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4 毫秒
1.
《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发表的徐海阔同志的《社会主义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力市场》一文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具有非商品性”。对此我有不同看法。我认为,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性是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的一个基本属性。倘若否定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的商品性,这将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点之一。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仍然具有商品属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劳动力必须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进行交换。以逐步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机制。’一、必须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具有商品属性马克思曾经论述过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一个重要条件,这使劳动力商品成为~个与社会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相联系的敏感的概念。一提…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现为一个庞大的商品堆积,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是劳动力变成商品。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劳动力变成商品,也就出现了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苏联和中国的大多数经济理论工作者,不论是著书立说,还是登坛讲学,当谈到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或货币转化为资本理论时,总说劳动力商品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这种说法在《资本论》解说和《政治经济学》教材之类的编著中,比比皆是。例如:有的说,“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的劳动力,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都只能是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劳动力所有者要把劳动力当做商品出卖,他就必须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自由的所有者.其二,劳  相似文献   

6.
市场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的重要内容。探讨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我国学术界过去研究甚少,本文提出一些浅见,以与同志们切磋。一、市场价值范畴的涵义市场价值是马克思所创立的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经济范畴。最先使用这个范畴的文献是他的第一份《资本论》手稿,即《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的第二章《货币  相似文献   

7.
超越劳动力市场理论的三大误区王东京理论界在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时,一直回避着一个重要的市场构件——“劳动力市场”。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后,理论界仍有不少同志对此持保留态度,他们一...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地使用了“劳动力市场”这个概念,是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发展。其实质是把劳动力真正作为生产要素还其本来面目,使之流动起来,并在市场竞争中达到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的提出,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完善。(一)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劳动力市场的雏形尚在发育之中。建国40多年来,我国政府基本上不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把农村劳动力纳入统一的社会劳动力资源来考虑,不过是最近几…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第四卷是政治经济学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的详细的批判史。在《资本论》第四卷中,马克思以论战的形式阐述了在《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中研究的许多问题。但是,限于理论部分体系的需要,第四卷的一些重要观点在理论部分三卷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有一些重要观点和理论部分三卷分析的角度有点差异。《资本论》第四卷关于生产劳动、精神生产等重要观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的理论遗产中,《资本论》是一个巨大的理论宝库。正如列宁所讲的:“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哲学笔记》第357页)今天,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逻辑,对于指导当前的工作,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王文昌,周岩有人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并未使用“市场经济”的字眼,因而谈不上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的诞生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市场作...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凯恩斯国民收入理论的比较和思考李羽中一、引言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在1893年出版的《资本论》第2卷中提出来的。众所周知,《资本论》第2卷、3卷是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了要保证社会再生...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流动要求形成劳动力市场.开放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意味着让劳动力从行政分配领域走向流通领域,用市场机制来分配社会劳动力资源,让企业和劳动者自主地选择人员和职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什么还存在劳动力市场,理论界已经提出了许多理由,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对这一问题作点论证.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后马克思主义与晚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的对话,误读了晚年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因此,本文在重读晚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关于“股份资本生产方式”向“股份社会主义”“过渡点”系列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后《资本论》时代”生产方式,即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和职业—阶级结构变迁的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剩余价值理论》部分,按照马克思的原来 计划,是要作为《资本论》第四卷出版的。马克思把《资本论》的前三卷称为理论部分,而把《资本论》第四卷称为历史部分、历史批判部分或历史文献部分。1866年10月13日,马克思在致库格曼的信中说:“全部著作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价值与价格关系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劳动力价值决定与劳动力价格决定的关系。它的完成形态是劳动力价值价格差理论。它的目的在于通过论证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价格低于劳动力价值的规律,揭露资本与劳动力不等交换的实质。本文拟对这个理论进行一点初步的探讨。一。最低工资理论1843—1856年,是马克思劳动力价值价格关系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这阶段阐述了该理论的著作主要有恩格斯著《英国工人阶段状况》、马克思著《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工资》等。马克思、恩格斯这时还未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股份制的论述,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股份制实践的理论概括。但是,它对社会主义公有制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股份制企业的实践,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 马克思对于股份资本,没有集中地专门地论述。有关论述只散见于《资本论》各卷,尤其是第三卷第五篇各章中。综其所述,马克思对股份资本的实践已作出了科学的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1857年8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中论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同年1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提出了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个别的方法,1872年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二版第一章中阐明了从形式到内容、又从内容到形式的方法。这三个方法是马克思用来建立《资本论》结构的基本方法。《资本论》的逻辑结构和方法是哲学社会科学的辉煌成就,是马克思留给世界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一项宝贵遗产。研究《资本论》的逻辑结构及其方法,对于开掘《资本论》的伟大理论宝库,对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卡尔·考茨基没有遵照恩格斯的指示,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手稿编辑成《资本论》第四卷,而另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单独予以出版。他还为《剩余价值学说史》写了一篇“编者序”,并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手稿,“不能算是《资本论》的第四卷,不能算是前三卷的续篇”;而是“与前三卷并行的著作,象第一辑《经济学批判》与《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相并行一样”。有人十分赞赏考茨基的上述作法和看法,并据此断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手稿不是《资本论》第四卷,不是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20.
李基固教授等主编的“普照之光的经济理论——《资本论》第二卷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一书,已经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可以说,本书是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学界研究《资本论》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一本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的好书,值得一读。 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是本书的一个鲜明特色。大家知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规律和原理,摒弃它的资本主义形式,对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来说也是适用的。马克思《资本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