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在汉语词汇史上,"掘"、"凿"、"穿"、"抇"、"搰"、"挑"、"撅"、"挖"均表达过"挖掘"义,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其消长变化特点。先秦"掘"字鼎盛,"凿"、"穿"、"抇"初兴;两汉至唐宋"掘"、"凿"、"穿"并驾齐驱,元末明初"穿"、"凿"淡出此义,"掘"字独占鳌头。明清之际,"挖"字兴起,并迅速一统天下,成为表"挖掘"义的专用动词。  相似文献   

2.
儒家伦理,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种"生"的伦理。儒家围绕着"生"与"天"、"生"与"命"、"生"与"性"、"生"与"德"等多重关系,以及求"生"、养"生"方式等多个方面,赋予了"生"以深刻的伦理内涵,从而形成深刻的儒家"生"之伦理思想。儒家这种"生"之伦理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对当代生命伦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建设以及当代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思想资源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后现代解构主义文化语境下,本文从小说结尾的"结构"与"解构"、"现象"与"本质"、"作者"与"读者"三个维度,对小说结尾"结构"的"二律背反"、"现象"世界的"本质还原"、作者与读者的"主体间性"的三重对话关系予以阐释,旨在还原小说结尾的人为"建构性"与"解构性"。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转型期,高等教育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为适应这一变化,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人才,高校辅导员工作理念必须做到五个转变:由"实学"向"科学"的转变、由"客体"向"主体"的转变、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以前"、"以后"出现最早、用得最多的是单方向地限定时间和历史范围。先秦时期,很少使用"以前"和"以后",多数时候是使用"之前"和"之后"。两汉以来,"以前"、"以后"虽然比先秦时期用得更多了,但"之前"、"之后"也同样经常使用。特别是"之后",在《史记》以来的历代史书里,往往用得比"以后"还要多。现在也使用"之前"、"之后"或"前"、"后"限定时间范围,但表义却随便安排。"前"、"后"是方位词,无论"前"、"后"还是"之前"、"之后",表达具体的空间方位都不包括分界点在内,表达时间也不包括分界点在内。这些例子"之前"、"之后"和"前"、"后"加括注"含"什么什么,是违背本义和本来用法的,都应该纠正。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如果"以前"、"以后"是以短时甚至瞬间所发生的事件为分界点的,往往不包括这个事件在内。作为分界点的事件标志旧时期的结束,新时期的开始,用来表达旧时期的"以前"更不能包括分界点在内。  相似文献   

6.
由于"狙"和"阻"的意义差别,凡是对某种信息、现象、疫情等进行阻绝的举措,都应该用"阻击",不应用"狙击",且"狙击"除本义外,并无引申用法;又由于"狙击"与"阻击"组词功能不同,汉语中只有"狙击手、狙击高手、狙击神枪手"和"阻击战"等说法,没有"阻击手"和"狙击战"等说法,凡"阻击手、狙击战"当为"狙击手、阻击战"之误。  相似文献   

7.
由于"狙"和"阻"的意义差别,凡是对某种信息、现象、疫情等进行阻绝的举措,都应该用"阻击",不应用"狙击",且"狙击"除本义外,并无引申用法;又由于"狙击"与"阻击"组词功能不同,汉语中只有"狙击手、狙击高手、狙击神枪手"和"阻击战"等说法,没有"阻击手"和"狙击战"等说法,凡"阻击手、狙击战"当为"狙击手、阻击战"之...  相似文献   

8.
第三人称"she(她)"相对于"he(他)"产生得比较晚。"he"和"she"、"man"和"woman"、"他"和"她"在对举时表现为性别上的对立,但有时候"he"、"man"和"他"可以统称男性和女性。用标记理论和女性学的角度解释"她"消失在"他"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女性"长期被剥夺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利,以及女性的地位被忽视等。  相似文献   

9.
淮剧是具有盐淮、盐阜地区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方剧种,在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深受盐阜地区地方戏的影响,以盐阜地区地方戏"香火戏"为发端,广泛吸收了诸如"梆子戏"、"老徽班"、"苏北京戏"、"门叹词"、"三可子"、"江北小戏"、"南淮海"、"江淮戏"等地方戏的精华,博采众长,进而发展成为今日享誉全国的著名地方戏剧"淮剧"的。  相似文献   

10.
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非常重要,必须认真反思,与时俱进。近年来,连云港市的连岛小学一直坚持育人为本,推进德育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突出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推出"三色德育"("红色"德育、"绿色"德育、"蓝色"德育),让"红色"、"绿色"、"蓝色"为海岛师生生命成长奠基,打造"三色德育"系统工程,构建出一个"以人为本"、良性循环的"德育生态圈"。  相似文献   

