蒙古史极珍贵的史料,也是封建制度时代游牧民族习惯法准则法典和社会法制的光辉范例。但是,尽管与会者发出了庄严的誓言,该法规关于卫拉特人和喀尔喀蒙古人之间政治协定的条款,不久即失效。在惯于利用蒙古封建主各个集团利益制造纠纷的满清宫廷阴谋策划下,喀尔喀—卫拉特王公联盟还没巩固,就发生了新的冲突和自相残杀的流血战争。可是在喀尔喀法规汇编中调整法律关系和旨在巩固世俗封建主和僧侣封建主阶级特权的某些条款,在1709年的《喀尔喀法典》这一法律汇编出现前一直有效,在中国理藩院《蒙古法典》(指《理藩院则例》——译者)编成前则部分有  相似文献   

11.
十七世纪中叶,西蒙古和硕特部,由其首领固始汗率领南下肯海,进兵西藏,用武力统一了青藏高原,占据了整个卫藏地区,并在西藏建立起和硕特蒙古族汗王的统治。对这次和硕特蒙古南下事件的原因,史学界比较普遍地认为:和硕特蒙古是为了摆脱准噶尔部蒙古的排斥和压迫所致。近年来通过各地挖掘整理出的许多新史料证实,此次事件不仅有它本身的政治和经济原因,更重要的是和当时西藏佛教格鲁派为翦除敌对势力,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采取的政治邀请是密切相关的。笔者就以和硕特部南迁青海及其与格鲁派的关系略谈浅见,不妥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12.
1656年,统一青藏高原的原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去世以降,青海蒙古各部便失去了统一的约束力,诸子相互独立割据。不久,有些青海蒙古部众,即“频犯内地,劫夺马牛”,拒阻官兵。甚至“率领番彝,威胁抢掠”。当然这些举动,在当时还是少数个别人干的,  相似文献   

13.
С·Д·迪雷科夫蒙语音译、俄译、作序并注释,苏联科学出版社东方文献总编辑部出版,莫斯科,1981年。全书共148页。《伊赫·察基》即1640年蒙古—卫拉特法典,是蒙古封建法规的重要文献,也是喀尔喀(漠北蒙古)和准噶尔(西部蒙古)历史的珍贵资料。这部法规是1640年在准噶尔汗国境内塔尔巴哈台山下乌兰布拉地方召开的喀尔喀和准噶尔大封建主大会上通过的。《伊赫·察  相似文献   

14.
卫拉特由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卫拉特、额鲁特等四个部落组成,故被人们称作四卫拉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额鲁特部落分散于各地,而在博格达汗执政的蒙古自治政府时期,额鲁特部落归属于拥有近三千人的杜尔伯特右翼旗的乌讷恩卓哩克图。现在,他们居住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科布多省额尔敦布林苏木的藏布嘎日布山周围。据1983年统计,额鲁特部落约有480户,2500余人,以额鲁特土语为主。他们当中的青年一代主要讲喀尔喀化的额鲁  相似文献   

15.
1688年噶尔丹入侵后的喀尔喀诸台吉与俄国〔日〕柳泽明前言1688年,卫拉特部噶尔丹博硕克图汗侵略喀尔喀,攻破喀尔喀左翼土谢图汗以后,喀尔喀诸台吉的大部分逃往内蒙古,寻求清政府的庇护。对于此事,宫胁淳子在对各种史料进行认真研究后,明确地否定了以往的观...  相似文献   

16.
《安多政教史》是十九世纪西藏最大的一部编纂学文献,是安多①、库库淖尔和沙里河地区氏族部落群的历史著作,及以西藏史料为基础编撰的佛教史的资料汇编。它出于西藏学者——拉卜楞寺第四十九代主持智贡巴·沙布龙·贡却克·丹巴·绕杰(生于1801年)的手笔。他的老师是安多的学者巴勒曼·贡却克·坚赞(1764—1853),曾应卫拉特(和硕特)的顾实汗后裔之命写过《印度、中国、西藏和蒙古简史》一书。在1833年,智贡巴·沙布龙·贡却克·丹巴·绕杰“应贡却克·坚赞之命撰写了安多佛教史著作,但被认为过于简短,于是作者作了扩展并以最新资料加以增补。作者于1865年末  相似文献   

17.
松巴堪布·益西班觉尔是18世纪在青藏高原享有盛名的大学者。对他的族属及其出生地问题,学界尚无定论。该文在考证文献资料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认定益西班觉尔是青海蒙古巴特德部落人,出生于青海和硕特右翼部政治活动中心托勒地区,即令责德县河东乡之南的贡巴寺附近。其父亲是著名的四卫拉特巴特德部贵族多尔吉扎西,母亲是卫拉特准噶尔部人扎新措。  相似文献   

18.
1642年,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统一卫藏,结束了西藏噶玛巴地方政权,成为总揽西藏行政大权的汗王。在固始汗蒙古贵族势力的支持下,西藏佛教格鲁派跃为蒙藏地区占统治地位的教派。特别是经1653年清朝政府的册封,就进一步肯定了固始汗在西藏汗王的政治权力和五世达赖喇嘛为宗教领袖的地位。当时,清朝对西藏的施政是通过固始汗的地方政权进行的,而这个地方政权中具体掌权办事的行政官,藏语叫“第巴”或  相似文献   

19.
由拉德纳巴德拉于十七世纪末写成的《咱雅班第达传》,是一部研究十七世纪四卫拉特政治、历史、宗教、文化等的重要资料,它包括了咱雅班第达的传记和他死后的库连①活动的情况.咱雅班第达本名纳木喀嘉木错,生于土猪年(己亥、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一五九九年),死于水虎年(壬寅、清康熙元年,公元一六六二年),是和硕特诺颜巴巴汗的儿子.一六一五年,他作为当时四卫拉特的首领、和硕特的拜巴噶斯的义子被奉献出当了喇嘛.龙年(丙辰、一六一六年)他经由青海赴西藏学习佛法.土虎年(戊寅、一六  相似文献   

20.
喀尔喀史诗,是蒙古族英雄史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卫拉特史诗相比,喀尔喀史诗搜集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并且只有几篇研究文章面世。符拉基米尔佐夫院士对蒙古英雄史诗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在其著作(蒙古卫拉特英雄史诗)中写道:“喀尔喀人也许忘了史诗的遗产或遗迹。总之,可以有充分信心地说,已经或多或少地销声匿迹了。”这一结论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的关注。不得不说,它不仅提出了有关喀尔喀人是否拥有史诗的问题,还引发了一场搜集研究喀尔喀史诗的热潮。比如,仁钦院士于1964年出版了他在1928—1930年间从宝力干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