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海南民间文学内容丰富,能够为幼儿园课程开发提供资源。海南幼儿园课程开发在内容选择上应注意关注幼儿兴趣及接受能力、体现海南特色、符合“真、善、美”的要求;在形式上,可以语音领域活动为主要形式,也可以融入其他领域、环境创设、区域活动及生活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资源提高到新的地位。课程的开发需要资源成本,如何选择和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显然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于一般农村普通高中而言,主要考虑可选择一些卷入人数少、涉及面窄、需要经费少的课程开发项目。我校的“中华诗教”校本课程开发,就充分利用了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只有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时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笔者在本文中结合一次历史课外实践探究活动,探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中关于本地区历史遗迹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一些问题,旨在为广大历史教师及历史课程研究者提供一些资料与帮助,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4.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语文课改热点之一。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的推动下,老师们认识到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带着“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不久前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两场观摩大赛先后举行,其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成为重要的看点。  相似文献   

5.
历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全国各地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历史课本,每一种版本都安排了“活动课”,并将作为必修课内容。“活动课”就其教学内容而言,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不仅涉及历史课本上的内容,而且涉及到课本以外的教学内容,涉及整个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践,所以活动课与地方历史课程紧密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历史课程资源,把地方历史课程资源作为“活动课”的教学资源,使“活动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展示“活动课”的教学功能。  相似文献   

6.
地方性民族文化资源是课程开发进程中重要的可利用资源,依托土家族文化资源进行幼儿园课程建设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民族文化资源引入幼儿园课程进程中,可以从主题活动、游戏活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共育等五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部分强调:“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怎样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一个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将课程资源的概念应用于德育,可以拓宽教与学的视野,使各种德育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大学德育课程资源的建设,涉及到“两课”教学改革、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大学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一直以教材为主要的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在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来说,它是无能为力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资源。教师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社会知识是课程资源,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师生交流也是课程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的封闭的时空,遵循新大纲“不拘形式,自主表达”的精神,撷取’生活中的点滴素材,捕捉瞬间的灵感,提供自主表现的机会。这种随机作文不失为一种作文训练的好方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露出来,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开发使用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在写作教学方面.广大语文教师已经开发了许多新的写作资源。教学实践表明:在开发新的写作资源时,不能忽视原有的、基本的写作资源——语文教材中的。下面我就以“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为例谈谈中学语文教材中写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从写作训练、课本范文、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口语交际、综合实践这样几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反复强调小语教学要加强语文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每一位教师都要深刻理解“理念”和“建议”的内涵,把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语文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体验到学语文的乐趣。  相似文献   

12.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还要尽可能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尤其是对学生而言十分熟悉、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乡土资源。近期我在教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第二课第二目“遵循规则,寻求双赢”时,采用乡土案例教学法,收集了我们温州著名小城镇支柱产业的发展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品德的养成是在学生丰富的生活与多元的实践活动中慢慢陶养出来的。正如陶行知所说的:“生活与生活摩擦才能起教育的作用。只有与社会联系,与生活摩擦,与活动相融合的德育才具有真正的作用力。”《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基本特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4.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最重要方面就是扩大美术课程的内涵,即经常性和创造性地利用身边及社区文化艺术资源,让中小学生受到地域与环境潜移默化的滋养.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美术课程转化应坚持系统性、针对性、独特性、行动性、科学性等原则.通过课堂教学延伸模式、校本模式和综合模式等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美术课程转化模式的有效运用,才能真正发挥课程资源的美术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5.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课程得以实施的必要支持。新课改要求我们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家庭中拥有十分丰富的课程资源——家庭物品资源、家长资源和家庭活动资源等等,如果能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这些资源,既可以丰富学校课程资源,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整合课程资源,也可以调动广大家长参与新课改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近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一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在我国新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如何强化课程意识,结合学校特色、传统活动等方面的实际,省时高效地开发综合实践课程,最终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综合素质、让每个孩子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徐越蕾 《成才与就业》2022,(S1):145-147
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相似文献   

18.
瑞吉欧课程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吸引着诸多学前教育工作者,其生活性、真实性、活动性、开放性、持续性、创造性和整体性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应提高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中的反思与研究能力;幼儿园课程来源应以幼儿为中心,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加强“家—园—社区”之间的合作,民主决策幼儿园课程的开发;提高环境在课程开发中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综合实践活动属于一种实践性、体验性的课程,是一种师生在实施过程中共同开发、设计和实施的课程,其实施过程就是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而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又具有潜在性、多样性、多质性、地域性等特点。实践证明,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开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生活教育认为,当生活一起变化,教育也要随之变化;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应不断前进,与时俱进。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这些特点在与师生生活  相似文献   

20.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其目的也是提倡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校本教材无法兼顾地方特色的不足之处,使教学活动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能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更好地展现学生的个性特长。笔者将自己从事中学美术教学十五年以来,在本土文化与美术教学相结合的一些实践活动和传承本土文化血脉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