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对媒介环境学的关注是从对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引进和讨论开始的。目前世界各国在媒介技术应用上趋于同时化,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媒介环境学研究的发展轨迹进行追溯还原,回顾学界对西方媒介环境理论的学习、引介和模仿的历程,对国内学者的媒介环境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大数据的媒介环境和时代背景中,审视媒介演化理论和媒介技术生态观念的影响,为媒介环境学的研究和应用做出学术思考。  相似文献   

2.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本体论一直研究的就是事物的质料与形式,而不是其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关系。同时,由于希腊人在语音与文字之间不做区分,因而在哲学史上,特别是自阿奎那和笛卡尔到费希特和黑格尔哲学时期,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倾向,即对作品自身的技术媒介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本文通过一系列哲学史资源追溯了这种倾向,并认为:只是到了海德格尔时期,对技术媒介的哲学意识才第一次出现,数学与媒介的连接、媒介与本体论的连接也以更加精确的术语而得到阐明。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数字媒介渗入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不断加深社会的媒介化程度,“媒介依赖症”成为一种现代病。人与媒介的“难分难舍”往往引发人的情感迷失、认知偏差、心理焦虑。媒介的人性化发展不断满足了人的个性化需求、增强了沉浸体验,但也可能弱化人的主体性意识,导致人的异化,使人过度依赖媒介。人要实现自我救赎,就必须超越媒介,增强反思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提升“反连接”能力和“反沉浸”能力,避免在媒介使用中成为电子化、扁平化的人。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字技术中介的符号运作,从二维平面转向更多元多维的空间形态,新沟通经验刺激媒介研究的理论方法也随之变化。新方法推动数字媒介新问题的提出,解除大众媒介范式对数字经验的遮蔽,更突显数字技术巨大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涵义。方法创新是新媒体理论创新最重要却常被忽视的构成。本文从空间视野出发,提出将身体姿态和感官体验、导航定向、人和非人元素稳定的拼装和多元移动性等问题引入数字媒介研究。针对同一问题或可制造媒介技术系统运作的断裂或短路瞬间,寻求片段痕迹,或系统考察数字媒介在循环往复中铭刻的“纹迹”。通过将新的问题意识与两种路径交叉形成矩阵,本文力图描绘数字传播研究方法创新从空间视野切入的整体版图。  相似文献   

5.
冉华 《天府新论》2015,(1):125-131
随着媒介工具和媒介功能的日益突出,传统知识分子的影响日渐式微,两者之间的互动越发频繁、关系日益密切,媒介的功能价值与知识分子的品格常常被拿来进行比对研究.在媒介文化语境之下,媒介动力是宏观的系统思考,知识分子动力是“媒介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具体呈现.媒介动力助推知识结构的转型(或知识分子角色转换),而知识分子动力哲学则是对“媒介动力”内涵的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新文学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合力的影响与推动,除了受政治意识形态的牵引外,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媒介环境对新文学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如媒介的变迁影响着新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创作主体的观念、创作的风格和读者的接受方式等,因此研究与考察新文学的发展历程,就需要从媒介视角,以媒介哲学和文化研究的方法来给予观照。  相似文献   

7.
刘科  胡华伟 《理论界》2020,(5):68-75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代媒介对人类社会的信息扩散和渗透作用越来越强大。在我国,媒介信息共享成为人们当下较为迫切的利益诉求和情感需求,是社会发展共享理念在信息领域的具体落实,也是公共精神的一种体现。在媒介信息共享的推进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压力。这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媒介信息共享伦理的本质及其实现路径,构建和谐有序、安全有效的媒介信息共享环境,促进社会发展的公平公开,自觉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进而为数字经济社会的健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概化关键词的方法,通过厘清“物质性”概念,爬梳关于媒介技术的两种理论范式,及其与当下数字媒介技术研究的勾连。媒介区别于一般物质技术具有的二元性特点,即象征性和物质性,是人类意向与技术物同源共存的连续统一体。媒介理论通过彰显媒介的物质性发展出一种技术阐释的方法,强调作为物本体的媒介具有形塑文化的能动性;STS则通过质疑科学的物质性将技术本身问题化和去本质化,深描技术物与社会实践相互建构的过程。技术阐释与社会建构两种范式的对话推动数字媒介研究领域出现一种物质性转向,具体表现为从软件研究到平台研究、算法批判研究的演进脉络,文章建议关注这一丰富的知识场景,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社会平台化进程的实证考察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来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而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其各个时期的媒介传播技术发展特点是不经相同的,本文将以五四时期的历史面貌及其社会革命的发展等特点作为讨论研究对象,探讨关于中国传媒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媒介技术的传播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元素进入艺术活动,是影像艺术在数字媒介技术环境下的自主选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影像艺术的创作在多个方面表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以数字影像艺术创作观念的转变及艺术实践为切入点,从创作的主体、文本、媒介和传播4个方面对数字影像艺术创作的多元化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对深入了解数字影像艺术创作和传播的规律、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明成果的标志。随着国家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少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自身的限制和束缚,不可避免地遭到其他文明的冲击,正逐步趋于消亡。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媒介高效、便捷的传播特点,可对文化传承效果带来直接的影响。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基于文化论引入文化转译的概念和方法,根据文化中物质层、行为层、哲学层三个层次,逐一推演出每个层次与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化内容的关联性,结合符号学与情感化理论构建文化转译模型,以此为基础深化数字媒介的传播功能,探索数字化创新传播策略。此研究有助于保留朱仙镇木版年画完整的文化结构,并且由浅入深地将其核心文化符号转译进数字媒介中,以一个更适配于现代社会的全新形象重新被大众所认可,以此来提升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当代的传播效果,对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与帮助。  相似文献   

