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汉语言的本质特征并不是工具性的。汉语言在本质上是主体以知觉的形式对世界的表现,它反映了主体与世界的深刻的对话关系。语言的“工具论”割裂了主体、语言、世界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语言之根远离了大地并因此而异化。  相似文献   

2.
"世界4"论可以成立吗?--与孙慕天先生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慕天从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出发,提出了"世界4"理论.本文认为,符码世界虽然是实存的,但所谓符码世界的理论却是伪命题.将虚拟现实的网络主体视为"虚拟主体",并与自然主体、身份主体和契约主体并称也是缺乏内在逻辑性的.对网络世界的主体认识应运用复杂性思维.  相似文献   

3.
"生活世界"是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定义的交往世界.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交往主体、交往主体的交往活动和交往的"理想话语环境"三者的统一和互动.生活世界需要规范化和有序化,即需要管理,管理贯穿于全部生活世界.和谐管理是生活世界中人际交往的协调模式.根据交往理性,和谐管理既是一种语言使用的规范化,又是一种交往关系的柔性协调.  相似文献   

4.
康德哲学是以界限问题为核心展开的,而界限问题又可以归结为先验主体问题,它可以通过"我能(知道)什么?"这一形式展示出来。维特根斯坦对康德哲学的改造是通过界限的语言化和主体的界限化进行的,即把康德哲学的理性界限改造成为逻辑语言界限,并通过主体的界限化使主体成为世界的界限,由此形成一种特殊的语言主体——界限主体。由于界限主体具有"零位"特性(类似于数学中的零),于是,康德关于主体能力和理性界限的提问"我能……?"相应地就转变为一种基于"零位"主体的逻辑语言的意义标准的提问"人们怎么能……?"哲学问题也就转移到了以探讨"怎样"为特色的"Canbe"问题上来了,康德的哲学问题也就从理性的平面转移到了语言逻辑平面。  相似文献   

5.
英汉语言中存在大量具有丰富文化语义的词汇,对这些词汇不同的范畴划分,导致英汉词汇文化语义缺省现象.语义的文化内涵取决于语言使用者所生活的客观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认知世界的综合影响,物质世界确定了语言符号的形式及其外延,社交世界融合了词语的文化内涵,心理世界决定了词语的概念框架.外语学习者借助三个世界对词汇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准确把握语义的文化内涵,解决文化缺省,进而实现理想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6.
课程组 《云梦学刊》2008,29(6):107-109
如何通过科学的课程体系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来实现理论思维与语言应用之间的融合.成为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新世纪文艺热点追踪"课程的开设与教学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该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是.以该课程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化文艺学课程的教学,并实现学生研究能力与应用能力培养的沟通.该课程的开设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并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艺术语言的自然性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艺术语言是种自然语言,它以自身的自然性,达到一种语言应用的无技巧境界.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独特创造的,它体现了发话主体随情造语的自然性.艺术语破语言的"定法",而用"活法",用"法"之活,表达了发话主体情感之"心"的活,从而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发话主体为了表达自己情感的鲜活性,必然借助艺术语言的自然性来表达.  相似文献   

8.
于宝娟 《齐鲁学刊》2007,1(1):96-98
张爱玲创作的语言风格主要体现在多姿多彩的精妙比喻、流转自如的音韵节奏、融会古今的独特韵味三个方面。张爱玲以其灵动飞扬的想象开创了一个美不胜收的语言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汉语言充分焕发出其独有的色彩美、音韵美,传统与现代也实现了密不可分的交融。  相似文献   

9.
乔令先 《学术界》2015,(2):142-148,327
汉英合作翻译是推介汉语言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通过汉英合作翻译模式及其译介效果的考察,讨论了汉英合作翻译模式中几种主要合作方式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思想,阐述了"文化本位意识"在汉英合作翻译中的意义,藉此提出以推介汉语言文化、促进汉英文化交流与合作以及繁荣世界文化为目的的汉英合作翻译模式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0.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性语言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洛—庞蒂的语言理论是其整个哲学的一部分,它把身体主体作为语言产生和发展的持续动力,带有其主体性哲学的先天性不足。语言理论首先是在其早期身体理论的背景中提出来的,言语作为身体姿势的一种,是身体主体的构造物,诞生于知觉世界的领域。但他又逐渐发现言语并不停留于此,它还能纵身跃入符号世界中继续生长,为了解释这一生长的动力,他对"身体"概念进行了延伸,从现象身体转移到了隐喻身体,即在知觉世界中,言语是现象身体的功能,在符号世界中,语言有自己的隐喻身体。但他却无法弥合两个身体之间的断裂,并把主体性痕迹带入了符号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11.
翟新颖 《云梦学刊》2008,29(2):105-107,121
言意关系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的"意"并没有指向语言自身,而是指向了语言之外的世界.这是一个包含了宇宙、自然、人生的世界.无论是儒家的伦理,道家的自然,还是释家的心性,都是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归根到底,这个世界总是与人相关,于是,"意"最终旨归是当下的人生.  相似文献   