11.
理性要素代表主体探索"确定性"的诉求,既包含体现客观性的科学知识,也指对待知识的态度和求知的方法等。"科学格致化"和"科学艺术化"是淆乱科学本体的两种现象,其实质是以"善"和"美"的职能、标准来要求"真"和改写"真",它源于中国文化特有的理性观,即以"价值理性"排斥"工具理性",形成扬"情理"抑"物理"的"实用理性",使执着于"知识"和"真理"本身的知识分子常常遭遇"实用"质疑,王小波在其杂文和小说中批驳了与之有关的"之用"逆退、"实用"诘难以及用价值判断取代真伪判断的习惯做法,这种以"善"辖制"真"、取消"真"的文化习性正是"科学"引入中国时被变异为"科学观"的主因,最终归结为思维方式注重"合"、忽略"分"甚至反对"分"的特性,这一特性塑造了与之协调的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在探索客观世界时缺乏以"程式"确定下来的"抽象的升华",这恰是理性之殇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2.
叶旦捷 《东方论坛》2011,(3):59-63,85
《聊斋志异》中有许多小说与哥特式小说同属鬼怪小说,它们都使用"灵与肉"、"罪与罚"、"死亡与复生"、"此岸与彼岸"的母题。但是,前者关注"灵"与"肉"在人身上的地位,后者则关注"灵"与"肉"的冲突;前者根据"人"的标准为主人公定"罪"设"罚",后者则根据"神"的标准为主人公定"罪"设"罚";前者表现"死亡"悲剧时关注面比后者更为广阔,使用"复生"的母题也比后者更多、更积极;前者的"彼岸"是"此岸"的翻版,两个"世界"的关系是"隔而不绝",后者则将"彼岸"描述为未知的世界、将两个"世界"的关系处理为完全隔绝。因此,《聊斋》中的鬼怪小说具有独特的"中国式"魅力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金文的"萬"分为主要用作族名或所祭人的名号的"萬"和用作纪数的"萬"两类。前者较特殊,主要出现在殷商时期。后者字形分为单个的"萬"、"萬"与"(辵)"构成、"萬"与"彳"构成、"萬"与"止"构成、"萬"与"言"构成、"萬"与"土"构成、"萬"与"(〓)"构成七种。"萬"字的几种异构形体在西周到春秋时期是并存的,战国早期利下第一和第四种,到战国中后期只剩下由单个的"萬"字构成的这一种形体,即小篆"萬"的前身。金文中用为纪数的"萬"字均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字。  相似文献   

14.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淮海工学院主办的社科类学术期刊,设立"马克思主义与现当代中国"、"西游记研究"、"哲学与法律"、"文学.文艺理论"、"语言.艺术"、"新闻.大众传媒"、"社会学.人才学"、"高等教育研究"、"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职业教育研究"、"医学高等教育研究"、"图书.档案"、  相似文献   

15.
汉语中的"X-门"来源于英语的"X-gate"。从形态、语义、组合能力、造句功能以及"-gate"和"-门"的角色角度对"X-gate"和"X-门"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得出二者之间的共性是:①"X-gate"和"X-门"中"X"的构成都可以是名词成分且数量很多,同时还都可以是动词;②在语义上均用来表示消极意义;③组合能力相同,造句功能相似。二者之间的差异是:①"X-门"中的"X"可以是形容词,但"X-gate"中却不能。②汉语"-门"比英语"-gate"使用范围更广;③"-gate"已成为真正的构词后缀,而"-门"只是类词缀。  相似文献   

16.
"丈人"即老农,"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意为"勤劳身体,分埴五谷","不"为语气副词。"以"与"曰"义通,"皆以美于徐公"句中"以"为"说"义,此义项被忽视。"袒"指脱去外衣露出上身,表恭敬;或左或右,表赞成或反对。  相似文献   

17.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31万,与2009年相比,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增无减。大众化阶段的就业观必须要考虑六个转变,即政府从"包办代替"转变为"宏观调控",就业结构由三角形"顶部"转变为"底部",大学毕业生从"天之骄子"转变为"普通百姓",高等院校从"二维"转变为"三维"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形式从"单一"转变为"多样",用人单位从"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出击"。只有各方就业主体都转变观念,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和谐就业"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8.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老子整个哲学体系都是从"道"出发,围绕"道"而展开。但对"道"究竟是什么,由于老子自身表述的多义与含混,不同时代的不同诠释者作出了各不相同的解释。本文认为在老子恍兮惚兮、扑朔迷离的论说中,对"道"还是给出了相对明晰的说法:"道"是形下世界的本原,它以"有"和"无"来显露与隐藏自己。"有"和"无"是老子哲学中重要的哲学范畴,是"道"的属性与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损人不利己"是伦理学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利人"与"利己"两个范畴的科学涵义,涉及如何认识"利人"与"利己"的辩证关系。对关于"损人利己"、"损人不利己"的问题,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作出是非善恶的评判。通常理解下的"损人不利己"是害人害己、近乎心理变态的一种卑劣行为,而特定条件下的"损人不利己"却是一种大公无私、顾全大局、舍生取义的高尚行为。  相似文献   

20.
庄子通过对"道"与"言"、"言"与"意"之间关系的阐释,提出了"道不可言"、"得意忘言"等语言观。庄子的语言观对当代教学改革有如下启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启发当代师者应具备真才实学;"道不可言"、"言不尽意"启发师者应教授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大辩不言"、"行不言之教"启发师者打破单一语言教学模式,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得意而忘言"启发师者教学的目的不应是书本,而是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