12.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是一个极具前沿性的命题。随着由数字网络技术所推动的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原本只能通过广播电影电视传播的"视听"变得无处不在;而原来的广播电影电视也随着各样的融合媒介扩展开来,大大溢出了既有的内涵和外延,转型为"视听"。在这种趋势下,媒介正在变得视听化,一个新的概念"视听媒介"呼之欲出。本文从概念转型、价值转型、传播模式转型和产业模式转型四个方面阐述了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转型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的演进变革和积累叠加之后,今天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已经生成。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依托于当代数字媒介场而运作,它既受一般媒介场生存法则制约具有他律性的一面,又遵循文学性生产原则而保持着生产的相对自主性。新媒介文学生产力在生产工具、生产对象、生产技术和生产者生产能力等方面都体现出了被当代媒介建构的特点。新媒介文学生产关系主要展开为当代媒介参与形成的打破传统垄断性的文学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去等级化的文学分配关系和当代媒体组织的文学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4.
阮艳萍 《兰州学刊》2011,(10):186-191
对数字媒介的掌握与娴熟运用是文化遗产数字传承者不同于民间传承人的一个本质性特征。数字媒介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便利,它在文化遗产当代传承中带来了立场的异动。娱乐化与研究性的关系是这种异动的一种显现。  相似文献   

15.
媒介权力作为权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权力属性.媒介权力异化是权力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的激化,是权力走向对立面的哲学抽象.异化是内在倾向,规制是外在要求.正确认识媒介权力异化的表现及原因,科学设置权力边界和规制,是促进媒介正确行使职能、实现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吴鑫  冯莉 《江海学刊》2012,(1):228-233
媒介生态学主要研究大众传媒作为人类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当前,在电视媒介生态系统中,数字新媒体技术自身的生态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我国电视媒体内部、外部的生态变化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数字电视技术朝向家庭多媒体平台转化;实现电视节目生产专业化频道与大众化频道的错位竞争;在进一步扩展媒介融合中强化品牌传播意识;逐步建立三级电视运行机制;努力实现公共电视传播机制的现实运作等,是完成当前电视媒体结构转型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媒介化"作为社会演化的"元过程",是影响社会系统和人类生活变革重要的持续性力量,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动社会全面进入深度媒介化阶段,数字媒介因此重新定义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方式,形成新的"云交往"实践.场景作为社会交往的决定性构成,其数字化重构是现代社会交往形态变化的重要表征."云交往"中场景的分享与共在、流动与固化、私密与开放、公正与歧视等内在矛盾,也为数字环境中的交往实践制造了诸多伦理难题.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电视媒介教育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有效工具,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也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强调电视媒介教育功能,注重对电视媒介的教育性研究,建立电视媒介教育的完整理论体系和科学方法,使电视媒介教育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更好地为受众的自主性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服务。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电视媒介教育的现状分析,对在自主性学习中发挥电视媒介教育的作用及发挥电视媒介教育作用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以期能够拓展适应新时期发挥电视媒介教育功能的新思维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媒介已全方位地介入文学成规的转型和技术美学的书写.从内在的表意体制看,数字媒介对文学构成要素的技术重组,改写了文学与现实之间原初的审美关系,造成了艺术表征关系的深刻变化;从外在的表现方式上看,数字媒介文学呈现为泛审美化和多媒体并用的转型范式.此时需要消除的艺术症结为:克服文学的技术化或日文学对数字技术的依赖,提升新媒介文学的艺术品质和审美价值,调整好转型期文学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立场,让文学遵循艺术的规律而不是按照技术的设定来完成自身的历史性转型,  相似文献   

20.
影视作品的短视频“再媒介化”不啻于内容的直接移植,并且蕴含了媒介之间信息组织逻辑和视觉呈现方式的辩证协作过程。影视作品作为大众娱乐的视听文化资源,在技术赋能和网络空间的收编下逐渐成为可供短视频制作者操作的数据集,进一步,以资源重组的方式完成短视频化书写,这种数据库逻辑是数字文化时代“再媒介化”的底层架构系统。另外,短视频作为一种数字文化的交互界面,具备“超媒介性”的文化特征,影视作品的短视频化也意味着将旧有视听资源导入到多媒介信息呈现和动态性共生网络的数字媒介环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