12.
康德哲学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把理性界限和伦理学结合起来,使理性界限既具有知识的维度又为伦理划定了地盘,为其伦理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开端.与康德相比,维特根斯坦则把理性界限化为语言界限,并使语言界限本身完全伦理化,把界限的完全性、未知性、整体性和存在性作为伦理的前提、对象,建立起了关于世界存在的体验伦理学,而这种体验是一种零性意志主体的体验,通过这种体验,世界成了"我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郭小英 《兰州学刊》2007,(3):146-147,145
胡适对文学革命的突出贡献已是不争的事实,"白话文运动"是对语言与文学的双重革命.胡适"有意地主张白话文学"并取得显著成就在于他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语言的主体地位,找到了"语言"逻辑分析的起点.因此才有了"活文学"与"死文学"的觉悟,并使其坚信白话文学是大势所趋.但语言工具只是"白话文运动"的逻辑起点,胡适的"语言工具论"限制了他的现代语言观,究竟如何推进白话文学,胡适只能从文学史上找根源,再就是不断地"尝试"白话文写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思想到现代性意识的转变过程包含着个人自我确证方式的变化,这一变化可以概括为从"在世"到"创世"的变化."在世"揭示的是人在世界中的存在的基本结构,它把人与世界的和谐相处,作为其基本的要求,在"在世"观念中,世界保留着不为人类语言与心智所能穿透的幽玄本性,拒绝了将人提升为世界的"主体"的虚妄要求.而"创世"则意味着现代立法主体的自我确定中所包蕴着的创造的价值取向或现代性态度,在此中,生产与创造被理解为人的存在本质.  相似文献   

15.
邓建 《南方论刊》2022,(1):96-98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践行和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运行机制、课程建设、师资培训、评价体系等四个重要维度.在这四个维度中,机制是基础,课程是抓手,师资是关键,评价是手段.只有这四个维度共同发力,同向同行,才能不断充实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内容,不断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文章先界定了"模糊"和"模糊语言"的概念,进而从模糊的客观性、语言符号的模糊性、人类认知的模糊性、语用的模糊性等不同角度探究了自然语言模糊的根源.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哲学家由以语言作为工具研究客体与主体转向了连接二者的媒介--语言,把语言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进行研究.其目的就在于通过语言的研究探索人类的认知与心智,并最终实现"人类理解"的目标,这也是指导与引领当代语言学各项研究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8.
名是先秦名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它本质上属于语言符号的范畴.但与以表音为特征的印欧语言符号系统不同,作为以表意为特征的汉语言符号系统中的名,并不是象征符号,而是一种图像符号.并且,在表达关系、指称关系上,名也有其不同于印欧语言符号系统的独有特质.  相似文献   

19.
双语教育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都有的教育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一直积极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即一方面鼓励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生活的汉族群众学习本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另一方面,鼓励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干部和学生在掌握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学习汉语言文字.本文所说的双语教育是特指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掌握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学习汉语言文字的教育.早在解放初期,新疆人民政府就明确规定,汉语课是民族中学的必修课.1981年自治区制定的民族中小学教学计划又规定从小学四年级开设汉语课,直到高中毕业.1982年自治区教育厅召开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座谈会,自治区有关领导讲话时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汉语教学,认真贯彻教学大纲.并提出以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将自身作为理性存在的主体时,一个非理性的世界也就要相对而在了,如此世界存在的二元论不仅关涉主客体之分,更关涉语言存在的形式之分,即作为纯粹形式的理性语言与作为知识载体的经验语言之分。语言存在形式之分奠基于理性主体的统一性存在,而理性主体存在的统一性必然体现为理性的纯粹语言形式与经验语言形式的融贯,纯粹语言形式表现为理性存在的智性品格,经验语言形式表现为理性主体的自然品格。就语言存在而言,理性存在者永远是一个必然的前提,因为只有理性存在者才同时将两种不同的语言品格结合并内含于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